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經濟生活中心的城市🧑🔬♢,知識的生產🌃、流通和應用等越來越成為最基本的經濟活動。現代城市愈來愈轉變為知識的增長源泉,知識的存量急劇膨脹,知識日益廣泛地產業化和市場化,知識生產正在成為現代城市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功能
●上海的城市建設正在迎來新發展的良好機遇。當前特別需要關註的是努力強化知識生產能力🏋🏼,加速上海向知識生產中心轉型的步伐,以知識生產中心建設來支撐和加速“四個中心”的發展步伐
●加速上海向知識生產中心的轉變進程,政府既負有重大的責任👩🏼🦱,也應當發揮出其特殊的作用🧑🏻🚀。政府的科技經費支出應當更多地向原創性的研究與開發集中。要更好地協調對外開放與國內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引資方式應當進一步優化
上海的城市建設正在迎來新發展的良好機遇🏝。2010年世博會的籌辦🏋️♂️、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增強和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迅速提升,為整個城市的發展註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製約也帶來了新的嚴峻挑戰。我們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立足點切實地轉移到提高自主科技創新能力上來。當前特別需要關註的是努力強化知識生產能力,加速上海向知識生產中心轉型的步伐🌘,以知識生產中心建設來支撐和加速“四個中心”的發展步伐。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導致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城市的功能也再次發生巨大的變化🍋。作為現代經濟生活中心的城市,知識的生產、流通和應用等越來越成為最基本的經濟活動👨🦯,尤其是城市的發展與知識生產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現代城市愈來愈轉變為知識的增長源泉,知識的存量急劇膨脹,知識日益廣泛地產業化和市場化,知識生產正在成為現代城市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功能🚝。
作為知識生產中心的城市,在知識生產方面越來越多地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知識生產要素的大規模集中。創造知識的人才和物質資源主要集中在現代的中心城市。比如🫅,日本的東京集中了全國約l/3的大學和近l/2的大學生,法國巴黎集中了全國1/2的工程師和建築師,72%的科研工作者。二是知識生產的組織機構高度地集中。科研機構🤸🏽♂️、大學在現代中心城市密集地分布🦸🏽♂️☘️。三是知識生產的成果大量集中。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大都集中於現代的中心城市,然後逐步向其他地區擴散。在知識經濟時代裏,知識生產對城市的發展模式,影響範圍和國際競爭能力等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決定城市整體地位的關鍵因素🥄。
經過二十多年的大規模城市建設,上海的城市面貌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心城區的街道景觀等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民經濟總量已經連續多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率。但與知名的國際化大城市相比較,上海在知識生產方面的能力仍然有著顯著的差別。目前最為突出的一點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這種差距存在於知識生產的不同層次上。比如說🥰,近年來上海較少在前沿性的科技領域形成自身的創新成果🫸🏽,在知識的再生產比如高等教育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之間有明顯的差距👩🏽🔧😿。正是由於知識生產能力的不足🪭,製約了城市的知識應用與知識流通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最具有知識經濟特征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受到限製🤴🏿,影響了整個城市第三產業的結構轉換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知識生產能力不足,也對傳統工業生產的改造和升級形成了嚴重的製約,使得知識經濟在某種意義上仍然表現為從外部移植進來的東西🦥,導致對知識這種生產的供給和需求都不足,上海向知識經濟的過渡明顯地缺乏有效的內在動力和支撐😭,而更多地是一種外在競爭壓力下的被動選擇💁🏿💅🏻。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和國內競爭,上海應當也必須要努力強化自身的知識生產能力⛺️,選擇以建設知識生產中心為導向的未來城市發展戰略👨🏿🦳。今後上海應當在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中⚃👩👧,以知識生產中心建設來帶動和支撐“四個中心”的建設👴🏽。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裏,上海必須立足於自身的知識生產能力,來謀求和鞏固自身作為“四個中心”的地位,知識生產中心的建設進度將直接地影響和決定“四個中心”建設的成效。上海能否保持和增強在中國經濟生活中的中心城市地位,關鍵要看在近期內是否能在知識生產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上海的經濟發展,上海作為中心城市的功能🙅🏿♂️,在未來都需要以知識生產中心建設為基礎。
把上海建設成知識生產中心,應當從加速和深化中心城市城區的產業結構轉型起步🏌🏽🖐🏻。整體上而言👊〰️,目前上海仍然需要進一步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將會是共同發展,郊區實現工業化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總體上還沒有完成🥙,這對上海轉變成知識生產中心是一個不利的製約因素。但是我們應當看到,上海中心城區的經濟階段相對領先,近年來中心城區經濟發展方面呈現出來的後工業化特征越來越明顯🕌,比如第二產業已經大體上完成大規模從中心城區遷移出去的進程。顯然,中心城區已經基本具備向知識生產中心轉變的現實經濟條件,應當進一步引導和促進中心城區的產業結構轉型💛,努力以知識要素為基礎來重構上海的第三產業,進而較快地把上海的中心城區建設成知識生產中心。具體地說,今後中心城區第三產業的發展要經過兩個階段來實現兩個根本性的結構轉變:第一是中心城區的服務行業要從面向消費為主轉到面向生產為主,形成以為企業生產提供相關服務為主的新型第三產業⛹🏿♂️,培育出知識生產的市場需求和製度上的安排。第二是從為生產提供一般性的服務轉向提供知識要素為主,中心城區逐步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生產中心,進而加速整個上海向知識經濟轉變的進程。
加速上海向知識生產中心的轉變進程,政府既負有重大的責任,也應當發揮出其特殊的作用。政府的科技經費支出應當更多地向原創性的研究與開發集中。原創創新是知識生產的工作母機,是上海轉變成知識生產中心的關鍵條件,政府應當也必須把支持的重心放在這個方面🤵🏻。要更好地協調對外開放與國內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引資方式應當進一步優化🚑,對外商投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究開發中心等要從政策上給予更多的鼓勵。對外開放程度高是上海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優勢,今後應當主要從培育知識生產能力的角度來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讓引進外資等更好地配合和服務於把上海建設成知識生產中心這個目標。
(作者為恒达平台經濟與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導)
文匯報2005年06月22日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