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聯合印發《關於組織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力爭利用5年時間💧,有組織推動1000所以上高校支撐服務10000家以上企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共同推動校企深度融合。高校如何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高度出發🛂,增強校企合作的效率、效益🏊♂️,以共同突破製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成為社會關註的話題。
長期以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一直存在,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和各類企業之間探索了多種合作模式。但整體而言,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合作開發🧔🏿♀️、技術委托🦖、人才培養🦮、實習實踐等方面,合作的規模相對較小、層次不高👴🏼。很多企業認為♗,高校缺少對市場規律和前沿技術的掌握,很難真正解決企業所面臨的核心技術難題🔸。不少企業認為🧑🦯🏌🏼,校企合作往往會演變成企業單向提供資源,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支持,而未能形成互惠共贏、協同共生的校企合作生態系統。
這次三部門出臺文件,目的就是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推動高校和企業更加緊密合作🦁。目前,我國已經逐步形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集群🌮,同時也發展出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但我國在產業發展中仍然面臨一系列“卡脖子”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在國際競爭較為激烈的大背景下,只有校企之間開展更加有深度和廣度的合作👩🏻🦳,在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方面擁有更強的主導權🙋🏻♀️📕,才能更好應對全球價值鏈動態重構過程中的技術沖擊🏠。
“千校萬企”行動的核心任務是“高校+企業”創新突破一大批製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圍繞這個核心任務,要新建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打造一批校企創新聯合體,聯合部署一批協同攻關任務💆🏻♂️👐🏿,實施一批高校專利開放許可項目,遴選一批專家教授擔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導師,培育孵化一批優質中小企業,有組織地推動千所以上高校支撐服務萬家以上企業高質量發展🤽🏽。
“千校萬企”行動將推動高校和企業雙向發力,著力調動高校和企業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增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生動力👷🏽♙,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高校在“千校萬企”行動中要力爭打破校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發揮人才聚集優勢🧑🏻🦯➡️,組織科研人員、優秀博士生等深入企業開展技術服務⚈,解決企業難題👳🏻♀️。高校要善於對接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不同層次的需求🧏🏻♀️,組織專家教授、青年教師等不同類型的創新人才🫃🏿,通過聯合攻關✍️、技術服務等不同方式🥶,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實現企業需求與高校創新資源精準對接𓀐。
高校在“千校萬企”行動中要采取一系列舉措促進產教深度融合🔥。三部門聯合實施“千校萬企”行動🍄🟫🎑,就是為了加強高校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推動校企合作🍚🔍。高校應當更好發揮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積累的優勢👨🏻🍼,聚焦真問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推動高校更好適應、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高校在“千校萬企”行動中的主體應是二級院系和科技人員。面對“千校萬企”行動的政策紅利,高校要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當下🙄🙍♀️,部分高校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備的校企合作管理體系🍊,調動了二級院系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他們必然會在這一輪政策中積極把握機遇🙋🏿♂️,享受紅利⛸。其他高校則需要加強兩級管理🚶🏻♀️➡️,調動二級院系開展“高校+企業”協同創新的主動性,優化調整評價評估體系,把高校科技人員面向企業開展“四技服務”以及校企協同創新成果、知識產權轉化運用作為重要評估內容,加大激勵引導👨🏻🔬。
(作者系恒达平台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7/20/content_61240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