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去東南亞幾個國家旅遊💆🏽,走之前,按照幾年前出國的習慣,用人民幣換了些美元帶著以備零用🚶🏻♀️,但到了當地才發現人民幣也很好使,不僅在免稅店可以方便刷卡使用人民幣消費✌🏿,而且在一些便利店買些食品飲料🕸、在飯店吃飯🏄🏽,商家也願意收人民幣。同行的朋友說,早知道如此👨🏿🏭🧑🍼,就不用帶美元了,還要承擔匯率損失🫵🏿。
回來後,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更多的人民幣在國外消費,是不是可以緩解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呢★?如果按照每年中國出境遊4000萬人次,每人在境外平均花掉3000元人民幣的保守估算,每年在境外的人民幣將達到1200億元🩵,如果再包括大量的邊境貿易流通使用的人民幣,這麽龐大的人民幣如何流動、如何結算、如何納入國家貨幣體系進行管理呢🚝?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繼續推進自由貿易區談判✊🏿,認真實施已簽署的協定。”還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建立境外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建議,使我的思路豁然開朗🤣👩🏫,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我們是否可以順勢而為,迅速建立幾個人民幣境外結算中心⚆,積極推進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流通,為個人在境外使用人民幣消費、為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貿易結算提供方便🧑🎓,進而推進人民幣經濟區的形成呢?
美元的歷史和現實表現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美國憑借美元的特殊地位直接或間接地掠奪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財富,向全球輸出通脹是美國的一貫做法。去年以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美元貶值加速🦩,這給匯率主要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加劇了這些國家的流動性過剩和通脹壓力🙅🏻♀️🚧,抑製這些國家出口和經濟增長。面對美國經濟的衰退和美元的持續貶值🔘,世界以美元計價的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飆升,世界迫切需要新的、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
在此背景下,建立以人民幣為主要結算貨幣的人民幣經濟區的想法浮出水面。20年前,人民幣在亞洲的地位不僅無法與日元相提並論,甚至連韓元也趕不上🏅。但20年後的今天,人民幣不僅在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很吃香🍂,在東南亞地區也已經超越日元而被譽為“第二美元”。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結果是貨幣一體化⛑️。區域貨幣聯盟或區域單一貨幣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與東盟10國決定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將形成一個擁有17億人口、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經濟區👨🏽💼,從而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大好契機🏭,中國應當利用東盟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加強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積極推進人民幣經濟區的形成⛹🏻♀️。總之,人民幣國際化是21世紀大勢所趨👶🏼,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民幣要成為世界主流貨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統籌安排🤷♀️,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2008年04月03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