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樊秀娣🤷🏼‍♀️:在中國,同行評議是否一定變味兒

來源🤽🏼: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1-01-19  瀏覽:

破除“五唯”頑瘴痼疾😍,本質上就是要力戒學術評價中的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關註學術成果實際水平和貢獻的“同行評議”必將是今後教育科研評價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同行評議製度是專業領域學術評價的國際慣例,但其自歐美引入中國後,出現了“權力支配🏤🐱,人情主導,標準缺失”等諸多問題🚴🏻。

不少人認為在國內現有的文化背景和學術生態下,同行評議很可能被各種權威意誌和“幫派”勢力所“綁架”🧗🏻‍♀️。

如果同行評議在國內就會由“橘”變為“枳”,那麽國家教育科研評價改革將陷入困境。

當前學界人士和社會大眾對同行評議存在的各種質疑反映了現實問題。

而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同行評議製度本身,恰恰是同行評議製度沒能很好地實施到位,同行評議的優勢沒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同行評議的精髓是讓“學術權力”在學術評價中得到充分尊重和行使🥾,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國內一些評審專家在同行評議活動中不是站在獨立、客觀和專業的立場,而是聽命於“長官”指示,反而使得同行評議變成了“學術權力”讓位於“行政權力”的合理合法途徑,並由此產生出了種種“齷齪”行徑1️⃣。

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破解,將會嚴重影響同行評議的科學性和公信力。

要讓同行評議在國內依然是營養豐富且深受歡迎的“橘”,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保證同行評議中的“同行”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同行。同行評議的邏輯意義就在於學術問題唯同行才能由表及裏、客觀公正地評價。

真正的學者只認真理🕵🏽📇,只要發現問題🔻,他們一般都會直言不諱地說出來👩🏼‍⚕️,較少會毫無顧忌地幹出違背學術道德和有損自己學術聲譽的不上臺面之事。

而現在的一些所謂同行專家♐️,他們本身就是靠關系起家的“偽劣”專家或者是長期忙於應酬、疏於學術的“冒牌”專家。他們學術評判能力低下,在同行評議中更容易有意或無意地被各種非學術性因素帶偏。

同時,現代科學發展既細分又交叉,越是高精尖的學術評價,對同行專家的研究方向要求越高🙅🏻,所以開展同行評議活動、組織同行評審專家的負責人首先必須是同行專家🔵🫴🏽,這樣才能夠保證其邀請的評審專家是真正的同行專家🤷🏻‍♀️。

第二🧗🏻,同行評議中的專家評審是一項需要高投入的專業工作。同行評議的科學性,最終體現在同行評審專家的工作結果上。眾所周知🏋️,學術評價處於知識生產的最高層次🚣🏽‍♀️。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講,同行評議中的專家評審工作既需要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又需要大量腦力和體力的投入🧘🏿‍♂️。國外有的專業人士當評委不拿物質報酬,他們把學術評價視為使命和榮耀。

雖然國情不同👰🏼‍♀️,但國內卻存在評審專家參加學術評議工作事先不閱讀到手的評審材料,也不做任何相關的學術準備🧚🏻‍♀️,到現場隨便拍腦袋“胡言亂語”的現象;還有評議過程中專家閑扯、接聽電話🏧,甚至中途開溜辦私事🐔,把理應正兒八經投入的工作變成了鬧著玩還有高收益的獎勵或福利活動🪵。

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這種把專家評審工作視作對個體學術資歷、名望或人脈等“饋贈”的想法和做法🫰🏽,是對評審工作的嚴重褻瀆🧡。

第三,具有可操作性的申訴機製是同行評議的有機組成部分。同行評議如果沒有配套的公開👼🏽、透明🩻、經得起公眾質疑的申訴機製,不能稱之為同行評議。

同行評議的公平🫲、公正性來自於學術共同體成員對各自權利和義務的主張,以及學術規範的自我約束和相互監督🏭,其中被評方作為主要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具有決定性意義。

而且🥂,現代科學技術已具備讓各種非學術的人為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降到極低的可能🚠。這就是說,通過申訴機製來倒逼同行評議的組織者和評審專家不敢玩忽職守完全行得通。

相信只要申訴機製完善並執行到位,那種早已內定好人選或者找幾個評審專家來糊弄一下的假同行評議就會難以“生存”,而那些態度、能力或者其他因素不合格的評審專家也更有可能“露餡”。

第四,同行評議是需要多元主體和多項製度保障的系統工程🤕。

同行評議絕不是涉及幾個專家的事🐿,而是由組織者、評審專家、被評者和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主體構成的系統,主要職責可分為組織者擁有管理職責🍇🫲,評審專家擁有評議職責♧,被評者和社會公眾擁有監督職責。

不同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通過製度體系、執行機製來加以明確和規範。

具體來說,相關的製度主要包括承諾製度、回避製度、遴選製度🚴‍♀️、培訓製度、追責製度、獎懲製度等;相關的機製主要包括專家遴選機製、專家培訓機製、利益沖突回避機製、反欺詐和反賄賂機製🪱、同行評審專家的誠信調查(監督)機製🧗🏿‍♂️、項目申請人的申請和申訴機製、信息公開機製等👁。

相信隨著各方主體職責的落實和各項製度的完備👋🏼,國內同行評議的科學、客觀和公平、公正性會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

最後,有必要再次重申,學術評價從重視指標數量到強調成果質量⏸,同行評議是學術評價“繞不過去的坎”。

大家擔心國人骨子裏“拉關系🤦🚴🏽‍♂️,講人情”的文化基因會讓同行評議“變味”👺,“五唯”中就有很大的同行評議成分👨🏼‍✈️。

今天我們把同行評議可能出現的問題放到臺面上來直面和解決,雖然工作量和難度會大大增加👰🏽‍♀️,但只要上下齊抓共管、同心協力,相信同行評議在中國不僅不會由“橘”變“枳”,而且會更加香甜。

(作者為恒达平台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報》 (2021-01-19 第5版 大學周刊 原題為《在中國,同行評議一定會由“橘”變“枳”?》)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TCTFPXZ2byA8PozGKUtaig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