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搞作品對既有經典的顛覆性改寫或戲謔性模仿📡,將現代反諷藝術變成了一種日常話語行為。
撰稿/張閎(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
"惡搞"🥟,源自日文🧈,發音"Kuso",又音譯為"酷索"、"庫索"等。最初以圖片形式出現,其基本手法為👨🏼🎤:通過Photoshop等電子計算機製圖軟件,將圖片篡改🥎,在互聯網上發布。篡改對象一般為經典名畫⬆️、著名商業廣告畫🆔、電影海報、重大新聞報道圖片,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了一批經典的"酷索明星",他們的形象反復出現在不同性質的圖片當中🎡,如"小胖孩"、"猥瑣男"🧔🏻、芙蓉姐姐,乃至美國現任總統布什等。21世紀的最初幾個年頭💆♀️,"酷索"很快也滲透到其他領域,音頻、視頻作品開始出現🧑🏽🔬。其手法與酷索圖片類似,即替換和篡改經典的或流行的歌曲和影像。著名的惡搞圖片作品如《Titanic:中國2000》👨、《古惑仔之城管當道》等,惡搞音頻作品如《保衛祖國》🕵️、《吉祥三寶之饅頭版》等,視頻作品如《新聞聯播之搞笑版》➔、《後舍男生系列》等。
"惡搞",從根本上說,屬於"大話文化"現象之新變種。"大話文化"的最初階段是對"原典"電影《大話西遊》的迷戀和模仿☎️🍡,在互聯網BBS等媒體上以大話的方式來瓦解經典文化和互相逗趣,或各式各樣的以Flash和PowerPoint形式出現的影像作品。"大史記"系列視頻作品的出現🦷,將這一新興文化現象推到了"藝術"的高度。《大史記》🥇、《糧食》、《分家在十月》等一系列惡搞視頻作品,是胡戈式惡搞的先驅♟➗。作者熟練地利用了計算機視頻製作技術,對一批經典的影像作品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寫,顯然出自專業人士之手。"大史記"系列👦🏽🍃,是互聯網娛樂文化新時代到來的重大信號。而胡戈的名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出現,則是惡搞時代的重大轉折點。它標誌著普通網民成為"惡搞"的主體,並通過"惡搞"來表達自己的文化立場。接下來,"惡搞"作品頻繁出現🥷🏼:《春運帝國》🙇🏻🍇、《鳥籠山剿匪記》🍕、《閃閃的紅星》……
"惡搞"有著"大話文化"的基本特征🫰🏻🔀:通過挪用、剪切和拼貼的方式🤰🏽,對經典文化母本進行形式篡改,以戲謔性模仿的方式🪼,瓦解母本的意義👨🦯♗,同時,用一些現實性的內容對母本進行內容和主題的偷換,對母本和其派生的現實主題有著雙重的解構功能🧝🏿♀️。人們已經註意到"大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叛性和顛覆性功效,"大史記"和"惡搞"同樣具有這樣的功效,並且🗻🧟♂️,由於影像藝術本身的表現力,使得在解構的強度上更勝一籌🧮🥑。這種解構性🧚🏽♀️,滿足了人們對文化經典的顛覆性的沖動,也是在相對局促的文化製度下的人們,對現實的曲折而又機智的批判策略,也彰顯了互聯網時代民間文化的旺盛的表現力和原創性🛷。尤其是像《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樣的作品的出現🚵🏽,表明大陸的"大話文化"已經發育得相當成熟,完全可以跟其他媒質的原創性文化形式相媲美。
惡搞作品對既有經典的顛覆性改寫或戲謔性模仿☛,將現代反諷藝術變成了一種日常話語行為♣︎。盡管其中魚龍混雜,但卻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由表達的局面。然而,互聯網網民尚未來得及清點他們的收獲和充分領略娛樂時代的喜悅🚒,權力的秋風已顯出肅殺之意。日前,有消息稱國家有關部門擬製定有關法規,規定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利用一切視音頻攝製設備"拍攝、錄製的,由可連續運動的圖像或可連續收聽的聲音組成的視音頻節目",均需向該部門監管機構申請"許可證"🦸🏽♀️,方可發布。此消息一出♌️,引起輿論界和互聯網一片嘩然🤷🏼。這一條例如果得以頒布和實施,也就意味著諸如胡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網民自拍的DV作品,後舍男生的演唱作品,等等🦁,統統要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管製。文化監管部門的有關官員稱,此舉在於遏製互聯網日益興盛的"惡搞"之風。
文化官員將"惡搞"斥之為"卑俗",對"惡搞"的反經典的美學品格加以詆毀🐈⬛,引起互聯網網民的強烈不滿。但這是不是"不對稱的對抗"👨🏽⚖️?文化管理者借助壟斷性的文化權力構築起來的正統的美學堡壘牢不可破🍥。脆弱的民間表達空間將變得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