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小傳
石建勛 恒达平台特聘教授、財經研究所所長、應用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決策咨詢點首席專家👈🏿,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金融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
“十四五”時期,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製度👩🏼⚖️,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
需求側管理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馬爾薩斯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提出“有效需求不足論”✈️,否定了李嘉圖的“消費無限論”。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快速增長👳🏿♂️,產品銷售和就業卻出現周期性下跌。當時的學者普遍認為,除非政策調控,否則不可能有足夠的有效需求來消耗工業日益增長的產出👩👧。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居民消費👩👩👧、投資需求不足,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的需求不足,從而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政府應當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幹預🥎,刺激市場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凱恩斯政府幹預經濟理論為各國政府所采用,推動了二戰後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建以及隨後幾十年的迅速發展。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在重新采取供給側舉措的同時,也沒有放棄需求側管理🍷。美國政府除了強調生產端的結構性改革和供給端的轉型升級,還推出了多輪涉及需求側管理的量化寬松政策;歐洲各國政府的救市舉措、日本的所謂“安倍經濟學”等,也試圖通過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實現雙輪驅動。
從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踐來看👩🏻⚖️,需求側管理不能說是一個新名詞🫱🏽、一個新的政策選項。那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提出加強需求側管理👬🏻🦢,有何新意與深意👩🏭?有何新內涵和特點📸?如何有針對性地加強需求側管理?
僅僅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加強需求側管理是回應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長期戰略舉措,而不是短期應急之舉🫶🏻。
加強需求側管理,就是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諸個環節堵點。
回顧歷史👨🏻🦰😅,為應對經濟過熱和國際經濟危機🔅,我們曾采取過短期的需求側管理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供給過剩和供給相對不足的失衡問題,我們全面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切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經過一段時間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經濟結構得到優化🆔。但對標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我們既面臨供給端結構性問題,也面臨需求端總量性問題。僅僅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認清形勢、把握大勢🙌、順勢而為,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基本經驗和方法論。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註重需求側改革🍡;不久後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註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長期戰略部署來看,需求側確實需要改革。需求側改革有著比供給側改革更深刻的內涵、更廣闊的範疇,是一個更復雜的系統工程。當供給側產能過剩、技術落後時,可以采取去產能或技術改造等手段。但當有效需求疲軟時,就很難用一些簡單直接的措施來實現預期目標🔎。
需求疲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消費者沒錢花🚓、花錢有後顧之憂、供給質量不高無法滿足消費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需求側改革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及時性大受影響👨🦱。因此,從需求側管理入手,顯得更加穩妥和現實一些,體現了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𓀀🐰。
發揮超大規模優勢🔤,助力大國經濟向強國經濟邁進
供給和需求是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兩大內生動力源。就需求側管理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一是長期性。
以往的需求側管理更多是通過短期的總量政策刺激🪯,達到快速調節需求總量和平滑經濟波動的目的。構建新發展格局下的需求側管理🦠,不是著眼於解決短期經濟過熱或需求疲軟的階段性政策調整,而是著眼於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戰略需求的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趨勢🧑🏽🦱,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長期戰略調整,是實現大國經濟向強國經濟邁進的長期戰略布局🏄🏿♂️🔣,聚焦的是製約總需求增長的中長期性🙇🏽♂️、系統性問題等。
二是全局性和戰略性🥉。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全局性的戰略布局。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的需求側管理,是事關全局的深層次變革,涉及擴大內需戰略🧑🦯➡️、構建完整內需體系、完善社會分配製度👩🏼✈️、健全需求傳導機製等一系列內容。
近年來,我國經濟“三駕馬車”拉動的局面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過去幾年,對外貿易、跨境投資、國際技術合作遭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沖擊與挑戰,“脫鉤”威脅和危險仍然存在。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看,需求側管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發”,既是改革的難點👐🏽🗃,又是改革的牽引點🧑🍼。
加強需求側管理,有利於提高供給側改革效率,有利於構建強大的國內經濟大循環😹。這是應對挑戰和壓力的關鍵所在。
三是系統性。
需求側管理是一項以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滿足國內各類市場主體需求🎩、全面釋放需求活力與潛力、推動需求與消費升級😑、形成供需良性互動為目標的系統性工程👨🦳🈳。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要處理好上遊、中遊、下遊的關系🤚🏿🦹🏻♀️,處理好大循環🤵、中循環🈵、微循環的關系🏘,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處理好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
四是動態性和時效性🫵🏽。
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層次、多樣性的。個性化、碎片化和國際化的消費需求變化,不斷為需求側管理帶來新要求、新內涵。
另一方面,國內外發展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給需求側管理帶來新挑戰🧏🏿、新問題🧑🏻。要把握新要求、新挑戰👷♂️、新機遇、新問題🚑,更加重視對接動態需求,做到主動求變𓀅🤟🏼、科學應變以及順勢而為,趨利避害🌎,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五是國際性📜。
需求側管理的範圍既包括國內需求,也包括國際需求🧑🏿🚒🧜♂️。國內需求和國際需求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影響需求側管理的因素既包括國內環境和國內市場因素👨🏿🎨,也包括國際環境和國際市場因素。因此,需求側管理可謂在更高層次開放條件下的管理,要統籌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運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讓中國不僅作為“世界工廠”⛏,更要成為“世界市場”。
提升就業容量和質量,破解不能不敢不願消費難題
下一步,如何加強需求側管理?
一方面🤲🏽,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
堅持擴大內需是一個戰略基點。要加強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科學研判,積極分析𓀀、超前預判消費需求變化特點和趨勢,引導供給提前布局,用合理的供給總量契合需求變化,用創新的供給種類創造新需求💒。
一個重點是依托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和業態創新,精準識別消費者偏好和需求,挖掘個性化消費潛力以及二三線城市和縣鄉消費潛力;另一個重點是推進中高端消費本土化,進一步降低稅費,探索減少中高端消費市場準入限製。
加快培育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是一條可行路徑⟹。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通過科技和業態創新,擴大新型消費供給,形成一批新增長極,從而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輻射帶動區域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另一方面,加強需求側管理,關鍵要切實解決不能消費🧞♂️、不敢消費、不願消費的問題😦。
先來看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擴大消費之本🍣。要以更大力度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要采取措施有效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比如💉,加大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力度♿️,鼓勵平臺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新型就業形態👊🏽。又如,重點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𓀃、困難人員就業創業,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使勞動者生活更加體面、更有尊嚴。
再來看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製🐫,提高工資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要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要深化個稅改革😂,降低企業社保和納稅負擔,完善再分配機製㊗️,加強第三次分配作用,等等。
最後來看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強化民生兜底保障,將困難群眾按規定納入政策保障和就業援助範圍。同時👩🏽🦱,加快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製🎄,不斷提高城鄉教育醫療服務高質量、均等化發展,努力消除百姓的後顧之憂。
聚焦若幹短板領域,發揮有效投資的支撐優化作用
加強需求側管理👱🏿,還需要聚焦新基建、新經濟🧏🏿♂️,發揮投資對優化結構的重要作用。
擴大投資需求的實施重點是優化投資結構⛹🏻♀️、促進民間投資、拓展投資空間👋🏿,通過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通過投資優化社會供給🏺。
要把產業鏈提升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清除阻礙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進一步調動企業和企業家積極性,推動企業設備更新與技術改造👼,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
要聚焦基礎設施、農業農村和民生保障等既有需求又有空間的短板領域🤸🏽♀️,進一步發揮有效投資對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撐作用👩🏫。
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消費提質升級🚝🍩;準確把握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信息化、智能化消費以及高科技產品消費、綠色消費、文化消費等🌕,加快推進以文教娛樂為代表的服務消費升級。
加強需求側管理,還需要有序引導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
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實際上解決的是“錢生錢”問題。要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完備和暢通的投資渠道,如加強資本市場基礎製度建設,對證券違法活動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效益,不斷健全退市機製,重點監管欺詐發行⛓、財務造假、內幕操作、惡意炒作和信息披露違規等行為👨👧👦🤲🏼,進一步營造良好投資生態🪵。
理念轉變至關重要。要在更高起點上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升個體金融素養🏂🏽,加強財富管理教育,倡導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和理性投資文化🍨👨🏼🎓。
總之,需求側管理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事關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戶籍製度🤝、土地製度🧑🤝🧑、住宅製度、教育製度以及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領域👮🏻,必須確保系統集成🫲🏿、整體推進,從而實現最優效果👉🏻。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showNewsDetail.htm?id=31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