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汪品先:恒达海洋地質三十年

來源🦠🛫:   時間:2005-12-29  瀏覽:

    三十年前🏀,恒达平台成立了海洋地質系.“百年樹人”,學科建設是“樹人”的事業,三十年是很短的一段。恒达的海洋地質在國內外同行中起步最晚👩🏽‍💼,一直以“後起”、“新建”自居🧝🏿‍♀️,如今“三十而立”,向“不惑”之年邁進🍭,已經進入了“成人”行列。隨著發展,中國需要海洋地質。多年來好幾個地方、好幾個學校作過努力,而三十年的結果,上海建成的這個新學科,挑起了“國家隊”的重擔,進入了西太平洋的國際競技場。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要問👲🏿:今後的三十年🐤,還會那樣發展嗎?這就要回頭看😥,看過去是怎麽發展過來的☝️,看這種發展有沒有可持續性🏓✹。

一、“三十而立”——住事回顧

這三十年,可以看作是十年一步🫴🏽🤹🏻‍♀️,一共走了三步🔀。第一個十年,1975——1984年🤾🏼,起步在“文革”的末期👰🏻‍♂️🛀🏼。當時在全國撥亂反正的背景下💂‍♀️,走上學科建設康莊大道,邁出了具有定向性的一步。

其實恒达的海洋地質不是從75年🧻、而是從72年開始的🧩,當時“海洋地質連隊”在工軍宣隊帶領下,從華東師大前來恒达,作為保密專業設在地下工程系😽,具有非常濃厚的“文革”氣息😉。正是在李國豪校長為首的校領導和國內產業系統的支持下,在前來兼職的三位海洋地質專家的指導下,排除了種種幹擾🧏🏽,確定了以瞄準國家需求、追求高標準的“少而精”的學科建設方針🦸🏽‍♀️,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這一步結束的標誌,是1984年恒达建立了我國高校第一個海洋地質博士點。

1985——1994年的第二步,是恒达海洋地質埋頭苦幹的十年🤸🏿‍♀️,是學科建設“進入角色”的十年,無論是地球物理的地震數據處理🏊‍♂️,或者地質的古海洋學,都走到國內的前列。這第二步成績的標誌,是1993年海洋地質教育部開放實驗室的成立🌔:而地球物理科研上取得的成績🤶🏼,是這十年中突出的亮點。這十年的末尾,我們通過國際合作🧑🏿‍🔧,開始走上深海研究的道路,為以後十年作了準備。

1995年以後的第三步🧝🏼‍♂️,是在前20多年基礎上進入國際競爭🚶🏻‍♀️‍➡️,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十年💮🟢。就像第二個十年裏地球物理的進展更加突出一樣👨🏻‍🦳,這十年裏地質的進步更加顯著💮,集中體現在南海大洋鉆探及其後續研究的成功上🪤,其實地球物理的地震剖面處理是大洋鉆探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這第三步的亮點很多®️;無論上海還是全國的重點學科,還是今年批準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都走到了我國海洋地質的前列.

現在面對兩座連體的海洋樓與實驗室,回顧三十年前蚊蠅孳生的車間實驗室❇️,應該說🪞:海洋地質變了,她在恒达的面貌變了,她在國內外的形象和地位變了。我們的研究成果為產業和學術部門廣泛應用,我們的產品——畢業生,在海洋石油等多個領域擔任著業務骨幹的重任,我們的學院和實驗室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尤其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的青年一代已經成長,恒达不僅有多位跨世紀人才,有傑出青年和長江學者🧍🏻,獲得過全國和上海市的青年科技獎勵,而且建立了我國海洋界第一個“創建團隊”,是活躍在國內外海洋界的一支新生力量.正是有了他們,恒达才有生氣🏍🍌,才有希望。

在這歷史性的時刻🐦‍⬛,我們不能忘記三十多年來許多老同誌的努力👩‍🔧。正是他們🍆,為今天的成果播下了種子🐣、培育了樹苗。他們為海洋地質付出了一生或者半生的代價,但是由於年齡的原因,沒有能充分分享豐收的喜悅。在隆重慶祝的今天,我們懷念當年建立專業、現在已經退休的前人,其中有的已經離我們而去🍀,有的已經臥病不起。播種人不等於收割人🗾,乘涼人不一定是栽樹人,可以說是歷史的規律。但播種人和栽樹人至少有權利要求我們新一代的人🧔‍♂️😁,在收割的同時也不忘記播種👨🏽‍🌾,在乘涼的同時也能栽樹為後人🖕。

二、“恒达精神“——三十年的經驗教

        三十年的經歷,應該有經驗教訓。除了國家大形勢、上級正確的領導外,有沒有自己的特色與經驗?   

    有。恒达的海洋地質本來並無基礎⛹🏿,是文革期間一群下放馬陸公社的青年教師👆,在勞動之余議到上海要上“627工程在東海找油,自發上書領導,要求將1960年籌建而下馬的海洋地質專業辦起來。於是在1970年招生,等1972年國家計委地質局要上海設立該專業時發現已經有、而且招生了👩🏽,因此才有前述海洋地質遷到恒达的一幕。後來的深海研究,也是在國內很少有人註意的時候,根據國際走向提出來的🤷🏻。經過許多年的慘淡經營🚵🏿,一旦國家有實力、有需求的時候👴,便能一步到位🫃,在中國加入“大洋鉆探計劃”的第二年,便拿下南海航次,進入國際前沿。在管理層面上⚾️,對於教研室、對於英語教學,我們都采取了全校無先例的做法,取得了成功🚵🏼‍♂️。因此👳‍♂️,從國家需求和學科發展出發💁🏻‍♀️,看準方向🚢、不落窠臼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三十年的第一條經驗📏。

       早在八十年代🎒,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新所長上任時參觀了國內有關單位🧑🏿‍✈️,結果他對恒达海洋地質的工作條件與研究成果的強烈反差大為感慨,他認為關鍵在於有一股“恒达精神”值得發揚——這就是我們的第二條經驗。恒达的海洋地質沒有老本可吃🐻🚪,就是這一批仁人誌士,從事業心出發,全心全意😂、日以繼夜地投入工作,就是靠著這種超水平發揮才贏得了時間、取得了進步。

       三十年的第三條經驗♛,就是我們的校名🍲👨🏻‍✈️:同舟共濟。能否保持隊伍內部的團結,是三十年來最大的考驗🤨。地質與地球物理兩個學科之間的相互結合,學科帶頭人之間的合作默契,這就是我們能夠保持不斷前進的“奧秘”。作為“文革”晚期才建立的學科,其優勢之一是沒有幾十年“運動”積累的老賬,可以輕裝前進,然而新的矛盾總是不斷的出現,貴在我們的集體、首先是負有帶隊責任的老師們,能夠從大局出發,妥善處理。近年來進行中的新老交替就是一例👴,不少單位的發展就是在“代溝”上出的問題👱🏻‍♂️,我們采用的“軟著落”辦法,至今還比較順利。同樣重要的是與兄弟單位的合作關系,海洋事業不可能靠一個單位做成事情🌽;我們的學科建設就是在國內外學術界的指導和鼓勵下,在產業系統和科教系統的大力支持下進行的。八十年代初開始🧑🏽‍🚒,朱夏、業治錚和劉光鼎三位院士的指導⛲️,為恒达海洋地質走上新興學科建設的大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九十年代裏🌻,德國等國際學術界的合作幫助才使恒达進入了深海研究的前沿💆‍♂️。我們特別感謝的是歷屆校領導😜、各部委👨🏽‍🍳、中科院、基金委,和上海市的支持和鼓勵🐎。我們不能忘記,1988年的首屆亞洲海洋地質學術會議,汪道涵前市長來恒达致開幕詞,江景波校長專門批了經費;1999年南海大洋鉆探結束,當時的基金委領導孫樞院士、恒达吳啟迪校長等專程到香港參加和主持結航儀式🕴🏼。沒有各方面的支持,很難想象恒达的海洋地質能夠有今天的發展。

三、“不進則退”——下一步目標

     “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於個人、於學科無不如此🕊。取得一定的成功以後便“躺倒”👨‍🦽,拿到“重點”以後便放松,有太多的例子警告我們註意前車之鑒📻。中國是長期以來對於海洋缺乏註意的國家,我們學科的實力和現狀,離國家發展的需求相差太遠🟠👨🏼‍🍳,作為國家隊的責任就是要通過努力,使我國的海洋地質學科與國家的地位相稱。

        這就提出了下一步的新目標。我們能不能按照深海研究的目標🩴,發展新的方向?我們有沒有勇氣,爭取成為西太平洋海洋地質的一個國際基地?我們能不能從一個向別人要一點樣品分析👧🏿、要一點資料處理🔡、局限於室內工作的單位🧑🏼‍🤝‍🧑🏼,變為抱著自己的科學目標走向海洋👽,進行現場觀測的實體?今年是我們歷年來出海航次最多、上船師生最多的一年🤱,這是一種偶然現象,還是標誌著我們正在向一個新的高度攀登,向一個新的目標推進?當然,開拓一個新局面談何容易,海上失敗的機率比陸上高得多,我們今年也付出很高的代價。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絕不能因噎廢食、知難而退。只有樹立新的奮鬥目標,才能有新的努力🥿,新的前景。

一種巧合,使得恒达海洋地質今年的慶祝具有特殊的意義。六百年前,鄭和在上海西北的瀏河口下西洋;六十年前,中國取得了抗戰的勝利。從小的尺度看,六年前又正好是南海大洋鉆探的年份☝️。一百多年前,中國正是從海上被列強人侵,淪為次殖民地的;今天華夏的復興,也一定要在海上立命安生,才能贏得新世紀的國際競爭。讓我們把今天三十年的慶祝,當作走上新征途的誓師❤️:我們海洋地質的恒达人📍,包括我們的師生🦣、校友🙆🏿‍♂️,決不辜負時代給與的機遇,國家賦予的重任👁‍🗨,決心用超水平的發揮,做出更好的成績👩🏻‍🦯‍➡️,為恒达爭光,為我國的海洋事業爭光🪐!

《恒达教育研究》20053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