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江南地區多水多古鎮,堪稱“星羅棋布”,但屢經破壞侵蝕與不合理的商業開發,真正能保存完好的已為數不多。想知道的是,“古鎮”之“古”,究竟應該如何界定?是從集市🫕、鄉鎮等算起🛸,還是從“立縣設鎮”時算起?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如何才能“兩相兼宜”👮🏿♂️?上海地區現有一定規模的古鎮及其保護和開發情況大致怎樣🧃?
——上海南匯新場石筍一村 宋白
恒达平台城市規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 松
答🫲🏻:在我國的行政區劃歷史上,唐代以前的“鎮”主要是考慮防禦需要的行政設置,有與州🧑🏿🔬、郡同設於一地或獨立設置兩種情況。宋代廢止了這一建製👷🏻,此時“鎮”之稱謂,通常指的是由於商業經濟繁榮,在縣級以下形成的市鎮,並沿襲此後各代未改🤟💀。如當時的“四大名鎮”———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鎮、河南朱仙鎮就是典型的代表。新中國成立後,曾出現縣級鎮和縣轄鎮兩種類型。現在,多分為縣城所在地的城關鎮和一般建製鎮兩類。按《城市規劃法》的標準來看,這兩類鎮都作為小城市看待,實施城市規劃管理🫑。
至於對“古鎮”概念的辨識,可能相對來說就比較復雜了。簡單而言,一類“古鎮”隨歷史演進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城市甚至大都市🫃🏿,如前面提到的漢口、佛山、景德鎮。上海也是從宋代的縣城經過快速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另一類“古鎮”就不那麽幸運了,它們多數隨著歷史的變化而停滯不前甚至逐漸衰敗下來。所謂“星羅棋布”的江南古鎮,應是明清時代的景象🧘🏿。近現代工業化和交通運輸方式的改變🧍♂️,使得多數江南古鎮發展緩慢👩🦯➡️。江南地區古鎮面貌留存者,恐怕已是屈指可數🦹🏼♂️🎵。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周莊、麗江等歷史城鎮的風貌保護和旅遊開發取得較大成功👩🦲,引發了全國性的“古鎮熱”🙅🏻♂️。但在這一過程中,有積極保護文化遺產💘、合理開發利用古鎮資源者♙🧝🏽♀️;也有盲目模仿、過度開發😴、重復建設者;還有歷史資源狀況不佳⚱️、大量開發“假古董”和人造景觀、攫取短期效益者。
事實上,必須明確的是🤽🏽♀️🤵🏼,古鎮是有人居住的、真實的生活環境,不是“古董文物”🥘,不可固化不變;古鎮也不是“舞臺布景”,可以隨意美化。古鎮的保護和發展,要切實考慮改善居住環境條件🎾,使歷史環境地區逐步成為適宜人居的美好家園與和諧社區⏪。古鎮的開發🫥,應當堅持歷史環境保護的原真性、整體性和延承性原則。
所以說,古鎮之“古”不在於城鎮的歷史記載有多麽久遠,而在於城鎮真實的歷史環境,如歷史建築🤹♀️、街巷風貌等的保存數量和整體性狀況🍓💍。進一步講☝🏿,這些保存良好的歷史環境是否安全✪🤜🏼,是否適宜人繼續居住生活,也是判定古鎮之“古”時所必須納入考察範圍的當代條件。
具體到上海🖖,按史料記載判定,郊區的松江🙁、嘉定🪧、南翔應算得上是“千年古鎮”🧙🏻。所以,1992年,上海市政府就公布了松江、嘉定、南翔和朱家角為上海市歷史文化名鎮🧑🏻🍳。但令人遺憾的是,除了朱家角古鎮的風貌保護比較完好之外⬇️,其他名鎮已有點名不副實了🤸🏽♀️。此外,從2003年開始💴,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分三批公布了8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在其中的第二批名鎮名單中有金山楓涇鎮,第三批名鎮名單中有青浦朱家角鎮。2005年上海市為加強對郊區歷史文化風貌的保護,在浦東新區和其他郊區劃定了3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其中占地面積較大者為朱家角、新場👆🏽、楓涇等古鎮。
在上海市的城鎮體系發展規劃中🍋,郊區要重點建設發展松江、嘉定、青浦等9個新城、60個左右的新市鎮和600個左右的中心村🧘🏼。但在開發建設和城鎮化進程中,本地的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問題還需進一步強化並加以切實推進👴🏼。這不僅是相對於長江三角洲相鄰地區來說🤱🏼,我們對古鎮的保護開發力度還存在一定差距;更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和明確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必然選擇🚽🧚🏿♀️。
需要說明的是👊🏿,松江、嘉定、青浦的城鎮規模和職能盡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但作為大都市郊區的新城🥏,它們仍有必要和理由走一條區域城鎮和特色城鎮的發展道路。這些地方可持續的城鎮發展目標👮🏿♀️,絕對不能忽視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弘揚🤑🎧。近年來,朱家角古鎮在新市鎮開發建設過程中,積極塑造“新江南水鄉”城鎮特色的規劃實踐,成為在風貌保護和特色營造方面值得稱道的郊區古鎮之一🐞。讀者宋白先生所在的新場,在古鎮保護上也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但若只是依靠電影《色•戒》部分外景拍攝地作為宣傳口號,還不足以全面提升這個規模較大城鎮的歷史風貌和居住環境🪴。
最後還想補充一句👰🏼♂️,如果有一天我們只能從古典文藝作品中去尋覓古鎮的話,那將是一件比較糟糕的事情。因此,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切實加強對上海郊區古鎮、古村落等歷史環境的保護🧎🏻♂️🖖🏼,對河流🏜、農田等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才能最終確保在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古鎮的歷史風貌和人文生態、江南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特色得以延續、再生與發展🏋🏿。
解放日報 2008-02-11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