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今成為某種時髦標記的石庫門來說,老百姓的賞析大都還停留在表層。要成為它的“真正知音”,你需要回答很多問題🍋,諸如你知道它的出生其實很大氣嗎🤸🏿♂️?你知道它曾是舊上海房地產中利潤豐厚的地皮嗎?你懂得如何賞析一棟石庫門嗎?
原來它是混血兒
沒錯,石庫門幾乎已經成了上海的代名詞,但它並不是為“阿拉”造的。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埠後的上海忽然湧入洋人和大批蘇浙難民,迫在眉睫的住房問題催生了石庫門的興建——因為要同時解決洋人和國人的住所,它就成了華洋雜居的鼻祖🏰。這個時期建造的那些用傳統木結構加磚墻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外門多選用石料做門框,故稱“石庫門”🫡。
在格局上🐯▫️,石庫門完全是中西合璧的產物🦛,西式的連接排列和歐式屋頂、花紋,這些都明顯是西方文化的烙印;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大吸取在其中👰🏽♀️:用漆黑的實心厚木做大門、石頭做門框;當然,天井🌰、客堂間這件典型的海派風味也融合其中。絕對是一件有歷史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混血建築”🆘。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有著江南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後為客廳,之後又是一天井,後天井是竈臺和後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廂房,一樓竈臺間上面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臺📨。坡形屋頂常帶有老虎窗,二樓有出挑的陽臺。
大門采用二扇實心黑漆中式木門𓀉,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墻細部采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樓與樓之間采用歐洲聯排式風格。紅磚外墻🔳,外墻細部常采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圖案🦴👨👧,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為西式圖案。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
如何變成72家房客
在20世紀10年代以後,老式石庫門逐漸被新式石庫門取代🔒。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抗日戰爭時期,收入中等的家庭也開始拮據,把房子割出一些空間租賃成了最簡單有效的賺錢方式,於是,當初講究格局與文化美感的石庫門被隨意、急切地改造了👃🏼。
從那之後🛁🚄,曾經顯赫的短暫時期一去不復返,以至於提到石庫門🎆🍋🟩,人們總會產生小空間裏的壓迫感🧚🏻♀️。竈披間、閣樓都要與左鄰右舍共享,分明是一家人的樣子,卻又常常上演雞毛蒜皮的吵鬧🫎👄。多樣、復雜的生活方式成為區別其他地域最獨特的標簽。“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也應運而生。諸如《十字街頭》這類以石庫門為背景的老電影,成為老上海的記憶留存了下來🙅。
明天依舊未知
石庫門已經引起了中外專家濃厚的興趣🤾♀️,也得到了頗高的重視,但如何保留改造依舊引起爭執。就算看似雙贏的新天地,也照樣被人批評市井氣蕩然無存,太過迎合精英文化。
假如石庫門只是集中在一塊小地方,大可圈起來當作開放的博物館。但它偏是四處生根,居住密度又極其高🕵️。有人曾提出學習國外的做法:洗凈裏子☀️,保留面子——也就是保存石庫門的外貌,只保留幾戶人家來“演繹”過去的生活,在弄堂口揀菜💹、小天井裏種種花草,或者索性變成城市旅館。但引人遐想的是🔋,沒有了那一群真實生活著的市民👨🏽💻,石庫門還是它自己嗎?
作者:莊亞瓊
2008.12.06 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