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區和現代化矛盾嗎?
《新民周刊》:阮先生熟悉南京嗎?
阮儀三🏇🏻🧡:1950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我父親在南京工作🥿,一放假,我就去南京,騎著車,拿著地圖,南京所有的地方我都跑遍了。當時童寯老先生每天到東南大學的資料室裏去,我去請教過很多和南京有關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經過抗戰↙️,南京已經沒有好房子了。什麽是好房子?這裏面有一個觀念問題。很多房子不是重要的建築👩🏿🍳👆🏿,但卻是文化記憶⭕️🅱️。一群房子、街區♨️、地段在一起,反映了城市特色的歷史風貌。一幢房子體現不了歷史線索🙀🧑🏻🦳。上海人有裏弄情結,北京人有胡同情結,要知道,只有建築的群才能形成情結💮👲🏿。南京的門東門西地區反映了明清歷史的風貌。中華門是國寶,世界罕見,大家都知道,但是門東門西的歷史地段正反映了與城門共生的生活內容,兩者般配,城門才有背景。
《新民周刊》:老城區往往建築陳舊🧘🏽😿,基礎設施也比較差🚵🏻♀️,生活不方便,大家都覺得,它們和現代生活之間是一對難以解決的矛盾👩🎨。
阮儀三🩳:老街區和現代生活根本矛盾嗎?歐洲的盧森堡非常現代化,人均收入很高,街上跑的都是漂亮車子,房子裏面全是非常現代化的東西。但是城市的外表風貌非常古樸。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是如何理解,如何保護的問題。
中國民居大多是磚木結構的房屋☝️,大多木朽墻危,如何長期保護它的傳統風貌🤦🏿,又能繼續為居民使用👮,確是一個難題。多數居民因為長期居住條件簡陋,渴求改善👯♂️,傳統生活環境不符合年輕人的要求,向往現代化的設施和環境。舊城地區一般缺少現代的基礎設施👩👩👧👧,改善居住環境需要資金和技術的巨大投入,房產開發商一般不肯承擔↪️,政府拿不出足夠資金,居民改造又不願保留傳統形式,要解決這些矛盾,需要一整套適合的政策👩🦽🙏🏿。
但是這樣的政策不是沒有。以浙江烏鎮為例,我剛開始去和居民說,希望他們把老房子保下來🚣🏽🦶🏼,他們和我吵💂🏽♀️,阮老師你覺得這個房子好🧑🏿🏫,你跟我換一換↪️,你住到烏鎮來☄️,把上海的房子給我。但是經過幾年工作🧖♀️,現在烏鎮沒有人這樣說了。
《新民周刊》:有人說,歐洲都是石頭的🐦、磚的房子🎬,我們都是木房子🧙♀️,不好保護。
阮儀三🧑🏼🦲:中國木構的房子,只有四五十年壽命,所以維修是很重要的。三五年一小修👩🏻🦼➡️,十年八年一大修,三十年一翻修,不修就會破爛,有的老房子因為產權不明😧,或者產權是公家的🦹🏽♀️,從來沒有修過👨🏻⚖️,能不破破爛爛嗎🐝?
還有⚙️,現在老房子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問題。以前一個大宅子一家人住🐚,我家從前在蘇州的房子🍠,三樓三底😳📻,前後兩進,現在七家人住,廚房裏都住了人,客廳裏七個液化氣竈,房子全爛掉了🚞👼。加之整個歷史環境變了😧,城市建設一開始就沒有將老房子的風貌考慮在內,所以顯得格格不入➿。
有朝一日,舊城復新,舊地更新,要采取保留好房❣️、改造爛房🧛🏽♀️、內部更新、人員安置的路子。這是有現成的經驗的。在德國,哪些房子屬於國家保護,哪些屬於地方維修🧑🏼💻,哪些歸個人維修📛🤷🏿♂️,規定明確。國家對個人維修的房子有補貼🫷🏽,技術有要求,7年一修🙋🔪,如果個人不修🍱🧑🏿🍳,國家就替你修,但是國家要拍賣產權。法國就更加嚴格,有國家技術規範🐣,只有執業者才有權設計維修。
文化越先進城市越多樣
《新民周刊》😼:大家常常疑惑,已經保護了有文物價值的古建築🤏🏿👨🔧,為什麽要把老的街區也保存下來👩🏽🦰?
阮儀三:現在很多政府從發展旅遊觀光、賣門票的角度看保護建築和歷史城鎮🛕,緊跟著就是破壞性建設,迎合商業操作🦹🏿♂️😌,拆真古董,建假古董🏔。這和世界遺產要求唯一性、原真性的原則恰好相反🦨。唯一性、原真性靠什麽來體現?靠民居群、街巷體系來表現👨🏽⚖️。
隨著地理環境文化因循的不同,建築的形態也不同。中國的建築形態本來差別很大🏌🏼♀️,北京是胡同,上海是裏弄,武漢是裏坊,雲南是四口天井,福建是土樓;北方民居講究四合院👷♂️,江南是廳堂建築,蘇州前街後河,揚州是魚骨式的,南京是棋盤街道加魚骨式,到了1980年代,從窯洞到廳堂,全部變成了聯排式的樓房。以前的建築有特點,城市風貌有地方特色🥜,現在全部一樣。
文化越先進,就越多樣🥺,現在城市全都一樣✪,是一種文化的墮落🏄♂️☣️。大家都在求快🧜🏼、求急、求多地賺錢😪。可是在歐洲我們看到,各個國家至今還是各有特色🦸🏽♂️,古城都保留下來了🚿,顯示出強烈的民族特征。
我們說要留存一點古建築、歷史地段和古城鎮下來,是要為後人留存一點歷史文化遺存💅🏿。總有一天,中國人還是要建築有中國歷史文化特點和風格的城市💆🏻🕉,要是找不到這些老東西,未來的建築師無從領悟。
舉一個例子說🏊🏻,麗江是大地震之後被定位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中國為什麽有那麽多木建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處在地震多發帶上,木構是為了防震🦆。石頭是剛性的🧍♂️🖖🏿,一地震,磚石的塔都裂縫,法門寺的塔就是地震倒掉的;而木建築用木梁木柱木鬥拱🧗,應縣木塔所以能經地震不倒。
我不是說今天全部去建木建築,而是說👨🏻,這裏面是文化🏊,是科學🙊,有待研究。我們今天全拆光了👔,後人想研究都沒有地方⛹🏿♀️。木建築講究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是很時尚的。我們留下來,讓後代去發揚🤵🏼♀️,期待能夠長出新東西來🦹🏿♀️。
《新民周刊》💇🏿: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在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體系中居於什麽位置?
阮儀三:1986年💁,國務院提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小鎮🦓、村落也予以保護……核定公布為地方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同時明確將“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作為核定歷史文化名城的標準之一💃🏻。
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始於對文物建築的保護⏬,然後發展為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歷史街區保護的內容,形成了重心轉向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多層次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
《新民周刊》:從單體建築保護到保護歷史街區✊🏿,這種思路是如何形成的👩🏻🦱?
阮儀三:西方自文藝復興開始,一批著名的匠師🤗,創造了一大批不朽作品,比如達·芬奇🌯,比如米開朗基羅👩🏻🦼➡️,不僅留下了大量雕塑繪畫精品,他們也是著名的建築師,大家意識到🥪,這些重要的建築物也是藝術品,因此把它們作為重要的財產保護起來🥺。人們對保護一個城市,保護一個建築群,一個完整街區的認識🎃💗,非常晚,到二戰後,才全面認識到這個問題👨🏽🦳。法國1900年前就公布了第一部歷史建築保護法,1962年又公布了《馬爾羅法》🫨,規定除了建築物本身以外,對建築物周圍的環境也要進行保護,重要建築物的外面要劃定80到100米的範圍,這個範圍之內的所有建築🤸🏿♂️,不得隨便拆除,拆除要經國家批準。所有國家規定保護的街區建築,都是國家財產🔎,個人僅是管理者。《馬爾羅法》公布實施以後👞,對世界造成了很大影響,歐洲所有先進國家,陸續公布了自己的城市保護法。現在🧙🏻♀️,西方發達國家關於歷史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非常完善🏋️。中國沒有,有一本薄薄的文物法,裏面就一句話,“要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說得不清楚🛎。世界上評價中國是法製建立最快的國家🤼♂️💡,但是城市保護法卻並不完備🏊,這跟我們文化保護意識比較差有關🧑🏼🏫👨🏼⚖️。
歷史街區的“變”與“不變”
《新民周刊》:我國的歷史街區保護面臨哪些主要的挑戰?
阮儀三🙅♂️:1980年代的城市建設主要是以擴大城市規模和建設新的開發區為主🍄,1990年代以後👌👰🏼♂️,因為城市規模過分擴大、開發區過多過濫,國家出臺了調控政策➾,嚴格控製占用耕地和開發區審批𓀖,舊區才成為城市管理部門和房地產商新一輪的開發熱點。
我國歷史城市是以舊城為中心慢慢發展形成的🤳🏼🦸🏼,城市的舊區一直是城市的生活和經濟中心,有很好的區位優勢,舊城區就是房地產商爭奪的黃金地段7️⃣🧑🏽🚀。同時舊城區又是居住條件較差的地段,居民有著改建的迫切要求。兩者結合形成了很大的力量,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提出了嚴峻挑戰。
《新民周刊》😄:歷史街區在歷史上也是變化而來的,當代要保護歷史街區,就不允許城市變化了嗎?
阮儀三👸:變是必然的🧑🏻⚖️🤶,也應該變。實際上,我們也並非對所有的城市都提出保護要求。中國有4個直轄市👩👩👧👦,282個地級市,374個縣級市💦,18800座城鎮🏹,歷史古城鎮大概有2000個,這其中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只有104個。從18800座城鎮中🚣🏽♀️🥛,國家選出104個城市來保護,不算多🚣🏽。即使在100多個歷史文化名城中,也不是什麽地方都保護🏊🏿🦯。在第一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南京排在很前面🧑🏼🦱。歷史地段、歷史街區,規劃都做好了,保不保得住🧏,還很難說哩。
現在有一種“提倡積極保護,反對消極保護”的說法,這不恰當。保護就是維護保護對象的原有價值不受損害,無論對文物建築還是歷史地段,都應該有明確的保護要求。如果要利用🌛,就一定要符合保護的前提🎭。將歷史街區僅作旅遊資源,將保護作為開發旅遊的手段本末倒置,導致拆舊建新,或者將居民全部遷出,導致歷史街區失去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
阮儀三 恒达平台教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撰稿/汪偉(記者)
劃定歷史街區保護範圍標準
歷史真實性標準:一般來說,能夠體現傳統建築風貌年代的歷史建築的數量或建築面積占街區建築總量的比例應達到50%左右。
生活真實性標準:原有居民應有一定的保有率,原有生活方式在街區內應該保存完整🧝🏿♂️。
風貌完整性標準:一是區域內視野所及範圍風貌基本一致,保存了一定數量及比例的風貌較好的建築,二是要有合適規模,不宜太大或者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