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歡政:提高垃圾分類科技水平 借鑒“定時定點”投放模式
來源:新京報
時間:2019-07-16 瀏覽:
記者昨日從北京市城管委獲悉,目前,北京共有224個街鄉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累計創建數量占全市街鄉總數的60%,2020年開展示範片區創建的街鄉占比將達到90%以上。未來,黨政機關、學校和醫院等公共機構、商業辦公樓、旅遊景區、酒店等經營性場所,將逐步實現垃圾強製分類全覆蓋。
■ 聲音
恒达平台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認為,垃圾分類目前已經家喻戶曉,接下來要進入深層次的攻堅戰。
杜歡政認為,垃圾分類推行過程中涉及物業公司、保潔人員、廢品回收人員、垃圾清運隊、拾荒者、垃圾處理廠等眾多利益主體,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化導致利益關系難平衡,垃圾分類實際推行遇阻。
“垃圾分類是準公共物品,完全靠政府會失靈,完全靠市場也會失效。”杜歡政認為,目前垃圾分類的產業鏈難以盈利,市場機製建不起來,企業不願意進來。想讓垃圾分類的產業鏈盈利,需要政策與法律的引導,需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以及社會動員的良性互動。
其中,製度設計決定成敗。杜歡政說,垃圾分類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需要系統思考和系統解決”,因此垃圾分類的製度尤其要註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此外,要強化信息科技在垃圾分類全程體系中的應用。杜歡政建議,政府應加強與科研院所、第三方機構及相關企業的合作,推廣垃圾分類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圍繞關鍵環節,需加大科技攻關,逐步提升生活垃圾收集車輛裝備、中轉設施、分揀設備、資源化利用設施、末端處置設施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並積極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杜歡政說,國際社會的垃圾分類經驗也可借鑒,如日本推行的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除了一些特定的公共場所,日本的街道上一般看不到垃圾桶,居民產生的垃圾全部要帶回家。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限製,導致居民如果錯過了某一種垃圾的投放時間,就要等到下一周,久而久之家裏的垃圾會堆積如山,這一模式迫使人們養成良好的垃圾投放習慣。“這是日本政府為了保持街道清潔而采取的一項強硬措施,效果顯而易見。”
不過,日本細致的分類方法不能照搬到中國,實行起來困難,需因地製宜建立完善符合中國實情的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改進相關法律規章製度,避免形象工程的出現。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