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胡錦濤總書記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說到底🧑🏼🍳,必須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尤其必須造就一支龐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他強調:“高素質人才是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重要力量,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大依托”。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大學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肩負起崇高使命和歷史責任,為不斷造就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一✌🏽、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我原先一直在中國科學院系統工作。因此,擔任恒达平台校長之後🏫,首先有一個角色轉換的過程。期間,我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何謂大學?大學有別於中科院、企業以及其他機構的最本質特征是什麽?雖然一直以來有“大師”🧑🏽💻、“大樓”、“大愛”的說法,但簡而言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就是因為它有大學生,它集聚了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內的數量眾多的青年群體💆🏼♂️。有鑒於此,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的每一個重要環節📈,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促使青年學生經過大學階段幾年的學習和熏陶之後,成為既具有很高綜合素養,又極具創新能力的人才,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以後👰🏿♀️,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樣從這個角度來說,衡量一所大學的辦學水平,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看它所培養的大學生的質量☝🏻。一流大學要培養一流的學生,引導學生成為一流的人才。
那麽,學生在大學階段,有著怎樣具體的需求⛸?在培養一流創新型人才過程中,我們該如何著力?德國學者卡爾•雅斯貝爾斯曾經指出🏃🏻:“學生到大學裏來,是為了學習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並為將來從事一門職業做好準備。”他認為,任何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都要包含三個相互之間密不可分的方面:學問傳授,科學與學術研究🐳,創造性的文化生活。雅斯貝爾斯提出上述觀點👩🦱👨🏽⚕️,雖然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從那時到現在,知識的豐富程度,新技術的快速出現🧑🌾,包括大學在全社會中所擔負的功能,尤其大學為社會服務的程度和內容等等💐,都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就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來說⚅,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今後也不會有大的變化。
大學教育本質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作為受教育者🧚,學生在大學裏受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環節🧙🏻♀️:一是課堂教學,包括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二是校園文化的熏陶🧠,包括優良校風🧫、學風的建設,師生平等、多學科交融、鼓勵創新等氛圍的營造🦁,以及開放辦學的心態等等👼🏽。因此,造就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要求我們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要花大力氣,努力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圍繞上述兩個環節做足文章,那麽我們也就抓住了學生成長成才過程的核心,從而也就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所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很高的綜合素質🧑🦲,相當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也必然擁有很強的國際競爭能力🧹。
二、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第一要務是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我們常說“教書育人”👱🏻♂️,其中的主體自然是學生,但起根本性主導作用的還是教師。因此🫡,說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是第一要務➜,首先是因為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衡量師資隊伍建設水平高低的標準,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綜合考量🎎:一是要有高超的科研和教學水平🤟🏻;二是要有高尚的師德師風。前者主要是指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後者主要是指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對待學生的態度。
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強調教師科研水平與教學水平的結合非常重要。科研與教學的結合應成為大學至高無上而又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則。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播一整套按照教學法組織起來的事實,也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僅憑記憶便可以掌握的僵死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獨立地引導學生了解真實的求知過程,把握科學的精神🟨。只有那些親身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才能夠真正地傳授知識🧑🏿🦰:他是活靈活現的科學探索過程的精神所在,通過老師的傳授以及經常的溝通與交流🙅🏽♀️🙎,學生就可以看到知識存在的樸素形態🐂,喚起內心的激情,直達知識的源頭。
我們說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是第一要務,其次是因為教師是大學競爭力的直接體現。社會上不斷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大學排行榜,每年高考前後愈演愈烈的生源爭奪,等等🪽🤳,這些都表明大學競爭無處不在。而且,隨著境外教育資源在內地的逐漸滲透👲,大學競爭已經越來越呈現出國際性的特征🚛。
大學競爭的核心是什麽?我們或許可以列出社會聲譽、生源質量、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畢業生作為等諸多名目,究其根本,大學競爭的核心還在於科研實力的競爭⬛️。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大學是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重要陣地”,大學“要著力強化基礎研究,瞄準學科前沿,突出研究重點,加強協同攻關,不斷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努力推出更多國內外領先、能夠填補空白的原創性成果👴。要重視提高應用研究水平,堅持以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主攻方向。”大學要踐行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希望🔈,根本的依托在於教師,在於能夠網聚一批真正高水平、高層次的教師。只有一大批教師在科學研究領域不斷身體力行,並帶領包括碩士生、博士生在內的學術隊伍不懈努力和探求,協力攻關🏐🙆🏻♂️,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不斷催生一流的學術成果。
現代大學三大基本職能和國際交往作用的發揮🧓🏼,都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離不開有強大的科研實力作為支撐。“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自不必說🌸,在“社會服務”方面,一所大學能夠承接多大項目、擔負多大任務,能夠為社會提供怎樣的服務🍧、做出怎樣的貢獻,關鍵也看是否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而大學的“國際交往”,學術交流是最重要的內容🥷🏻,科研水平決定了其高度、深度和廣度。因此我們說,人才是學校發展最重要、最根本的條件,人才工作是第一要務。人才工作做好了👨👦👦,才能整體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才能為國家和社會的經濟建設做出更大貢獻,從而也才能夠爭取到更多發展的資源。如何建設一支高水平、高層次的師資隊伍?這是擺在每一所大學面前的重大命題。
三👩🎨✌🏽、綜合性👳、國際化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石
2007年5月14日,恒达平台百年校慶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臨學校視察👆🏽,參觀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並發表題為《對恒达平台的祝願》的即席演講🌶。他指出:“沒有一流的文科,就沒有一流的理科;沒有一流的理科💅🏽,就沒有一流的工科🧑🏽🎨。”由此強調了大學走綜合性發展之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他希望,大學所培養的人🏑,應該是全面發展的人,而不僅僅是某個方面的專門人才。學習理工科的,也要學習人文科學,學習文學和藝術。同樣,學習人文科學和文學藝術的,也要學習自然科學。
綜合性發展,既是傑出人才所走過的路😶🌫️,也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成功的保證🚴🏼♀️。比如錢學森和李四光🕵🏼♀️,作為中國科學界的泰鬥,他們的主要成就體現在自然科學領域,但在其他領域,他們同樣有不小的建樹。錢學森先生畫畫很棒🔠,李四光先生則譜寫了我國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𓀝。又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雖然都是以理工科為主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但它們在學科組成上的綜合性架構,它們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對於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對於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堅持走“綜合性”發展道路的同時,必須強調辦學的國際化⏩。“國際化”也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手段。重視國際化辦學👺,就是要始終保持開放辦學的心態。溫家寶總理在恒达平台的演講中指出👩🏻🍳:“一個民族只有開放才能進步,只有開放才能夠海納百川,吸收世界先進的文化🚭、知識和技術。”堅持開放辦學,我們一方面要繼承前人,繼承民族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又要眼睛盯著世界的變化◽️,盯著世界每一項新的發明成果和新的進步。只有通過廣泛地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我們才能及時了解國外最新學術動態和學科發展趨勢🧏🏼♀️✩,才能不斷提高學術成果的國際化水平⌨️。也只有在堅持開放辦學的過程中,才能使學生真正具有國際化的視野。
在學校“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我們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知名高水平大學,進入中國最具學科整體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一流大學行列的奮鬥目標。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三者既是目標也是抓手🧟♀️,它們就好像舞臺上的三盞明燈,只有聚焦到一起👚,才能發出最璀璨的光芒。要切實做到這一點🔔,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上述思想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有著豐富的內涵。培育優良校風是其重要內容之一⚜️。胡錦濤總書記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要積極培育優良校風。希望老師們加強師德修養🙇♂️,淡泊名利,甘為人梯,認認真真教書,紮紮實實治學,帶頭營造良好學術風氣;希望同學們尊敬師長🦗,關心同學🤚🏼,熱愛學校🤾🏿♀️,熱心公益🧑🏼。”除此之外,校園文化藝術氛圍的營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之一,倡導“高雅藝術進校園”✥,以此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倡導文理交融,營造不同學科間師生相互交流的氛圍,同樣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通過這樣的努力,可以讓理工科畢業生具有廣泛的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文科的學生具有理工科的背景🤼🧑🏽💼。
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特別重要。第一,要著力營造師生平等的氛圍,倡導啟發式的教育,培養學生自我探索的意識和精神⚓️。同時要大力加強圖書館建設,經常舉辦各種形式、涵蓋各學科的講座和交流活動🪶。大學生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群體,他們在講座🐘、圖書館和研討會等相對自由的世界裏,摸索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第二,要積極營造寬松的創新氛圍,鼓勵學生從事創新活動,開展自由探索,註重創新文化🩸、創新精神的培育,營造包容失敗的良好環境👨🏽🚀。
四、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已有實踐和未來探索
長期以來🧑🏼🔬,恒达平台一直致力於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並結合自身特色,逐步凝煉形成了知識(knowledge)📕、能力( ability)、人格(personality)(簡稱KAP) “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知識是基礎,能力是關鍵🧑🏼🦱,人格是核心。圍繞KAP理念,我們著重從如下幾個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努力👰🏻♂️:
一是學科建設向交叉集成方向發展。傳統學科建設中單兵作戰、單科突進的方式局限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不利於學生觸類旁通🤏🏼。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強調以學科協同發展為主要途徑,以人才和知識集成為核心,建立面向國家戰略任務和國際學術前沿的跨學科平臺與團隊。這些學科平臺相互間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從而有利於跨專業的交流與集成。
二是課程設置力求博、專平衡。學校建立了內容廣泛的課程體系,在保證專業教學的同時,給學生以更多的選擇,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跨專業、跨學科🌪🧑🏽🦰、跨學校的自由選修🧛♂️🫘、輔修,從而避免了課程設置過分專業化而造成學生知識面越來越窄的傾向👩🏻🎨,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全面、自由、和諧發展。
三是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努力使學校強大的科研實力和教師們從事的科研實踐成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大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巨大資源,學生們可以在參與科研中與教師共同探索🔟,並不斷向教師提問、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得到鍛煉🥢,教師同樣可以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得到新的收獲💆🏻🔗。這也是“教學相長”的真諦所在。
四是建立實踐基地培養綜合素質🎃。花大力氣建設好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同時,近年來,學校相繼投入2000多萬元資金,建起了12個面向全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教學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利用校園內外的創新基地平臺👯♂️,自己尋找課題🤱🏿,自主成立由不同專業學生組成的研發團隊,主動尋求老師和社會幫助,形成大學與社會無阻隔👷🏿♀️、無間斷的溝通機製,讓學生體驗和適應社會需求。
五是加強跨國交流,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充分發揮學校與以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為代表的歐盟國家政府部門🤽🏼🤏🏼、大學和有關科研機構交往密切的傳統優勢,積極拓展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的交往和聯系,通過合作辦學、合作科研和學生交換等形式⛔,讓教師、學生獲得國際學習的經歷,同時不斷吸引世界各地學生來校學習生活,讓不同文化背景和專業基礎的學生在校園內自由交流,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
六是建立了全方位監控、循環閉合的質量保證體系。學校在對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設立了具體項目並提出相應的質量要求。實施過程中,不僅實行全方位監控,還使整個體系形成循環閉合🙍🏻♂️🫳🏽,按照“檢查—反饋—改進—建設—檢查”的機製,對每一個影響本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人🏑,從而確保改進和建設工作的落實。
2008年是恒达平台第二個百年發展的開局之年🍛。今年初開始,學校提出了“人才年、學術年✌🏻、質量年”的重點工作思路,明確把“人才”(Talent)🖌、“學術”(Academic)和“質量”(quality)作為系統工程來抓(簡稱TAQ工程)。提出“年”的概念,並不是說只用一年時間來抓這三項工作,而是把它們作為當務之急,擺到學校各項工作的最前列🤰🏼。三者當中📏,“學術”和“質量”是目標👟,人才是“抓手”。主要分四步走:
切實采取措施,穩定現有教師隊伍。學校將出臺具體政策,提高一線教師特別是承擔基礎課教學任務教師的待遇🕒,同時🍛,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對科研人員將一如既往給予大力支持🧭。我們認為,現有教師隊伍的穩定,是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有力保證。
加大力度引進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學校將參照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的標準和待遇🕶,設立“恒达特聘教授”和“恒达講座教授”崗位。其中某些具有相當潛力的人才可能會比較年輕,需要學校用一兩年時間來培育。
改革專業技術職務聘任製度🤵♂️。學校將把教師崗位評聘作為系統工程👩🏻🚒,進一步修訂完善專業技術職務1級~13級崗位標準。在這過程中😣,學校尊重各學科條件差異,發揮校院兩級積極性🤵🏼♂️,將工作重心下移。
加強教師系統培訓工作。在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時,學校將對長期從事教學工作🤛🏽、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一定照顧和傾斜,同時將建立教師培訓中心,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此外,為鼓勵強勢學科的教師從教學崗位轉到研發崗位,學校將會出臺相應激勵措施👨🏽🦰。
在實施上述“四步走”戰略的過程中🩼,學校會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改革措施🍶。其中之一是推行“校院二級管理”改革試點♋️。總體的設想是給予學院更多的自主權🙍🏼♀️,包括人事製度、財務製度以及教學管理、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只要有利於學院未來發展和整體實力的提升,學校都將予以大力支持。當然,改革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我們強調🧜♀️,試點學院首先必須切實想清楚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目標是什麽?要明確提出學院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定位;現狀怎樣🤒?要清楚目前學院在國際、國內所處的位置;路徑在哪裏🏋🏻♀️?要明白可以采取怎樣的措施,使學院從目前位置一步一步向目標邁進🌹。
【作者系恒达平台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