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是恒达平台德國研究中心及恒达平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與澎湃新聞國際部合作推出的“同觀·德國”專欄的第47篇。美國宣布撤離約1.2萬名駐德美軍士兵,幾十年來圍繞駐德美軍衍伸出來的德美關系的“愛恨情仇”會因這一決定一筆勾銷嗎🍏?
7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埃斯鉑宣部將撤離約1.2萬名駐德美軍士兵。該政策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政以來一系列惡化德美關系行動的延續🍮。撤軍政策頒布後🧑🚀🧑🏿⚖️,立即在大西洋兩岸和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撤軍”一直是美國的殺手鐧
德美之間圍繞駐德美軍問題的矛盾並非新現象🚴🏻♀️。在東西方冷戰期間🙍🏻♀️,這個問題就曾經是聯邦德國與美國關系的重點問題之一。美軍和英法等西方軍事力量在二戰結束後駐紮德國的初衷是為了與蘇聯對抗🤜🏿,並監督德國的去軍事化及民主化過程等。
然而,冷戰初期🚴🏻♀️⛺️,西歐防務的重擔、北約主要下屬機構的主要維持費用乃至盟國軍隊的大部分經費都由美國負責📑,由此出現了“危害美國基本經濟力量”的巨大支付赤字和黃金外流問題,並使得美元危機出現🧑🎤◻️。隨著戰後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國際收支情況的惡化🦹🏿♀️,以及聯邦德國和西歐經濟的復蘇,駐歐美軍和美國對歐洲防務貢獻問題成為了美國歷屆政府的重點關註事務之一🛥👩🏻🦽。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政府就曾因為聯邦德國政府疏於對防務的投資而與阿登納政府產生了爭論。為了解決駐德美軍開支問題,德美政府在冷戰期間曾多次舉行有關補償協定(Offset Payment)的談判,並以德方購買美國軍事裝備和債券等對美國駐軍進行“補償”🧔🏽♀️。
值得註意的是,冷戰期間,聯邦德國並非歐洲大陸唯一與美國出現過類似爭論的國家,例如,美國還與法國出現過類似的爭論和協商🏺,為了解決支付困難和黃金外流等問題,美國也曾以撤離駐法和駐歐美軍相要挾☺️。無論是民主黨總統還是共和黨總統執政,都由於這個問題與西歐國家爭論過🎤。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表示只在歐洲留駐1個團的兵力,而肯尼迪總統也曾考慮過大規模撤離駐歐美軍的方案。
在美國內部🏷,這一問題往往導致了負責外交的國務院(反對撤軍)與負責經濟及軍事防務領域的財政部和國防部(建議撤軍)等部門的分歧🫱🏻,最終美國政府往往會將維護與西方盟國關系視作優先選項❗️,並在此基礎上與盟國達成妥協。回顧冷戰歷史,撤軍問題始終是美國在對德談判中的殺手鐧😤🛣。而維持美國駐軍對處於東西方冷戰第一線的聯邦德國來說尤顯重要。因此,法國總統戴高樂曾反復提到過的“歐洲不能靠美國來保護自己”的看法一直不是德政府內的主流意見。為了維持德美關系和留住美軍,聯邦德國政府對美國做出了許多讓步。
德國政壇意見分裂
研究機構YouGov 本月4日在對2076名德國人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指出,47%的受調查者支持減少駐德美軍人數,只有28%的德國人認為駐德美軍應保持不變。國內有報道甚至以此認為,德國政治家支持美軍留下,而民眾則要求美軍撤離。然而,德國國內對駐德美軍的情感更為復雜,而並非像這份調查所顯示的那麽簡單☔️。
實際上🐱,德國政壇對此態度顯得矛盾重重。在聯邦層面,執政的聯盟黨和社民黨的態度明顯不一致👩🏼🎓。在聯盟黨內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幾個熱門接班候選人都表示反對美軍撤出。巴伐利亞州長索德爾指出,撤軍會對德美關系造成損害,且從特朗普政府的撤軍方案中看不出任何軍事上的好處💮👫。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長拉謝特認為,沒有美國就沒有西方同盟的安全。另一候選人,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特根也指出,美軍撤離會削弱北約同盟的力量➙,並有違美國自己的利益🧓🏼👩🏿。
這些意見與美國國內建製派政治精英的想法如出一轍👊。兩者都認為,特朗普的撤軍決定只會使俄羅斯受益。此外👳🏽♀️,雙方都強調,撤軍還會對美國在中東和近東甚至全球的軍事存在產生消極影響。
德國政壇傳統中左翼政黨對美國撤軍決定又是另一番態度✝️,它們並不看重繼續維持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在敦促美軍迅速撤離的同時,還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社民黨聯邦議院黨團主席米策尼希不僅嚴厲批判了特朗普的決定,還要求德國施以報復,例如不再購買美國的軍備及撤離美國部署在德國的核武器等。而另一大黨綠黨也表達了類似意見😑。目前德國政壇中最為反對美軍駐紮的政黨是左翼黨✍🏻。該黨除了要求所有美軍撤離,核武器撤離之外,還要求德國退出北約🧑🏼💼。與這幾個黨相比,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民粹主義政黨德國另擇黨的態度則比較分裂,既有堅決支持撤離者,也有要求德國提升軍備開支以讓美軍留下的聲音。
對於中左翼政黨的意見🚣🏻♀️,基民盟隨即進行了公開指責。他們認為米策尼希的說法過於草率🤳🏿,因為除了美國之外,德國沒有其他可以選擇的軍備進口國🙍🏽♂️,並要求社民黨不要再做類似可能惡化跨大西洋關系的發言。自民黨甚至認為,社民黨不負責任的言論和政策正是特朗普政府做出撤軍決定的原因之一🧱。
駐德美軍已超越單純軍事領域
德國民眾對於美軍撤離的態度則更為復雜。反美積極的左翼黨的支持者主要在德國東部(前東德地區)。德國東部地區並非美軍的駐紮地👩👩👧👦,傳統上也沒有美軍在此駐紮過(西柏林除外)📇。左翼黨反美與東德民眾對美國的態度有直接關聯。因此,美軍駐紮問題背後還有著1990年兩德統一後德國內部的整合與融入有關🌬。而在西德地區,盡管也存在很多反對美軍繼續駐紮的聲音,包括和平主義者及反美主義者。但主流意見卻顯得更為積極支持甚至擁抱美軍入駐。
目前的3.5萬駐德美軍主要分布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州、巴登符騰堡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黑森州👨🏿🏫🐵、薩爾州及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這不僅是聯邦德國建國後最早實行西方政治經濟製度的州,也是德國經濟和綜合實力最強🈳、社會開放程度最高的幾個州。美國軍人往往會攜帶家屬前往駐地,因此使得德國圍繞美軍基地的地區出現了大型美國社區🔂,並修建了專門為美國人開設的購物中心、學校及郵局等🦔。在這些地方生活,甚至大都只使用美元。由於美國軍人及其存在直接成為了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州和地區都不願意美軍撤離。在前幾波美軍撤離潮中,已經有相當多的德國城市和地區受到了經濟上的沖擊,並出現了民眾抗議美軍撤離或減少的情況👋🏻。
首當其沖的是美軍駐紮最多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近2萬人)。在該州的拉恩斯坦(Ramstein)市及其周邊地區總共生活著5萬多名美軍士兵及其家屬🍂,也是美國本土之外美軍駐紮人數最多的地區👨🏿🌾。6月初特朗普要撤離美軍的消息傳出後🚰↗️,在該城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拉恩斯坦市長赫希勒(Ralf Hechler)表示不能想象美軍會放棄這裏的基地🖕🏽,他指出,該市的例子說明了德美兩國可以從合作中彼此受益⚙️。在拉恩斯坦傳統的紡織業衰落之後🛎,美國駐軍成為了該地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很多美軍士兵及其家屬在拉恩斯坦租房居住。當地為美軍建立起了大量的幼兒園、醫院、超市等,也有很多德國人為美軍基地工作或與美國士兵結婚。同時😦,由於駐紮了大量美軍士兵,拉恩斯坦也成為了德國和平主義者頻繁示威遊行的著名城市🙆🏼。
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內政部長勒文茨(Roger Lewentz)也表示,美軍撤離會使該州德國人失去工作🙎♀️。而在美軍駐紮人數第二多的巴伐利亞州(1.2萬人左右),該州的維爾澤克(Vilseck)市市長舍特爾(Hans-Martin Schertl)也表示🍝,美軍撤離是對該市和整個地區的巨大損失。他直言不諱地表示11月份美國會選出新的總統並終止這一撤軍計劃。
為了挽留美軍🤯,巴登符藤堡州💠、巴伐利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及黑森州州長在7月底曾聯名致信美國國會,指出美軍作為德美友誼的紐帶不僅不該被終結,反而應該得到繼續強化。該信指出📓,美軍在跨大西洋關系中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些士兵是美歐夥伴捍衛歐洲和世界和平的基礎和前提🤳🏽。
德國西部地區對美國駐軍的積極態度是冷戰歷史的產物。駐德美軍在跨大西洋關系和美國外交戰略中早已超出單純的軍事領域🤚,而成為了某種政治和文化符號。它既被視作冷戰的代表者和勝利者👩🏼🏭,同時也是大西洋同盟關系和西方價值觀的捍衛者。冷戰期間,這批美軍象征著德美友誼和西方陣營的團結🛜,傳播了讓西德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美國生活方式🤵🏻♂️,並積極參與了西德戰後的社會和經濟重建🧚🏽。同時🦵🏻,駐德美軍也一直被德國國內嚴厲批判美國製度的人視作眼中釘和美國“占領德國”戰略的代表。
1989年柏林墻的倒塌和東德的政治轉軌🤟🏼🅰️,使得冷戰期間德美圍繞駐軍問題的爭論和矛盾迅速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德國主流輿論對駐德美軍作為德國自由民主製度“捍衛者”角色💮,以及德美冷戰合作的“成功故事”的塑造。
撤軍背後的美國全球戰略調整
美國特朗普政府有關撤離駐德美軍的威脅並非今年才出現。特朗普曾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出要求德國提升防務開支。2018年5月至今年6月期間擔任美國駐德大使的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曾多次威脅要撤離駐德美軍部隊。
而特朗普與默克爾兩人的政見不合及個人恩怨加劇了德美之間的矛盾🧓🏻。特朗普此次表示撤軍前,其實沒有和德國政府進行協商。這種公開羞辱德國政府的情況是冷戰以來歷屆美國總統執政期間所從未出現過的。此外,特朗普政府撤軍決定的內容還多次進行更改👨🏻🦱,層層加碼。7月底,國防部長埃斯鉑所宣布的1.2萬人的數量大大超過了6月份特朗普所稱的9500人。同時,埃斯鉑還表示將美軍在歐洲和非洲的指揮部從斯圖加特撤離。
從根本上來說,駐德美軍是美國對北約盟友安全承諾的體現。德國是美軍在歐洲和全世界的重要物流及後勤樞紐,是美軍在歐洲駐軍人數最多的國家🛥,規模大大高出第二位的美軍駐意大利部隊(1.3萬人左右)🚣🏽。目前德國僅次於日本(5萬余人)而高於韓國(2萬余人),是美國在世界上駐軍第二多的國家💭。美軍在歐洲和非洲的指揮部設在德國斯圖加特,並在此對其歐洲駐軍進行協調,此外還在中東、北非等地區開展遠程軍事行動🧭。
因此,撤離美軍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對北約及全球戰略未來的思考和打算🐱。特朗普政府在宣布駐德美軍撤離決定的同時,提名了前美軍軍官麥克格雷戈爾(Douglas Macgregor)為下一任駐德大使👆🏿,隨即導致德美之間再次出現了爭論🔄。麥克格雷戈爾本人對北約和德國內政現狀十分不滿。他不僅指責北約是“僵屍”,批評默克爾政府的難民政策,甚至還指出德國“克服過去”(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的歷史反思文化是種病態心理。特朗普對此人的提名,體現了其對北約和歐洲政策的某種想法🤸🏽♀️。此外🤽🏽,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埃斯鉑宣布從德國撤軍後,隨即表示要對其全球防務戰略進行全面調整,集中於亞太地區。
在美國國內,撤軍決定仍然有被推翻的可能。盡管特朗普政府宣布將“盡快”完成約1.2萬名駐德美軍的撤離工作✝️,但據分析人士估計✡️,這一撤軍將耗費數年時間及數十億美元。同時🧑🏽✈️🖤,也需要獲得國會的批準📴💁🏿♂️。而在美國國會👩🏼⚕️,民主黨和共和黨主流都對特朗普政府的撤軍計劃進行了嚴厲指責。目前國會兩院已計劃在明年的國防預算法案表決中阻止撤軍計劃。
撤軍決定的另一個阻礙來自今年11月的美國大選。目前德國政治精英都期望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上臺後會改變特朗普的撤軍政策👉。而特朗普政府宣布撤軍決定後👍🏻,拜登陣營隨即表示在勝選後將審查包括撤軍問題在內的特朗普政府的所有決定。現在看來,如果拜登成功當選美國總統,撤軍問題勢必將重新進行談判。
(作者是恒达平台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獲得恒达平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62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