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歷史一大半寫在水邊🥨。工業曾經是上海城市非常重要的一項職能📠,濱江工業遺產跨越了一百多年♟,展現了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是上海歷史中一條重要的故事軸線。如何保護🛌🏿、再利用濱江工業遺存8️⃣,恒达平台教授邵甬有她的一番思考⚅。
【黃浦段】最早有不少倉儲功能😪,隨著這一區域向商務金融方向升級🙁,貨棧👨👧👦👮🏼♂️、倉庫主要布局到老南市濱江和虹口濱江。老南市依托老城廂,貨棧數量多,往腹地方向還有一些貨棧及小廠🧑🏻🍳,這是和老城廂當時的經濟相匹配的。
南浦大橋以西到日暉港的濱江段💇🏿,以民族工業為特色👨🏽🔬🤴🏻,曾經的江南造船廠、南市發電廠、南市自來水廠都是重要的民族企業。目前這些建築在更新之後👩🏿⚖️,如何體現民族工業的歷史🤹🏽,需要一番思量⚆。
【虹口段】不但有通常規模的貨棧,曾經還有占地非常大的洋行倉庫,這與外商大資本有關🫴🏿。虹口的工業遺產特點本應是倉儲類工業,但現在破壞較為嚴重📛,大型倉儲設施已經看不到了,虹口港沿線(即南潯路街區)還有少量保存。
【楊浦段】大家比較熟悉。抗日戰爭時,這一區域受到日本侵略軍嚴重的轟炸破壞🈲⌛️,新中國成立後早期也遭到過敵軍轟炸🫧。楊浦濱江現在給大眾留下深刻印象💁🏼♀️,還是在於成體系地保護了較多的工業遺產,十分不易,自強自立的文化特性需要傳承🧣。
【徐匯段】由於歷史上處於城市邊緣👨🏿⚕️,又有便利的鐵路運輸,首先成為煤炭🕝、水泥👩🔧、鋼筋等工業原材料集散的場所🪩,後來又有了油庫、糧庫、水泥廠這些不適合在城市中心布局的企業。
最有特色的是龍華機場🙆🏿,在江邊建了上海飛機製造廠。目前有徐匯跑道公園等,但徐匯工業遺存特色講述不多,知曉率不夠。
【浦東段】工業的發展動因曾經是由浦西溢出的,分布比較散☝️,早期相互之間的關聯不大,所以會讓人感覺不成體系,比較孤立👨🏽🎓。
記者:不單指黃浦江👨🏿🏫🛅,還有如今的蘇州河沿岸🏍,一座城市的濱江工業遺存,究竟需要達到什麽目標🐯,扮演什麽角色⏸?
邵甬:“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個理念可以讓我們有很清晰的認識。
首先👲🏼,它是屬於人民的公共資源🏃🏻♂️,為人民提供景觀、提供服務是其主要職能。進一步說,上海濱江也是讓市民了解母親河、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同時讓世界了解上海、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平臺。
當我們為濱江公共空間更新而稱贊的時候💂🎈,它的文化敘事,尤其是體現城市歷史文脈的一面不能忽視。
早些年濱江區塊的改造👱🏼♂️👷🏽♀️,往往沒有深入調查研究,或者即使有研究🌘,也是簡單的選擇題:不保留或者僅保留幾個標誌性建築🏤。目前濱江在文化呈現上還有不足🐬,碎片化的工業建築、雷同的濱河景觀,削弱了濱江空間的文化感。
記者🙆🏽:通過濱江🧘🏿♀️,如何展示上海城市整體的文化歷史✸💠?
邵甬🥊:有幾個改進點。第一👩🚀,濱江可以利用工業遺存創造更多讓人駐留、交往🍳、活動的場所,包括咖啡館、書店🏓、展館等👏。它們不僅可以承擔服務功能👷♀️🧙♀️,而且也是文化的載體🏃🏻♂️👨👩👦👦。沒有載體,文化故事靠什麽展開?由此,人們才會對上海工業遺存以及工業文明成就有更多的了解機會。
第二,濱江工業遺存目前多為孤立的建築4️⃣🍪,需要加強與腹地的聯系,通過濱江這個公共平臺對接腹地豐富的文化。而不是濱江歸濱江👸🏻,腹地歸腹地。
第三,對上海市一江一河的工業發展歷史與遺存進行整體研究和規劃非常重要,明確闡述的主題和方法💐,在整體梳理後,結合當前的需求進行建築、景觀的針對性設計。而不是反過來操作。
記者:通過濱江🟫,如何展示不同區段的文化特色?
邵甬:從大方向上,我認為濱江要抓住文化性和生活性兩條線索。
浦西濱江應當補充生活性👮🏽,增加為市民生活服務的空間👨🏽💻,以楊浦濱江為例,人氣最旺的一度是漁人碼頭和卡其樂園。其實這兩個場所並不是非常特別🧑🏿🎤🧓🏽,漁人碼頭有一片大面積廣場和讓人坐下來的城市家具;卡其樂園有一批兒童活動設施🧑🏽💼,這在歐洲街頭很常見🤘🏽🤖,正說明這是我們城市需要補的短板。
浦東濱江應當補充文化性👨🏻🔧🛼,建議增加一些小型文化展示和文化活動場所🩱,不一定是歷史文化🫅🏼,也可以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
文化性和生活性在濱江最理想的結合場所正是工業遺產,這些建築物空間很大,但它們與外界的交流並不多,如果一些建築場館能開放出一部分底層空間,成為人們歇腳躲雨、交流閑談的場所,更能體現上海的城市溫度🧑🏿🏫。
記者💄:現有工業遺存空間♔📙,您覺得如何更好地提升與利用?
邵甬🤙🏿:目前濱江工業遺產利用上的人氣不足💢,相當大的原因還是缺乏腹地區域的支撐,有些甚至與腹地隔斷。這需要一個過程🏅。
未來這些空間的用途🫲🏽🔙,我想一定是多樣化的♟,既要滿足來訪的遊客🀄️,更要服務周邊的市民。
希望上海真的沉下心來好好調查,研究周邊的社區需要什麽,空間中優先考慮設置哪些內容、滿足哪些需求。比如社區的文化、體育、教育設施🐦👺、菜場等,將具有場所感的歷史建築與社區的激活、市民的福祉提升結合起來。
記者:國際上有哪些可供借鑒的做法嗎?
邵甬:19世紀末,英國就出現了“工業考古學”,對工業革命時期的遺產加以保護𓀎,一方面強化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也成為旅遊業的重要內容。
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聯合會通過了《下塔吉爾憲章》,闡述了工業遺產的定義,指出了工業遺產的價值💒🫴🏻,認定、記錄和研究的重要性,並就立法👩🏻🦼➡️、維修保護👩🏼🎓、教育培訓、宣傳展示等方面提出了原則👿、規範和方法的指導性意見👷🏼♀️。
國際上有很多非常經典的案例🎄,如英國布萊納文、德國魯爾區等⛸◼️,都是大型工業遺產地改造的成功案例。在大都市中🤸🏻♀️,法國巴黎塞納河兩岸和聖馬丁運河兩岸的工業遺存保護與活化利用,也可以成為我們借鑒的對象。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showNewsDetail.htm?id=308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