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國務院印發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𓀈,規劃了中國的節能減排工作,更以系統工程的方法,將工作目標進行科學合理的分解,從政策、投入、法規、金融🦹🏻、技術、管理🌡、執法、宣傳等方面,全方位地對節能減排工作做了部署🧑🏻🏫🧑🏻🌾。6月26日,建設部提出的“關於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了建設行業的建築節能工作。
本文試圖從智能建築的角度來解讀《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探討智能化技術在其中應有的作用和智能建築工程界應承擔的責任。
理念的創新
首先,從僅有“節能意識”轉變成為“節能盡責”🤽🏽。以往在智能化系統中,建築節能的技術措施雖然地位很高,但多為建設方的“亮點”、工程承包方的“賣點”✊,不少內容名不符實。在新形勢下,建築節能的技術措施是工程建設方、設計方🫰🏼、工程承包方及物業管理方必須實施的基本工作內容,不僅應按照建築節能的相關標準進行規劃設計🙃,還必須在建築物生命周期的每一個環節給予落實↗️🙇🏻♂️。因而👨🏼🚀,不能像以前那樣👥,在智能化系統工程中,看建設方的錢袋💆🏿♂️⇨、某些責任人的眼色而進行“形式工程”。
其次,實行“全面用能管理,精細節能控製”。智能化系統工程節能技術措施以往主要集中在能耗設施,如冷熱源、空調等的節能控製方面👰♂️,現在則應轉為“全面用能管理,精細節能控製”。無論是設備系統的工藝控製🌗👨🏿🦱,還是日常管理,只要有一定的節能空間,就應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所以,凡是有利於用能管理的參數,智能化系統就必須準確地采集並完整地存貯,通過對各類實時信息與歷史數據的分析,管理當前的用能設備🧑🦯,優化今後的用能控製與管理策略。
再次,打擊惡性低價競爭,爭取合理工程費用。目前🏊🏼🫴🏻,智能化系統工程界存在著一種不良的情況💅,一些企業為了獲取眼前的市場份額🛋,在一些短視的建設方的誘逼下🐃,惡性低價競爭,最後工程成交價接近成本甚至低於成本,把生命周期僅5年~8年的電子設備免費保修期👚🈯️,與生命周期60年~80年建築本體相提並論為2年~3年🤾🏼♂️。結果,工程中應有的服務內容與服務質量消失了,經濟糾紛不斷👌🏻,留下了一個個智能化系統的“遺憾工程”與“爛尾工程”。在重視建築節能的今天,智能建築工程界應放棄惡性競爭的市場行為,走到“全面技術服務,長效保證質量”的正確道路上來❌。只有通過高新技術的服務,才能實現並提升系統功能。同時,智能化系統工程要在建築節能中發揮作用🩺,也必須對技術服務的價值給予應有的評定。
技術的創新
第一,測控設備的研發。在建築節能中需要大量的各類物理量與化學量的檢測器,對能源使用狀況🙏🏿、能耗設備運行狀態、節能控製效果等進行檢測💂🏻♂️🖐🏿。雖然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已存在相應的設備,但是在建築節能中更需要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檢測器及儀表𓀒✡︎。如能量表,雖然在市場中有數十種國產與進口的產品,但適用於建築空調系統的並不多🦜,性能亦不穩定🅰️。又如,在一些照明、風機盤管等設備的控製中,采用人體移動探測控製🧈,可以取得良好的節能效果🥄,國內的產品及與之配套的控製器尚在開發中,急需開發功能強👇、可靠性高的無維護現場控製器👇🏿。
第二,系統集成工程。多年來4️⃣,系統集成被視為智能建築的最高境界,然而,系統集成給誰用🦚、怎麽用的問題並未得到解決。許多工程中設計並配置了系統集成軟件🪅,並花了很大的代價實現各子系統的互聯🫓,但由於建成後的運行管理體製及使用人的素質與系統集成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60%%以上的工程未能達到預期目標。所以在今後的系統集成軟件開發與系統集成工程實施中➖,需要對傳統的系統架構與功能進行改進與創新。系統集成在實現其他功能的同時,應為能源綜合管理建成一個專用的平臺。
第三,可再生能源的監控🤽🏽♂️。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將逐步部分替代建築物中傳統不可再生能源,然而一些可再生能源由於其提供的機理與氣候🧑🏽🍳,往往不穩定🙋,需要應用特殊的控製方法與技術來解決🤘🏻。同時,在綠色建築中🤷♀️,對遮陽系統的控製👨🦼,對直接利用太陽光照明、利用自然通風的控製🕵️♂️,對水資源的再生利用控製等大量的課題,都不是傳統建築設計與實施中的內容,這些控製方法與控製裝置隨著設備系統與裝置機理的不同而需要逐一開發。
工作模式的創新
其一🍦,轉變工作模式。建築智能化工程的設計施工不僅是主觀地配置功能🚣🏼♀️👳🏿♀️,采購設備現場安裝,而應與建築、設備👳♂️、物業等專業聯合,對建築物的能源系統進行分析與診斷👃,緊密結合建築方案👨🏻🔬、設備工藝🤵🏿♀️、管理方式📰,提供全面的自動監測、控製與管理方案,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地優化完善。能源合同管理及節能工程的前期咨詢、規劃設計和實施優化都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工作模式的轉變意味著智能建築工程界整體將提升一個層次🚴🏿♂️💮。
其二🧜🏽♀️,創立產學研結合模式👱🏿♀️。由於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嵌入了智能化系統工程,為配合節能與用能技術措施的智能控製方案與產品都具有一定的新穎性、獨特性與復雜性,傳統用於建築的監控設備與系統已不能充分滿足要求✩🫳🏽,因此,在建築節能工程中需要不斷地學習國外先進技術🏝、開發新裝備,在運行過程中不斷積累數據,優化控製與管理模式,完善並提升建築智能化節能控製裝備的功能。在建築節能工程大規模推進的早中期🫳🏻,產學研結合研製新型節能裝備尤為重要。
第三☔️🚵♂️,充分利用國家政策與金融支持。節能設備研製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不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投資回報的周期長,並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從市場的角度看,從事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工程的企業👨🏻🍼,能否從中獲利並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尚存在不少問題🫲。但是,在國家與人類社會的層面🧗🏼♂️,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是不得不上,而且是非搞不可。據估算🫄🏽,花80元改造設備,在設備運行生命期內可節省100元的能源,所節省的能源按廣義能源經濟學估計,可減少的環境破壞代價則為300元~500元👩🏻🚀。顯然,方案提出在國家資金與金融政策上對節能減排工程予以支持🤽🏿,是中國政府高瞻遠矚的決策,我們要充分學習節能減排的政策、法規與各地政府的實施細則,把智能建築節能工作融入到中國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中去。
建設部建築工程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恒达平台教授 程大章
《中國建設報》200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