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和標誌,孔子學院的建立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呈現了方興未艾的局面👩💻🔬。
進入21世紀後,隨著海外中國熱🙋🏼、漢語熱和中華文化熱的興起♡,我國順應這一潮流🛟👷🏼,國家漢辦自2005年起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在68個國家的205個城市,建立了231所孔子學院,發展非常迅速🫅🏿。孔子學院在很短的時間裏👶🏻,在海外從不被接受到積極爭辦的歷程充分證明,建立孔子學院具有裏程碑意義。
一
黨的十七大報告從中華民族繁榮的高度、從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略,對促進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深刻的論述和全面部署。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文化的力量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高速化和文化多元化日益深入的態勢下🏊🏼🔸,在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日益吸引著世界各國人民🙇🏼,突破了曾經對我敵意很深的西方國家的全面封鎖、戰勝了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對我的橫加牽製,以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形式深入這些國家,並在那裏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中華文化宣傳工作,受到當地從青年學子到高齡人士的歡迎,人們從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中認識了中國🕤🪟,這種從不接觸👩🏽🦲🔝、不了解到主動學習,逐漸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的過程,證明了孔子學院這一對外文化傳播方式是切實可行的🦬,這種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正在轉化成中外民間交流👳🏼♂️、進而達到促進相互理解的動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突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偉大勝利🧖♀️,這種以漢語為抓手、以文化為紐帶的中外交流和公眾外交方式可以對官方外交產生補充作用🙎🏿♀️。
由於文化具有強輻射性和高滲透性的特征🙅🏽♀️,因此🌭,孔子學院廣泛布點的工作,就更顯示其深遠的意義。這除了文化自身的魅力外,還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重要渠道,這是因為,在孔子學院設立的地區大多為我國外交和外宣工作觸角比較薄弱的地方,公務訪問團組往往集中在首都和大城市,而孔子學院的布點有些已深入這些國家的腹地,這對宣傳中國𓀖、促進友好工作是大為有利的🕢。華文媒體在這些城市和地區也極為罕見🛵,當地人士對中國的了解僅靠主流媒體對華片斷的、主觀的🍙、武斷的抑或敵意的介紹和報道,孔子學院就主動地擔負起宣傳中國、進行民間交流的工作🥓,成為我國在那些地區的外宣主角🫐,起到了官方外交難以發揮的作用,有與官方外交互補的功能。立足社區🎉、面向民眾👇🏻,以教學漢語為平臺,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從文化層面入手🧛🏻♀️,在最前衛、用最基本的方式宣傳中華文化,其結果是能發揮出極大的政治作用,為民間外交註入了新的內涵🪈、起到了支點的作用🍰。
孔子學院的辦學模式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外方辦學主體、國內合作承辦院校🆘、地方政府🏇🏽、社區力量和華人社會五個方面的積極性,經常性地對中國進行正面的宣傳和報導♚,有利於消弭“中國危險論”和右翼破壞等負面影響以及有意無意對民眾的誤導。
孔子學院在構築和諧世界中也是大有作為的,以文化的功能改善和促進中國與所在國的關系,使我國在國際舞臺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的作用是不能小視的🚇。
總之,孔子學院是新時期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形式8️⃣,更是大外宣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學院雖以語言教育為媒介🤖,但確成為全方位介紹中國的平臺🐑🔽,它以所在國易於接受的方式,為中國文化實現“走出去”戰略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和落腳點,成為展示中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渠道,將為中國營造和平發展的有利環境發揮重大作用。
二
與孔子學院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性質相同🦀,國務院僑辦長期以來緊抓海外華文教育不放松🦸🏼♂️,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華僑華人社會當中產生了凝聚僑心、認同祖(籍)國的巨大作用,為我國對外工作的基本點——愛國、友好力量的構建作出了貢獻🧑🏿🔬。海外華文教育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在海外華僑華人子女中教授華文,對於提升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培養文化認同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也為孔子學院培育鮮活的新生力量和後備隊伍形成了梯隊🙌🏽,與國內高校合作辦成的孔子學院提供的語言高端教育🧘🏻♀️🙋🏼,形成資源互補🧏🏿♂️。
眾所周知👨🏻💻🛌🏽,中國在構建和諧世界過程中,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幾千萬華僑華人的力量不可小視↪️,如果他們在各所在國積極宣傳祖(籍)國🐆🧑🏻🦱,宣傳中華文化👍🏽,努力將中華文化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中來,將有效地消除所謂“中國威脅論”👩🏻🦱,營造對我有利的外部環境。
但是,在海外進行華文教育及文化推廣活動👩👦👦,不能只局限於教授海外華裔青少年及外國人士拼音、漢字,應把中華文化的精神全面向世界展示出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切來之不易,但要保住改革開放的成果更不容易💴,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是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課題。僑務部門要幫助整個華僑華人社會提高文化素養🧑🏿⚕️、質量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並作為廣大華僑華人強大的精神支柱。
三
要做好海外中華文化傳播工作,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國內有關部門🈂️,特別是文化、教育、涉外、涉僑等部門要充分提高對海外中華文化宣傳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能將海外漢語教學僅僅定位在單純的語言教學上,要將這項工作視為外宣工作,宣傳中華文化、以漢語教學為平臺、進行公眾外交🙆🏼♂️,作為與官方外交互補👨🏼🎨,增進中外民族間相互理解,抵消“中國威脅論”🪶,構建和諧世界的高度來認識。
(二)僑、漢兩辦要加強統籌🫳、協調和整合各種資源和力量🧢,盤活漢語國際教學的一盤棋。可以通過組織各種民間藝術♕🐥、民俗宣傳團出訪🧉,深入社區📲,通過形象生動的方法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受眾者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要研究和改善新時期外宣工作的方法,要做到有親和力,能激發受眾群體的興趣,使之潛移默化地接受,避免空洞、呆板地說教和灌輸,為此,應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各國民眾的心理分析,製定“量身定做”的實施方案。各相關高校要積極支持和密切配合海外漢語推廣和文化傳播工作,將這項工作納入高校國際化建設的範圍。
(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要與海外僑胞緊密聯系起來。那些已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海外僑胞是我們文化宣傳良好的橋梁👦🏼。應鼓勵僑胞在一些重要地區註冊成立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民間組織,運作有關文化宣傳項目🚵🏿,以此弱化官方色彩,提升項目吸引力,還可以通過部分有影響力的海外華僑華人或社團,與當地合作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或者直接通過他們,在當地宣傳我國的文化形象、旅遊景點等,同時也要註意將當地的文化風情向國內推介,做到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現在僑、漢兩辦的語言和文化的教學工作主要在社區、在基層、在民間🐩,如果做好了這一工作,對民間增信釋疑是極為有利的,民間外交是基礎,民意能影響官方外交政策的製定。
(四)涉外文化宣傳、教學的官員和從業人員要進一步提高文化素養,提高綜合素質🧑🏻🦳,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培養一大批政治素質高𓀍、事業心和責任感強的文化從業人員。外宣的平面媒體和立體媒體應有機結合♗,目前我們海外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渠道不暢,無論是宣傳內容🫵、形式、角度都有所欠缺,我們要加強研究👩🏻🎨,改進工作。要改進海外華文教材編寫的思路和方法,改變教材內容的僵硬呆板有余🖨、生動有趣不足的現狀,研究有助於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的教材編寫方法,要拓展漢語國際教育的新思路、創新華文教育的新路徑🍼。
(五)要加強研究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不使孔子學院自生自滅,要研究對策使其長期👺🏄🏽、穩定發展的方策。孔子學院建立不易,發展壯大更難🎡,這一新生事物是一個創舉⛹🏻♀️,並無先例可參照🖖🏻,是在探索中求發展的📋,要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對孔子學院的辦學思路👧🏿、模式和方法等進行全面、綜合的研究,政府部門及承辦院校對於孔子學院遇到的困難和發展過程中發 生的問題要及時幫助解決,化解矛盾👩👦👦。作為我國外宣工作的一大抓手,要使其茁壯成長🧾🤢。
近年來🧑🏽🦲😬,我國在“大力開展對外交流,深化對外文化體製改革,實施對外文化精品戰略🦎,擴大文化產品出口🙎🏽♂️,搞好對外宣傳,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除了開設孔子學院以外,新聞發言人製度、在國外開展“中國年”活動、電視廣播互聯網通過多語種傳播信息等,這些成績對逐步建立和完善對於向世界正面展示中國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與發達國家的文化宣傳戰略及其在全球的文化影響力相比,我國的對外宣傳還有許多有待改進之處👨🦼➡️,如有一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交流活動由於缺乏明確的目的和周密的實施計劃,因此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結果招來外國媒體和人士的攻擊的情況應引起重視。這些情況反映出我國對外宣傳的思想和觀念還不盡適應新形勢、新情況🧑🦰,對外宣傳工作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十七大精神,加快文化繁榮發展的步伐,重視外宣工作🧙🏼♂️,加大外宣力度🚣🏻♀️,並真正為提高我國軟實力而努力。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恒达平台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致公黨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