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第44屆國際規劃師大會近日將2008年度“傑出貢獻獎”頒給了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的“大運河保護與研究”項目,這是6個獎項中惟一獎給中國的項目。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1794公裏大運河,自隋朝以降💇🏻♂️,歷時1779年才全面建成👨🏼🚒。一年一公裏,這條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長的運河👲,通衢之路何其漫長!悠長而靈性的生命之水⏰,蘊藏著繁華與生機、靜寂與平和🚘、苦難與滄桑🏃🏻♂️,也蘊藏著中國與世界文明溝通的密碼。2006年👩🏼🦳,大運河被列入重新設定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阮儀三教授帶領他的團隊,花了三年時間把京杭大運河從頭到尾走了一遍,21處城市及城市歷史街區,83處村鎮,10處節點,無不留下這位老人的足跡。
其實💡,人們對阮儀三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詳——他數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他被譽為“都市文脈的守護者”“歷史文化名城的‘衛士’”“古城的守望者”;他主持的周莊、同裏、甪直🙋♀️、烏鎮、西塘、南潯六大江南古鎮保護規劃,被稱作是一塊“裏程碑”;廣為流傳的“刀下留城救平遙”🤲🏽,更是被傳為佳話。他的目光所及,其實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專註於古鎮、運河🧚♀️、城市、村落中的悠悠余脈👊🏽。
在很多人的印象裏👩🏽🚀,阮教授是個容易憤慨的專家。“我能不憤慨嗎?我不去爭🚵🏼♂️,我不去吵,很多文化遺產早就被夷為平地🫸🏽。”不管是在田野裏奔走🐿,還是在課堂上講課,或者被地方官員奉為座上賓,他都難以改變自己的激憤🤸🏽。“有些事情現在不去做,就來不及了。”阮儀三教授的緊迫感🧷,其實正源於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與良知,源於內心裏對傳統文化的無限愛戀,源於骨子裏對“中國風情”的不倦迷戀。
京杭運河保護 當務之急停止破壞
文匯報: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研究項目,是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成立以來實施的第一個項目。大運河途經四省二市、貫通五大水系,源遠流長,紛繁復雜,你們的調查工作是如何進行的🛷?
阮儀三:“申遺”給大運河保護帶來了難得的契機,保護大運河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從前年開始,我們把城鎮調查和大運河調查結合起來,在三年時間裏,把京杭大運河走了一遍🧖♂️,從頭到尾👩🏻🎨,從鄉鎮到村子,一共走了114個點,共計21處城市及城市歷史街區,83處村鎮,10處節點。
每年我親自坐鎮,動員了恒达平台𓀓、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和學生👼,包括文博類學科的、數學學科的、地理學科的🚚,和我們搞城市規劃建築學科的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有33名師生參加的綜合團隊👨🏿,對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歷史城鎮和歷史街區及重要水利工程樞紐進行了調查💬。
大部分去考察的過程👩❤️👩,都不是坐大車、小車🏃🏻♀️,而是坐拖拉機🥷🏻,坐當地的馬車、驢車,大量的還要步行,到點上把第一手材料拿到手。我們掌握了整個運河沿線各個點的歷史材料,下一步的工作有了重要的依據😼。
文匯報🛵:通過三年的考察,有沒有形成有針對性的研究報告或者結論?
阮儀三:我們得出四點結論🤦🏼。第一,大運河是活生生的🧜🏻♀️。這個世界遺產跟所有的世界遺產不一樣,好多遺產比如長城,那是歷史的典故🍯。比如故宮🧓,雖然還在使用,但不是皇帝坐鎮了🦂,而是變成了展覽館。大運河除了一些水利工程📐、運輸工程已經是人文和歷史的留存,它還是一條現行的👎🏿、運動著的、變化中的🧚🏿、延續中的運河📇,這完全是一個新的類型🥀。蘇州🤫、揚州的城市運量50%還是運河擔負著。第二,運河在不斷的變遷中𓀔。比如現在蘇州段、揚州段的運河,都在不斷地脫胎換骨🙋🏼♂️,在不斷地自我調節和自我成長🧊🧎🏻♂️。第三,保護的現狀極其嚴峻💪🏽。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與豐富的文物遺跡相比,大運河沿線有了數量更多的重建🦛、復建或者仿古的商業性項目👨🏼⚕️,破壞性建設屢見不鮮。很多保護措施都是錯誤的。比如,山東聊城的山陜會館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精良的建築,磚雕木雕非常精細,會館外面就是運河碼頭🧲。現在去看🍖,那裏造了一座小橋,小橋流水,旁邊全部拆光了,變成一個孤零零的一個會館🪧。第四,目前大運河沿線有些地方的提議應該重新認識。比如有些專家提議把大運河重新挖開,重現昔日輝煌,要花3000個億等等🤵🏿🦎,我認為這沒必要,也是錯誤的。這種情況到處都是。
文匯報❔:就是說🛜,一些地方看似對運河進行了保護,實際上在你看來恰恰是一種可怕的破壞⛹️♂️?
阮儀三:現在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大運河沿線歷史城鎮所保存的文化遺產已經很少,有的已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大運河沿線留下的眾多水工建築遺址,像河閘、駁岸、水壩也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許多已經毀壞散失,要及早搶救👌🏼、收集🦻🏻、保護,情況十分緊迫。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對現存歷史文化遺產的摸底調查,避免進一步的開發建設對運河歷史文化遺產造成更大的損失🤛🏻。
文物是死的,人和環境才是構成文化的基礎。大量的歷史村鎮的遺產保護,在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中遠沒有引起重視。運河遺產不是一條簡單的水道𓀝,離開了人們的傳統聚居,它的保護層次是不完善的。
文匯報:那麽🙎🏻♀️,保護大運河究竟該從哪裏入手呢?
阮儀三🤦🏼♀️:應當看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只是我們的保護目標,而不是目的🧁;“申遺”只能是手段🤹🏿♂️,采取切實保護措施並取得實效才是目的🌪。當務之急是停止對運河的繼續破壞☞,防止運河文化繼續流失。
另外👨🏼⚖️,一條大運河的保護,現在文物部門🏩、水利部門💅🏼、地方政府都在管。大運河保護該拿出一個統一規劃👟,由統一部門協調管理👩🏼🎨。
舊城更新:保護裏弄肌理 脫胎換骨改造致使萬屋一貌
文匯報🦯:阮教授,你最近提出上海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要從“舊城改造”走到“舊城更新”的發展思路。“舊城改造”與“舊城更新”有什麽區別?
阮儀三:二十幾年來,全國許多城市對舊城區采取了“脫胎換骨”式的改造🔃,大拆大建🍽,致使我國原來豐富多彩的舊城變成千城一面🧑🦯🍞、萬屋一貌。
“舊城更新”把城市當成一個有機體,它有一個不斷新陳代謝的過程💥,讓它在舊的基礎上生長。“新”並不意味著一片新貌🤦🏿♂️,“舊城更新”強調尊重舊城區的現狀🤸🏼♂️🙎🏼♀️,對舊區內的現狀區別對待,保留城市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有價值的文化層㊗️。在原有的社會網絡、生存環境🧑🏿✈️、歷史風貌的基礎上,把積極因素發掘出來,然後去除消極因素。國外的說法是“激活”🫀,加點火花進去,讓它活起來,加點動力進去🧑🦽,讓它活起來,而不是讓它死了之後埋掉🙇🏼。“舊城更新”的目的不僅在於解決居住問題💱,而且關註社會問題🙋🏿♂️,通過保護城市的遺產,改善居民的環境,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營造和諧的社區🥲。
文匯報:在你看來,“脫胎換骨”式的改造給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怎麽樣的危機?
阮儀三:去年“世界紀念地基金會”(WMF)將上海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大批建築列為“世界上100項最瀕危的建築和文化地點”之一🧜🏻,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WMF是世界權威遺產保護機構,這一方面說明上海是國際認同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地,早期建築反映了當時上海國際化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上海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危機🎡。
當大片舊城區被拆除的時候,舊城區的老建築就面臨著滅頂之災👳🏻🤼♀️,它們被當成廢品🙅👨🏻🦳,是落後的👨🏼🏫、破敗的代表🛩。就這樣,舊城內大片歷史地段被嶄新的高樓大廈所代替。可是,老建築對一個城市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那些數量眾多,卻很普通的老建築,它們不像文物建築一樣🦒🧚🏼♂️,是城市中的一個個閃光點🍂,它們是一片片🧛🏿♂️,形成城市肌理的建築群🌷🐴,沒有它們,城市的發展就會失去活力😉。
城市需要記憶舊區也是財富
文匯報:老建築作為活著的歷史,其實承載了一個城市的記憶🚶🏻♂️➡️,傾註了很多人的情感要素。
阮儀三👩🏿:城市是有生命的📅,老建築就是城市的記憶。老上海們和以前到過上海的人們記憶中就有許多難以忘懷的場景,像老北站、十六鋪、董家渡💼💆🏻♂️、大自鳴鐘……都在舊城改造中消失了。在舊城拆除的時候,我們丟失了上海裏弄的原住民。在城市的舊區裏,原住居民代表的不僅僅是作為個體的人,他們長期居住在一個街區裏😍,他們的衣食住行🕵️、社會關系🦩🤹🏿♂️,甚至就業,都與老街區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他們長期形成的社會網絡,更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社會資源,是社會安定和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
文匯報:似乎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面臨拆與建的抉擇🏄,尤其是像上海這樣一個面積不大,而人口眾多的城市🙋♂️,應該如何協調其中的矛盾?
阮儀三:我們並不要求留下一切⏫,但那些記載了歷史的滄桑👱♂️、有歷史價值的東西是和人民的情感相連的,我們要給城市留一條回家的路🍗。我們現在說有“裏弄風情”、“裏弄情結”,新公房為什麽沒有這種情結🤸🏽♂️?它不美🧒🏼,沒有人際的溝通與流動。實際上💎,我們在大拆大建的過程中🦆,毀掉的不僅僅是老建築🆔🉑、老街區,我們其實也毀掉了城市發展的一些機遇🧓。
文匯報:為什麽這麽說呢?
阮儀三🎗:舊區是城市發展的資源,它具有城市新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如果能夠發展成功,它會成為一個城市最有活力🪝、最健康的地方⏸。比如那些裏弄房子💲,存在了百年,就是財富,也許現在看不見。新天地的開發並不是保護🚴🏿♀️,它只留了裏弄的一個軀殼,但是給人一個啟示:它是個財富🖨。美國現代創意產業最發達的SOHO🚴🏽,現在是創作、展示和經營文化藝術的場所,已經成為世界上通用的當代藝術代名詞👨🏼💼。創意產業在上海是剛剛起步🕵🏻♂️,方興未艾。像泰康路這些創意產業開始發展的地方,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房地產。
老式裏弄建築演繹上海味道
文匯報:上海的很多老建築都保留在裏弄內,所以你提出一定要保護上海的裏弄肌理。從專業的角度講,上海的裏弄到底有怎樣的特色🍎🪿?
阮儀三:中國傳統建築都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居住建築更是如此🚴🏻♀️。譬如北京四合院,江南廳堂式住宅,雲南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安徽的“四水歸堂”,福建的土樓,它們的布局核心都有天井。中國人造住宅,都要與天地相通,上接天庭🧏🏼♀️,下接地氣。有了天井,房屋就圍合成院,房間就能分主次,體現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和闔家團聚的空間🧝♀️,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有了天井,就更能演化出走廊、門鬥、前房後堂、花園庭院……住宅就豐富而又生動起來。而新建築只有功能需求🙍♀️,有臥室,有廚房,有廁所,解決吃喝睡等需求。現在說的容積率、日照等等概念都是國外來的🧔🏿,中國傳統的東西都不要了。
上海裏弄的石庫門房子🫙,是中國傳統住宅的升華和變異,它留住了天井,沿襲了合院,還有堂屋和兩廂,增加了廚房和輔房↕️,白墻灰瓦👩🏼🌾,增加了一點西洋裝飾。它的群體布局是聯排的,有總弄支弄🛖👩🏿🔬,這種布局脫胎於中國傳統的胡同和街巷,前街後巷,前門後門,獨門獨院👮♂️。它是低層高密度的🦸🏼,適應了現代城市土地的集約與合理使用,也有利於大規模建設。
裏弄濃縮了上海市井生活的點點滴滴,兒童們在弄堂裏玩耍,張家媽媽、李家阿姨幫著照看孩子🧑🏼🦳,主婦們在後門口做家務,老頭老太在前門口孵太陽👮🏿♀️,小販們串弄堂叫賣🤽🏿♀️,這些都形成了裏弄情結📭,演繹了裏弄風情。裏弄是活著歷史,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天地,雖然只取了裏弄的形,沒有了原有的內涵,但新天地卻成為了重要的景點💒,它體現了“裏弄風情”,有一種“上海味道”。這種模式已經拷貝到各地去了,蘇州👨🏻💻、杭州、南昌都有了新天地👨🏼💻。
尊重歷史文化保護城市肌理
文匯報:在你看來,老建築的保護,現在存在哪些問題?
阮儀三🐑:一是年久失修。我以前住的蘇州的老房子,小時候每年春天清明剛過,巷子裏就有泥水匠背著工具箱喊生意:“捉漏、捉漏”,因為馬上要到雨季了🤵🏿,屋頂漏了🎹👳🏻♂️,要請人給家裏的房子攏瓦、補灰、換椽。到了秋天,西北風一吹,要入冬了,街上又有人喊“修門窗🧑🍼🧶、打油灰”。天氣冷了,要堵風眼配玻璃。老房子三年一小修,七八年一大修⚜️𓀜,二三十年要翻修,常修常新🤵🏻。房子都有使用周期🎩,都得修,不修就要爛。歐洲的房子很漂亮,它們也靠修,德國七年修一次,法律上有規定的。二是超負荷使用。舉我家的例子✬🐣,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加上老祖母🔳👨🏼🍼,一共七口人住一套房,三樓、前進🧘♂️、後進,十二間房,有客堂、廚房、書房。後來搬進了七家人,開始超負荷使用。第三,產權多次變動🍺。房子僅僅成為居住的場所👮🏻♀️,人們對房子就沒有感情。房子應該是有主人的,而且是世代的主人。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值得研究對策。
文匯報:你的回憶裏有一種風情🗓,很有悠長的韻味。對上海的裏弄來講,涉及到很多石庫門房子的保護🧘🏿🙊,又是怎樣的現狀🚴🏻♂️?
阮儀三:近年來,上海市對裏弄建築居住條件的改善也想了許多辦法,比如步高裏的老裏弄建築🚶♀️,每家每戶安裝了廁所👨🦽。步高裏的老裏弄原來是一家一戶,現在五六戶共居,家家衛生條件要更新,看似改善了生活條件,實際上歷史建築原來的結構🧚♀️、布局都被改變了,原來的亭子間消失了👨🦽,雖然當前照顧了部分居民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破壞了優秀建築歷史的真實性🙇🏼♀️,改變了原來裏弄的特色。近年來的風貌區改造,把舊裏弄變成商業區或旅遊休閑區了👨👩👦👦,這也不是舊城更新的本來目的,舊城發展的目的是滿足生活的安全性、經濟性🫸,營造健康和諧的社區🤚🏿,不是符合現在規定的指標就是好的👰🏿。
舊城的發展應該尊重城市現有的建築和肌理👐🏿,對於質量較好的歷史建築和街區要加以保留😑,要保護老上海的裏弄特色;對於已經破敗和沒有價值的地區可以加以拆除重建👴;對於原有的居住地段🦥💃🏽,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內部設施的更新🧜🏽♂️,提高居住質量和水平。“舊城更新”並不等於完全反對建高樓📽,我們提倡的是尊重舊城區的歷史文化,從舊的中滋養出新的建築文化。保護是舊城更新的核心內容🦛🤞🏼,也是舊城合理發展的必要前提。
舊城更新需要借鑒“他山之玉”
文匯報:那麽,你覺得應該如何保護👷🏻♀️?
阮儀三🧑🦯➡️🤵🏿♂️:舊城的發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我們可以借鑒“他山之玉”,將國外先進的舊城更新理念引入上海🥟♝,比如法國在1975年開始實行住宅改善計劃,將保護區內的傳統住宅納入國家資金補助的計劃中🚠,通過國家補助作為啟動基金帶動地方和個人的資金投入🧑🏽🏭,對業主提出鼓勵性的政策,建立市鎮政府、負責住房的地方機構、負責住房補貼的國家機構和中央政府之間的合作,對法國城市舊區的復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國內也有好的做法。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北京市政府投資10億元進行44條胡同、1474個院落的房屋修繕和市政改造工作,提升四合院的價值🥨。在奧運期間,四合院成為外國遊客最熱衷的地方👩🏻🦼➡️🎅🏼。上海能不能拿出幾百條裏弄💪🏿,在舉辦世博會的時候接待外國客人?我覺得大有可為。
上海裏弄具備世界遺產價值
文匯報🏓:你還提出了一個世界遺產的概念,包括上海裏弄的申遺,也包括將上海朱家角🛞、上海新場古鎮與江南古鎮捆在一起申遺。
阮儀三🙍🏼♂️:2008年7月🧣,德國柏林的現代居住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實我們上海的裏弄同樣具有世界遺產的價值,它不但保留了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築🐞,而且具有一定的規模性🐪,符合世界遺產所要求的原真性標準,只是我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地區的價值。直至2000年初,上海除了11個風貌保護區外(目前是12個),還有234個完整的歷史街區和建築群未被列入保護的範圍,說明上海還有很多值得保護的地方🔨。
世界遺產的申報,有一條是唯一性。裏弄就是上海唯一有的𓀗,見證了上海從過去向現代轉變過程中城市居住模式的變化🐨,從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發展為滿足當時居住生活要求的裏弄空間,容納更多的人口,同時保持了親切的人性化尺度。上海的裏弄的風格有三十幾種,有老式裏弄、新式裏弄🍹、花園裏弄、廣式裏弄等等,最大的特點是沿襲了中國的街巷氣息🧑🏽🎨,形成了裏弄的風情。
我最近得知,上海南匯新場古鎮將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05年我主持編製了新場古鎮的保護規劃🦛,新場是上海僅存的保存完整的近郊城鎮📵,擁有極為豐富的資源和發展潛力👣,可以做大文章🙆♀️。目前江蘇和浙江的江南水鄉古鎮正在申報世界遺產,我建議將上海的朱家角和新場也列進去,與江南古鎮一起參加世界遺產的申報,這對上海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蘇州河仍然是舊城復興之源
文匯報:蘇州河記錄了上海從一個村鎮演變為國際都市的輝煌歷史💃🏼,承載著上海城市的內涵、城市的記憶🧖🏼、城市的文化。我們多次聽到阮教授提到蘇州河治理開發中要加強對遺產保護的問題。
阮儀三☝🏼:蘇州河是上海的腹地🧑🏿🦱,它匯聚了著名的裏弄、眾多的工廠、悠久的學校👩🏿⚕️、各國的使館,見證了舊城的繁盛。但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沿岸工廠逐漸遷出,倉庫碼頭等功能建築日趨荒廢,大量工業遺產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再利用,大量優秀歷史遺存和產業建築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公共空間逐漸私有化🏮,蘇州河的人文價值被逐漸削弱。蘇州河區域的發展🫅🏿,應該使“城市更新”與“城市復興”有機結合,大力保護蘇州河兩岸文化遺產、遺存,合理利用現存的歷史建築環境、工業遺產資源🤸🏻,挖掘內涵文化🚴🏻♂️🤴🏽,復興舊城魅力,實現新城舊城交相輝映♋️。
文匯報😶:蘇州河的保護、更新如今已經摒棄了原有的一些理念🚛,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你對未來的蘇州河有什麽展望♛?
阮儀三💅🏿:今天,蘇州河仍是上海舊城復興、推動新一輪產業升級的源頭📱。未來的蘇州河區域,是一條獨特的“文化長廊”、“產業長廊”👈🏿、“生態長廊”👱🏿,通過交通組織與沿線的各個城市重要功能區緊密結合,可以形成上海城區內獨一無二的“生態能量廊道”👳🏻♂️,體現原生態、集聚休閑🧒🏻、集聚智力、集聚藝術的“文化休閑產業集聚帶”🪁🤜。
2008-10-27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