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中國歷史古城🙅🏿♂️,就是要讓我們的後世子孫知道我們祖先創造的文明有多麽偉大。
◎城市不更新就會衰落🧑🏿🌾,但城市更新不能摒棄歷史,而是要在歷史基礎上發展👨🏽🦱。保護和發展是可以雙贏的🚪。
◎許多城市大面積拆遷舊城區的老宅舊屋✯🕵🏿,把城市原來的社會結構、文化遺存🆔、城市風貌以及地方風情全都一掃而光,也就是把城市的歷史文脈全部割斷了。
◎在21世紀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歷史古城的安危,不僅僅在於城市特色👨👨👦,而是牽涉到我們民族文化生存的根基🚐。
【壇主簡介】
阮儀三👨🦯,1934年11月出生於蘇州👩👩👦👦。 現任建設部恒达平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被譽為“都市文脈的守護者”、“歷史文化名城的‘衛士’”、“古城的守望者”👉。
所謂“歷史古城”,就活生生地在我們身邊。中國的大都市大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意義🕵🏻。這些城市大多有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格局🙂↕️、人文社會環境和獨特的城市歷史風貌。
近幾年來,房地產業興起🔣😯,許多城市開始了對舊城區的改建和更新工作🧙🏻♀️。城市的新陳代謝是必須的,但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又有進行保護的要求,城市的特色也要繼承。繼承和發展是一對矛盾🤼♀️,歷史傳統和現代化都是人們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去認真研究,如何做好這些大都市的歷史名城保護和舊城改造工作。
對中國歷史古城,我們應該很好地珍惜它🏌🏿♀️、利用它,讓它成為我們城市發展的重要源泉。但是,我們對歷史古城的認識還存在著很多誤區🤵♀️。我要講的就是怎麽能正確認識中國的歷史古城,從而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
中國歷史古城的特色和價值
中國歷史古城總體而言有哪些特色🤙?我簡單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歷史悠久,歷史古城鎮遍及全國,約有2000多個,大部分都有兩三千年的歷史🏍。這些古城古鎮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保存了名勝古跡和各具特色的鄉土建築,它們體現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
其次,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地理和人文環境差別很大,因而中國的城市類型眾多🧑🧒🧒。我們北方的城市和南方的城市,邊疆城市和海邊城市,都不一樣。這些城市在歷史上分為都城、州城、縣城,特點又不一樣。所以說我國歷史古城數量之多、傳統特色之豐富,世界少有。
第三👨👨👦👦,中國的古城大多是按規劃建造的,事先有周密的規劃。中國的建築🦹🏻♂️、中國的城市規劃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比如中軸線要對稱🍄🟫;先做地下供水排水設施,後做地面建築🧝🏿♀️;左府右衙、左雙右單等等。而這些古城規劃🤵♂️,基本上遵循了中國儒家傳統思想🖨,因而一脈相承👩🏿💻👱🏻♀️。中國的歷史古城,具有重要的文化職能,無論是政治類還是經濟類城市🔧,都建有宗教寺觀、學宮壇廟,形成城市中最突出的建築物🦸🏻♀️,也是今天的主要名勝古跡。這是中國歷史古城自己的特點。
1986年,蘇州曾經開始搞大面積拆遷。當時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給中央有關部門寫了封信🖕🏽,要求“救救蘇州”,中央有關部門隨即批示➗,要求蘇州不能盲目拆遷𓀒。於是蘇州認真做了規劃🧑🏻🏭,古城內不再大規模地搞建設,所有新建築不得超過24米,工廠全部遷出去。蘇州古城基本得到了完整的保護,留下了歷史形態。
要保護中國的歷史古城,又要進行合理的更新🧢,需要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念。許多人認為“舊城”就是過去歲月留下的破爛攤子,是城市發展的沉重包袱,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所以中國的許多城市常常大面積地拆遷舊房🀄️,將舊城區的老宅舊屋全部拆光,然後在平地上蓋新的樓房。這樣做😤,工作簡單,工程上馬快,規劃設計也容易做。但這樣一來,把城市原來的社會結構、文化遺存👩🏼✈️、城市風貌以及地方風情,全都一掃而光👩🏼🎟,也就是把城市的歷史文脈全部割斷了。
有的城市,舊城區的利用片面追求高利潤。大家知道著名的杭州西湖,“三面湖水一面城”,是唐宋以來完整的歷史文化景觀🎊。但是現在在西湖的周圍,蓋了一些高層建築,應該說是破壞了歷史文化遺產整體性🌘。不錯🏩✍️,西湖旁的高層建築有很大很好的景觀位置,窗戶打開西湖就在眼前📞,一片美景,因此樓價很高。可是當你看西湖很美時,回過頭來西湖要看你了,又是一種什麽景象呢✡️🧛🏼♀️?
有的城市🕢,大量地拆除了反映城市特色的傳統建築,在短時間內改變了城市的歷史風貌🪪。如沈陽市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可原來圍繞在沈陽故宮周圍的傳統民居全被拆掉了,沈陽故宮藏身於混凝土高房叢林之中🦯。
中國歷史古城保護規劃模式
下面我們來談談保護歷史古城的兩種模式🦸🏽。
一種模式是盡量保護舊城的傳統風貌💭,不在舊城內大拆大建💁🏼♀️;同時在舊城外開辟新城⏲,進行大規模現代化建設。這樣既滿足了現代建設的需要,又緩解了舊城中人口過密👩🎨、居住條件差、交通擁擠等矛盾。
上世紀50年代初,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教授就曾建議首都北京采取這種模式🫰🏻👨🏼💻,在西郊公主墳一帶另建新城。在同一時期,古城洛陽的總體規劃就采用了這種“保護舊城,另辟新區”的做法。洛陽將新興的工業區放在遠離舊城的澗河以西🫶🏼,這樣就保護了已有700多年歷史、始建於金代的洛陽舊城,舊城內密集的文物古跡,精良的古建築均未受到破壞,同時也保護了舊城近旁的地下遺存🐚🦪。現在洛陽新區已具規模,功能合理🖼,道路通暢💂🏼♂️,設施完善🤸🏽,在經濟有了一定基礎後,可以從容地來研究在改造的同時保護古城風貌的問題🫏。在中國歷史古城中采取這種模式的還有蘇州、安陽💢、潮州等城市🪰。
這種脫開舊城另建新區的規劃布局模式,適用於舊城面積不大🕴,歷史文化遺存較多的城市。這樣既可對舊城的歷史風貌予以保護,又可使新的建設較為方便和順利💬。它的好處是容易兩全🈹,減少矛盾;問題是舊城長期破舊,舊城內基礎設施和建築🐨、居民生活環境改善緩慢,居民意見較多。
另一種模式🤸,是保護舊城的主要格局和主要文物古跡🐖,並對舊城進行改造和建設🧑🏻🔧👰🏼♀️;同時向舊城四周輻射,進行新的城市建設。
南京的城市總體規劃,就是這一模式的實例。南京存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八處🎅🏻,它的明代城墻和一些城門均保存完好,明代的故宮遺址以及許多近代歷史文物景點,如太平天國天王府🧮👨🏼🚀、中山陵🙇🏼🤦🏿、雨花臺烈士陵園等🛐,都劃定保護範圍🦶🏿🤲🏼,製定保護措施☯️。在南京的城市總體規劃中,註意控製住這些保護地段的空間環境和綠化環境🤼♀️,並使其成為城市的主要旅遊景點。在一些有開發價值的歷史地段,如夫子廟秦淮河地段,就著意地恢復其原有的市民活動功能,修復了祭祀孔子的文廟,修整了沿河建築👨🏿🎨👩🏻🍳,並開辟了小商品和特色小吃商場🏄🏻♀️,使其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有傳統風貌的新的地段🥷🏼,經濟上有很大的收益,受到市民的歡迎👳🏽♀️,也吸引了眾多的外地遊客。這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建設中,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
這種規劃模式👝2️⃣,適用於舊城面積較大🍄💁🏻♀️、文物古跡多而分散⛹🏽、情況比較復雜的名城,采取分工、分片和點🐃、線👲🏽、面相結合的保護辦法👨👩👧👧。像北京👩⚕️、開封、杭州等,也大體采用這種模式。有些城市成效不很理想,矛盾較多,其原因不在於這種模式本身,主要是由於未能嚴格按規劃辦事🐱,缺乏對歷史名城的全面認識所致👘。
城市需要更新🥣👩❤️👨,城市不更新就會衰落,但城市更新不能摒棄歷史🧑🧒🧒,而是要在歷史基礎上發展,要從舊環境中滋生新的東西,而不是生硬地搬異地外域不相幹的東西。特別是大城市,影響面廣,牽涉問題多,這些城市代表著我們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形象👏🏿,更要慎重地對待,不註意的話,留下的遺憾是無法彌補的。
保護中國歷史古城四項原則
我們既然認定要保護中國的歷史古城📿,具體要遵循什麽工作原則呢?
第一個是原真性🧖♂️。歷史古城及其裏面的文化遺存👷♂️,在經過修繕以後🎻,應該還是原來的歷史遺存和歷史風貌。我們進行的保護修繕,是為了讓原本破敗的歷史遺存延年益壽,讓它健康永存,而不是要拆舊換新💇🏿♂️,這是很重要的原則。大家想想,現在我們重修的房子,是用鋼筋混凝土建的吧👶🏽?清朝有這個東西嗎🟨?我們在大門上刷紅漆,明朝有嗎?中國古代的建築都是不著紅不著綠的。所以,我們應該原樣原修,該木頭的還是木頭,該石墻的還是石墻。原真性就是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原本的真實歷史原物,要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整治修繕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修補要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式原樣🙎🏻♀️,以求達到原汁原味,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第二個是整體性⛽️🎦。一個歷史文化遺產🧖🏿♀️👨🦱,是連同其他環境一同存在的,保護不僅保護其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的環境,特別對於城市🧫、街區、地段🧑🏽🎓、景區、景點🤽🏿,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的風貌,整體性還包括其文化內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區就應該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動和與其相關的所有環境對象。
第三個是可讀性。是歷史遺物就會留下歷史的印痕🕶,我們可以直接讀取它的“歷史年輪”。可讀性🎚,就是在歷史遺存上應該讀得出它的歷史,就是要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不要按照現代人的想法去抹殺它。大片拆遷和大片重建,就是不符合可讀性的原則。
第四個是永續性。保護歷史遺產🫄🏻,是長期的事業🦣🐡,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保🕠,一旦認識到,被確定了🗑,就應該一直保護下去,沒有時間限製。有的一時做不好🤚🏼𓀌,就慢慢做,不能急於求成,我們這一代不行下一代再做。要想一朝一夕恢復幾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要加強教育使保護事業持之以恒。
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新城市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城市的建築🏰,是最具體和最能承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載體👨🦯➡️,保護和永續利用我們共同的城市文化遺產👩🏼🦲,就是維護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
保護古城,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歷史遺存,用作展覽、旅遊、開展文化活動🚱,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歷史傳統、建築的精華👅,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從中可以滋養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和城市來。過去,許多人把保護古城、保護傳統,看作與現代化城市矛盾的行為,把傳統特色看成落後的東西。現在,對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清楚起來🎯👉🏼。
另外🚹,就是很多人對古城作錯誤的理解,以為保護古城就是要恢復歷史遺跡,要重建要新建,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假古董”🐙。還有一些人一味地追求經濟回報,出現了許多短期行為,發展旅遊就是為了賺門票。我們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周圍的高層建築一建造,那麽桂林的山峰都變成小土堆了,變成“桂林高樓甲山水”🪰。
大家都應該認識到🦝👈🏻,我們中國原來真的很漂亮,很有中國特色,很有科學性🏋🏽。中國這麽多的歷史古城🧑🏻🎨,都應該追尋🏋🏿😬、發掘🏄🏻♀️、提煉🧑🦽➡️、升華自己的特色📊。各個古城💔,都要提倡、引導🫃🏿、鼓勵規劃師♏️、建築師、城市建設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努力鉆研👩🏽🍼,精心設計,不趕時髦👭🏼🐺,不求功利,做出自己城市的特色,自己地區的特點,自己民族的新建築、新景點、新風貌👮🏻、新城市。繼往才能開來!
要特別引起我們註意的是,在21世紀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歷史古城的安危,不僅僅在於城市特色,而是牽涉到我們民族文化生存的根基🧜🏻♀️🤹🏿♀️。我們這代人🏊🏼♂️,在城市建築上走了一道彎路🤏。我們能不能使自己的文化傳遞下去,對歷史文化遺產持一個什麽樣的態度🤡?需要我們深思。所以𓀁,我們要喊出響亮的口號🔚:保護中國歷史古城,振興中華文化🧑🏼🏭🍶。
(阮儀三 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記者陳曉春 編輯整理)
2008-06-18 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