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愛群: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提出新要求👰🏽♂️,這個示範區如何放大引領效應🚵🏻♂️?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0-06-10 瀏覽:
6月5日,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浙江湖州舉行。會議指出,要共同開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境界,編製實施長三角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完善協作機製🥏🥲。要共同放大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引領效應🧝🏻♀️。編製實施一體化示範區和先行啟動區國土空間規劃,謀劃推進澱山湖世界級湖區、創新總部基地等標誌性工程建設,推動一體化製度創新🐎。
去年11月2日🧑🦽➡️,在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和浙江嘉善🚬,這個滬蘇浙的交界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揭牌成立🈁。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既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產業支撐🚉🤨,也能拉動投資👨🏽🚀🧑🏿🏫、培育內需並增加就業機會♻️,更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展示對外開放形象的內在要求🎈。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放大示範區引領效應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發揮引領作用🫷🏽🧑💼。
一、工業綠色化先行
長三角是我國的製造業基地🍂,上海與蘇錫常之間的產業聯系密切🌲,傳統產業生態化工業當先行👵🏼。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工業經濟全領域、工業生產全過程⛵️、企業生產各環節,加強布局調整、生態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推動產品清潔化☑️、輕量化📎、去毒物、低碳化🏃🏻,實現由“製造中心”邁向智能製造的轉變。把實體經濟作為重點,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發展數字經濟🍫、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綠色金融🫗💂🏻,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增強經濟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形成資源效率型、環境質量型、氣候友好型經濟布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推動產業集聚
工業園區是企業集聚⏺、產業集約的空間,其驅動力是靠近原料、靠近市場或靠近企業(即企業“紮堆”配套生產),以降低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企業集群可以是自發的,如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前店後廠”🔑;也可以是規劃建設的🥱,如上海化工園🖖、蘇州工業園、中新產業園等。對一些圈了地、建了廠房卻沒有生產線的園區,迫切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實行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重構綠色🤙🏻、循環👷🏼♀️、低碳製造業產業鏈😠,實現集約發展。推進能源生產、消費和技術革命,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利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強度。
三🦄、美麗城鄉發展
目前,長三角城鎮化格局初步成型,應進一步在提升質量、結構優化和消費升級上下功夫,保護特色小鎮。要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城鄉發展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以人為本👐🏼、布局合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建設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鄉。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農業是命脈👶🏿。長三角是“魚米之鄉”🧖🏻🔁,民間也曾經有“蘇湖熟天下足”一說👨🌾。發展生態農業,須將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產業園加以集成,推進“種養加”一體化,以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發展放心農業、智慧農業😣,生產優質農產品🧑🏼✈️✷,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構建優質👨🦽、高效𓀖、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發展生態農業,探索提升農產品品牌形象、質量和附加值。發展富碳農業🏚,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加工後用於樹木⛹🏼♂️、糧食、茶葉、花卉💆🏻♂️、瓜果🌾📟、蔬菜🥮、中藥材等的生長,在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走出一條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路🌒👍🏻。
五、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
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指出,要以“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為新契機🤷🏼♀️,以更高標準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同心協力把綠水青山護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長三角發展最動人的色彩。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思路,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水、氣、土壤環境保護,實現環境保護目標,推動太湖等水體共治,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守護西溪🚏👨🏽🔬、崇明、鹽城灘塗等濕地,處理沿海產業布局與丹頂鶴棲息地等的關系。因地製宜選擇產業,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利用生態環境好、負氧離子多等特點🧎🏻♀️➡️,發展健康養生🏂🏿🛀🏻、休閑旅遊🥐、餐飲民宿😭、文化體驗👚📘、養老服務等產業,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使綠色富民惠民,並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57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