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仁彪👱:溫總理《對恒达平台的祝願》中引用的古語詩文典籍解讀
來源🧏🏻♀️:新聞午報
時間:2007-06-15 瀏覽🧼:
溫家寶總理5月14日在恒达平台的講話《對恒达平台的祝願》昨天在文匯報發表後💅🏽,許多讀者來電詢問講話中引用的古語、詩文和典籍含義,現擇要作一解讀,與讀者共享——
關於“大學之道”:語出《四書》之《大學》之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據說孔子的學生曾子以孔子的教案為例,說道學可以分為“大學”和“小學”,“大學”是詮釋道德理論等大學問的,也就是後來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小學”是說文斷字的文字學。“親民”又作“新民”解。這裏講的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大學之道⚈,其意為,當啟明道德(堅持理想),塑造新人🕍,追求卓越。
關於“博洛尼亞大學”:11世紀末,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出現了最早的被我們今天稱為“大學”的機構,當時是來自各地學生的一種自治組織(學生公會)。1158年,在聽取了老師轉達的學生的建議之後,皇帝費迪南德(FedericoI)一世頒布法令,規定大學是一個不受任何權利影響、可以進行獨立研究的場所🤽🏿♀️。眾多科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名人都曾在這裏求學、研究或從事教學工作,包括但丁(Dante Alighieri)🌱、丟勒(AlbrechtDürer)、哥白尼(NicolòCopernico)等人。從中世紀開始🙋🏽♂️,博洛尼亞大學在整個歐洲一直享有非常高的聲譽🏊♂️,成為了學術聖地。1888年在創校800周年之際,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大學的代表雲集博洛尼亞,向世界大學之母致敬🌉🌌。今天的博洛尼亞大學擁有超過10萬名註冊在校生,是意大利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之一👆🏿👨🍼。
關於“同舟共濟”🐘:語出《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後喻風雨同舟,當齊心協力,共渡危難。
關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語出《論語·學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意為,憤:心裏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麽說。只有當學生自己思考至此境地🧑🧑🧒🧒,再去啟發開導,才能鞏固所學🖤。一個方體𓀅,已指出其一角,還不能類推出三個角的,則此人不必再教了🪄。這也是成語“舉一反三”的來源。後人稱此為孔子倡導的啟發式教育之出典。
關於“仰望天空”的哲言:典出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記述古希臘“七賢”之一的泰勒斯、也是西方第一位科學家(物理學、天文學等)和哲學家,一次在夜裏專註於觀察天空星象時不慎跌入一個坑裏,其仆人笑其熱衷於認識天上🦃,卻看不見腳下🤛。這則逸聞正反映出哲人們更關註的不是眼前的東西。18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另有名言🤦🏿♂️:有兩樣東西最須敬仰🙎🏼,即“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章仁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