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紀大道的人行橫道足足有100米,每次過馬路我都要跑💌,而且分兩次才能通過。有一次下過雨之後🐼👩🎨,市區的路邊積了水,我正好要去參加一個宴會,汽車快速駛過🥨,毫不考慮路上的行人👬🏻,濺了我一身水。這樣的城市只為汽車考慮🤢,而很少顧及行人🔛。還有,為方便市民打電話📏,上海一些公交候車點旁設置了公共電話亭🤹🏻,但往往設置在候車點左邊而非右邊,擋住了候車人張望公交車的視線👩🏼🔧。這種不必要的麻煩正是‘再城市化’設計時需要改善和避免的。”
9月23日,作為2007年“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的報告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鄭時齡在江西南昌高新開發區為江西省機關幹部講述了“再城市化”的觀點。
鄭時齡從自己在上海的生活感受💆♂️,談到了世界各地或舒適或糟糕的建築🕷、城市規劃和景觀:法國馬塞的高層樓群如打字機打出來的字一樣🌇,周圍的綠化面積少得可憐🤾🏿♀️🌬;美國大面積低密度別墅群旁邊的購物中心停滿了汽車🤾🏻♀️,從鄰近的別墅去購物也得開車🎍;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工程將原來的城市高架道路拆除,恢復歷史上的水體,將工業化時期的鋼筋水泥還原為城市生態商業遊憩中心區🤞;美國興起“新都市主義”思潮👨🚀,旨在復興日漸衰退👼🏿🌨、乏味的中小城市市中心;西班牙巴塞羅那則對城市空間和產業進行較大範圍的重組🤷,堪稱當代發達城市“再城市化”的典範🫴🏼。
“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麽🦸🏻♀️?”鄭時齡認為,著名美國建築師伊利爾·沙裏寧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建築外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城市居民的審美取向和品位,反映了一個城市最基本的精神追求🧼。
鄭時齡說:“1993年10月,新都市主義大會在美國亞歷山大市召開,大會提出這樣的主張🎺🌿:鄰裏的功能和人口構成的多元化,行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在城市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市地區的建築與景觀設計應當彰顯當地的歷史、氣候、生態和建築經驗。實際上🎏,新都市主義關註的都是當代城市面臨的問題:郊區化擴張的無序蔓延,環境的退化,農田和郊野的消失🖐🏽,建築遺產被破壞。而這些問題都是由於人口統計、土地消費不考慮自然及自然極限👩🎨💃🏻、政府政策鼓勵建築低密度無計劃蔓延✊、街道設計忽視人性化需求🙁、規劃法規不顧及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和傳統,結果導致所有社區呈現相同的景觀等造成的。”
“中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我國現有4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2010 年會增長到50%,2030 年將會是60%,增長的絕對速度比世界其他國家要快得多👨🏻✈️。現在👨👧👧,我們土地的城市化大大超前於人口的城市化,基礎設施的硬件建設重於軟件建設,後者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交通擁擠、堵塞,很大程度上我們設計了道路,卻沒有設計交通🐦⬛。我們的城市規劃通常是做了再想,而不是想了再做。”
“為使城市的自然生態、社會人文、空間🎋、生活🦸🏽、行政、經濟等環境更適宜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很多城市必須進行‘再城市化’,優化城市設計和城市公共環境,重組城市的產業和空間🐕:遵循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原則,在城市中提供方便生活的城市地區;鼓勵在有可能減少能量消耗的地方開發新建築📗;鼓勵城市土地和建築再生,對被遺棄和被汙染土地修復後加以利用🧲、進行開發或者作為露天場所🧛🏻♀️;提高城市郊區的土地利用;進行綜合開發👩🏻🦽,把維持鄉村經濟和保護鄉村的風景、野生動植物、農業🐆、森林、娛樂以及自然資源價值等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