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張閎:易中天的“狡猾”之處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時間🫙:2006-08-18  瀏覽🧑🏻‍💻:
   ●易中天等人的出現🧒🏻,預示著一個建立在電視節目基礎上的“新說書”時代,正在悄悄到來🫱🏽🍛。

    ●有人斥責易中天偏離了學術,俗化了歷史🛟,這種指責顯然牛頭不對馬嘴。

    ●易中天所扮演的,無非是一個“精神保姆”的角色。

    張閎: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著有《文化街壘》等🤜🏻。

    繼劉心武演說《紅樓夢》之後,易中天也在電視臺評講《三國》(他沒有說明講的是《三國誌》還是《三國演義》🤶,這正是其“狡猾”之處)😭,引起公眾的熱切關註。有趣的是🧜🏻‍♂️,作為作家的劉心武⚧,不說自己是講故事,卻標榜所謂的“秦學”,而作為學者的易中天則並不在意學術性探討,而是熱衷於講故事。這一角色錯位,造成了公眾和學術界的評估體系的混亂🫲。公眾以為自己聽到了很有學術價值的言論,學術界則又斥之為毫無學術性的“戲說”或“混嚼”。

    無論這二人的角色錯亂到何種程度🗺,但他們的共同點卻不難發現,即通過電視節目,演繹經典名著🕵️‍♀️,並以通俗易懂和生動活潑的演說方式,贏得了一般聽眾的喝彩👨🏼‍🎓。這一情形類似於傳統的說書藝人,盡管他們有意無意要以學術的面目出現。對於古典名著或歷史故事的演繹串講🧞,本就是一種文學形式🤲🏻,這並無什麽值得大驚小怪之處🫲🏿。但奇怪的是🛡,這種方式一旦在電視媒體上出現🏃‍♀️‍➡️,卻引起眾多非議。易中天等人的出現,預示著一個建立在電視節目基礎上的“新說書”時代👨🏽‍🍼,正在悄悄到來💂🏼‍♂️。

    電視臺作為一個公共媒體,僅僅是提供了一種更便捷、更直觀的大眾傳播手段。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將那些本屬於學院的知識向普通公眾播散👨🏻‍🦼,這在大眾傳播媒介發達的西方社會🏊🏿‍♂️,是很平常的事。知名學者往往會借助電視媒體普及學術⚇📨,或一部分學者分化為大眾知識傳播人⚧🌯,有別於專業知識分子和學者⏺。但大眾能夠分享的永遠只是學術當中較為確定和實用的部分🚝⛹️‍♀️。比如中國人學歷史往往就是想從古人那裏獲得職場、官場的生存智慧。

    有人斥責易中天偏離了學術,俗化了歷史,這種指責顯然牛頭不對馬嘴🕺🏿。易中天是個學者🧛‍♀️,但在電視臺講座,顯然不是搞學術研究🏇🏽。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讓全國人民都變成學者。另一方面🤜🏿👩‍🍳,歷史本就是一些個“俗事”,何來“俗化”👮🏿‍♂️?怪只怪原先的學者們把歷史神話了🧔🏻🧑🏿‍🔬。《三國誌》可以演義出《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為何就不能演義出《品三國》呢📧?就我本人而言,我既不會去聽易中天“說書”🧑🏼‍🍼,也不會去讀什麽《品三國》🤟🏽。但我決不會因此而去貶低易中天的價值👷。毫無疑問🔋🧎,易中天的講座不是講給我聽的,他的書也不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易中天是一位好文科老師🤰,一位出色的說書人,至於其學術水準究竟如何👨🏽‍🦱,並不是最要緊的事🎆。沒有人會把袁闊成或單田芳當作“學者”,也沒有人會認為毛宗岡👁、金聖嘆是“說書人”。而跑到電視節目中去搞學術研究💁🏻,顯然是跑錯了地方🤙。即使是一位真正的大學問家,也不可能在電視節目中大談學術,不可能搞一場“全民學者化”運動🥪。所以,不管劉心武、易中天等人的個人意願如何,他們在“百家講壇”上的行為😨,實際上跟學術沒有太大關系👩‍✈️。

    在我看來👶🏼,劉心武、易中天的出現,並非學術發達到了全民普及的程度,而是舊式說書藝術的現代復活。就《三國》(無論是作為歷史的《三國誌》,還是作為文學的《三國演義》)本身而言🧑🏿‍🍳,易中天的解讀或品味,實際上並未提供多少新鮮貨色🧘🏻‍♂️。他所說的無非是一些平常見解,或作為一家之言的學術觀點🩸。將一般學術觀點以通俗生動的方式講授,本也是對一個文科教師的起碼要求。然而,易中天的演講但卻受到如此狂熱的追捧,仿佛是空前絕後的驚世之談,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中學、大學的文學和歷史教育狀況之惡劣。學院學者們膠柱鼓瑟📷、刻舟求劍的“學術”👨‍🚒,早已令人厭倦。學生們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無暇品讀文學和歷史作品🧒🏻,以致很難獲得真正有效的歷史文化知識🔬。盡管今天的教育已經相當普及,但公眾患有嚴重的“文化消渴症”,以致“新說書”在某種程度上就相當於一種補習教育。

    現代媒體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和大眾化的手段,易中天等人合理地利用了現代媒體手段,贏得了聽眾。但另一方面,現代媒體也帶來了“媒體崇拜症”。現代強勢媒體和學術的神秘性,造就了公眾對“學術明星”的偶像式的崇拜。

    在現代媒體的強大號召力面前,觀眾和聽眾幾乎無一例外地“粉絲化”了。“粉絲化”並非以知識理性對待知識,而是實現將知識和學者“粉絲化”,成為膜拜的對象🥾。這本身就是對知識的開發性和反神話傾向的偏離和背叛🕵🏼。這一代“粉絲”們需要的,實際上既不是學術🥖👩‍👧,也不是知識🧒🏼,甚至不是娛樂。只是出於對強大“偶像”的習慣性的“精神依賴”🧑🏻‍🦯,把自己交付出去。他們既懶得自己覓食,甚至連動嘴咀嚼一下都懶得去做😯,躺在知識的搖籃裏張著嘴等待餵養🧛‍♀️。易中天所扮演的,無非是一個“精神保姆”的角色。他將那些艱澀堅硬的學術“饅頭”咀嚼了一遍,拌上了他的璣珠般的唾沫,變成了松軟滑膩的面團👒,易於吞咽和吸收,然後反芻出來👧,餵養那些被哺養慣了的年輕一代讀書人(如所謂“乙醚”)。這種靠被偶像咀嚼過的精神食糧維持其精神價值的“粉絲”們🍬,喜歡品嘗的正是這種口味。在這方面💝,易中天現象跟娛樂界的“超女”現象同出 一轍。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