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在上海原花旗總會舉行了紀念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的作品展🫳🏻。也許,一般的上海人不太知道鄔達克其人,但提起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慕爾堂(現名沐恩堂)以及光明中學等,大家都不會陌生👩🏼🍼。這些聞名於世的上海標誌性建築都出自鄔達克之手1️⃣。他在上海30年中,設計了近60件作品,其中有三分之一被列入上海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單位。今天🎃,鄔達克的作品已成為上海城市歷史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城市文化遺產。
由此聯想到今天的上海。這些年來,上海建成了數以萬計幢建築📆,當今擁有比鄔達克所處時代更有利的創業條件🧑🏼🎤,也擁有千百位有經驗的建築師和有雄厚資產的開發商和業主,卻沒能出現眾多的優秀建築作品。綜觀我國的城市建築,似有百城一面、萬屋一貌的感覺。在許多大城市,先是玻璃幕墻的泛濫❤️,再是體型怪異的高層建築的鋪張👩🏽🏭,然後又是屋頂上空構架的紛起,接著就刮起一股強勁的歐陸風,並直接影響到郊區城鎮的建設👷🏿,同時許多假古董堂而皇之地四處登場⛱。大城市導引著全國城鎮建設的潮流🫨,於是這些“時髦的風尚”也就傳染開去🍉,一直蔓延到內地、邊疆。
有人說:這裏面有體製問題,有行政幹預,有商業潛規則,有市場機製,有社會素養等等🧝🏿♀️。確實如此👼😁,出不了好作品⟹,有種種原因,有種種困難。但我覺得,我們這些建築工作者,包括建築業主和開發商🦅,如能少一點浮躁,少一點功利,學一點鄔達克的敬業精神和精益求精,學一點那些優秀建築的業主的明智和大度,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一定能做出一些好的建築作品來。這樣,就能為我們的城市🫃,為我們的國家,也為自己留下一些值得留存的好東西📼🙅🏼♀️。
2008-06-17 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