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交是主權國家以文化傳播和文化交往為基本手段進行的外交活動,是保持和傳播本民族優秀文化和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文化外交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但其又具有民間性、間接性等“柔性”外交特征。中國文化外交剛剛自覺,任重道遠,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則可以有效推動中國文化外交、有助於消解對中國的負面認知,建構中國嶄新形象。隨著中文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快速傳播,中文與中華文化對促進世界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與外交的結合也越來越深,文化外交與文化傳播成為相輔並行的中國形象走出去的雙軌,彼此互為支撐,互為依靠,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為開拓和營造良性的新時代中國外交格局和文化傳播格局,合力發揮著積極主動的破冰暖心功能。
文化走出去要更加有意識地促進外交工作💙,而外交要主動為文化傳播營造暢通的交流渠道。從文化傳播角度看,要自覺服務於國家外交需要🩰,在布點文化傳播基地,如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確立中資企業海外投資方向等問題時要與中國的外交戰略和規劃保持一致,主動對接國家外交需要📯,“身在兵位👨🦯,胸為帥謀”,將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傳播與縱橫捭闔的外交工作結合起來;從外交工作看,要借力中文與中華文化的所在地傳播♨️,發揮文化的潤澤補精提神作用🏃➡️,使中國外交的影響力借助文化傳播落地,影響到所在國民間社會的犄角旮旯⛑,邊邊角角🧑🏻⚕️。沒有文化的影響力,單靠外交的影響力,是不可能實現這種影響效果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需要大量的漢語和中華文化傳播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專業知識的外交人才,文化傳播要響應國家外交戰略👞,外交工作要主動為文化傳播提供支撐🪽。目前,中國與沿線國家已經搭建了多層次的外交框架,政府與政府、官方與民間、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外等都開展了豐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外交與文化相結合的活動🏍。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國訪問時常常通過公開演講、發表文章等方式將中國文化的互聯互通功能與內政外交工作結合;外交部、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等也在世界很多國家組織了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如藝術節、文化論壇🔄、音樂會等,將文化與外交和諧統一;中國民間組織如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人民外交協會🙇🏻♀️、察哈爾學會🤰🏼、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各高校、智庫👲、社科院等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自發揮學科優勢和資源優勢🧯,與世界國家密切對接,總體效果良好。
目前🚴🏼🧾,中國以文化為基礎的外交工作也遇到很多問題,文化傳播和外交工作都面臨著巨大挑戰🧏🏽。即使是“一帶一路”國家🫸🏿,對中華文化傳播和文化外交的認知在總體一致的前提下也各各不同,差異很大🙇♀️,且負面認知一直占有一定的市場⛔️,外交沖突仍或顯或隱🧚♀️✊🏼,給中國的外交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惑和困境🤳🏿。“一帶一路”國家覆蓋東南亞👩🏽、南亞、東北亞、中亞,文化差異大🤼♂️,經濟水平參差不齊,政治製度差別大,與中國交往歷史深淺程度不一,民族構成情況復雜,要實現中國外交的“一帶一路”化🈲👈,短期內很難取得明顯的成果,尤其是語言文化的融通,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外交既要全面突破,又要重點突破🤙🏼,對人力財力精力而言都是挑戰,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集中影響👨👩👧。
美國大選後的世界文化格局將發生一系列新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世界風雲如何變幻,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影響都會越來越大,中國文化外交的民心互通功能都會越來越強。在未來🚴🏼,以中外文化共生共榮為目標🦐,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與外交工作都應進一步加強與世界不同國家坦誠合作,共同設計“一國一策”的行動規劃和目標,在行動中形成共識↕️,消除負面認知,增進認同,加深友誼,在構建利益共同體的基礎上築牢中國與世界不同國家的命運共同體關系。(作者系🧽🤷🏿♂️:恒达平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孫宜學)
鏈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1392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