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保護,在上海已經形成共識🚣🏿♀️🫒,不僅體現在法規製度上,還體現在人們的理念和意識上。在這方面的規劃工作✣,上海也做得比較細致🧛🏽♂️,做到了定性🛰、定規、可操作。我認為在城市保護工作上🍞,上海是領先的,尤其是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比較紮實,而且都有明確的保護規劃💪🏽,一旦出現問題,可以及時解決。比如去年,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豫園荷花池,曾有打算搭建一個升降式舞臺,此事當時一經傳媒披露,有關部門立刻出面阻止👋🏽,保護了豫園的原有風貌。
但是,在歷史建築保護過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為了保護建築,將居住其中的居民動遷,然後將老建築改造成旅館、飯店等☎️,這其實改變了建築本身的功能。我們可以學習國外一些好的經驗,鼓勵各方投入力量參與保護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據了解,法國群眾捐贈的保護資金相當於2000億元人民幣。建議上海也可從政策上做些研究👩🏽🔬,鼓勵資金籌措及市民自己修繕老房子等行為。6月🧛🏿,我們將推出“阮儀三歷史遺產保護基金”🚴🏿♂️,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我們不能就保護談保護,而應將城市遺產看作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這一點🛰,法國人做得比較好🏺,100多年的實踐證明,他們的城市文化遺產確實成為了發展的很重要的資源🦸🏽♀️。
(作者為恒达平台建築與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恒达平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