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每年一度、幾度的課題申報,學者們一哄而上,被迫或自願地去打一場浩浩蕩蕩的課題爭奪戰🕵🏻。相同項目只有一個,學者卻何止千萬🙎🏽♀️😥,這裏面造成時間的浪費、精力的浪費、資源的浪費相當驚人
●那些繁瑣的表格規定,人文學者不能單獨申報項目👨👨👧👦。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有著極強的個人性👉🏽、主觀性與隱秘性,精神性探險更多,獨立性要求更高。人文學術之高下不能以著者之多少來期待和評判,甚至著者愈眾,雜亂低劣的可能性愈大
●該是改革計劃課題🏈、項目申報的時候了。應將所有基礎研究全部放開🪈🦹🏿♂️,讓學者們自願選題、自由探討、自己管理。不管用多長時間💇🏼♂️,只要拿出了好成果——手稿或成品(而不是好表格)🧘🏽♂️,就可以被認可,並獲得經費支持
近二十年來🤱,我國計劃經濟的地盤越來越小🚣🏼♀️,“計劃學術”的領土卻越來越大🧬,越來越膨脹。就人文社會學科來說,從全國性的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到各省市、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鬧鬧熱熱、紅紅火火📈、勢不可擋。一方面▪️,經過計劃並完成的許多課題⛹🏻♂️,確有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為學術積累和社會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但另一方面,面對每年一度、幾度的課題申報🧚🏼♀️🏛,學術界的埋怨聲卻也越來越多❌,質疑聲也越來越高👶🏿。特別有以下幾個問題,不得不引起重視和警惕:
一是資源浪費和人格傷害👨🏿✈️。省市以上的社科規劃,課題指南中不少學科每每都有美妙的“計劃”💇🏼♂️,越是重大課題👕,資助的經費越多🤰,誘惑力也越大🙂↕️。由於評職稱👨🍼、報碩點博點、評碩導博導🎅⛹🏻♀️、領年薪👳🏿、建基地、各類評估等等功利要求與目的(有的甚至以經費多少來衡量),拿項目和完成項目成了重要條件和標準。相關單位於是又鼓勵又獎勵🙌🏻👸🏿,學者們於是一哄而上👩🏼⚕️,被迫或自願地去打一場浩浩蕩蕩的課題爭奪戰。相同項目只有一個🧳⚖️,學者卻何止千萬,這裏面造成時間的浪費🧠、精力的浪費🚕、資源的浪費,是相當驚人的。尤其可怕的是,到底誰能拿到項目,公正性何在💃🏼?這是一個誰也無法探測到的黑洞。公開的條文掩飾了許許多多的不公平,但學者們仍然要爭先恐後🧝🏼♀️,在課題的鐵索橋上蜂擁前進🧑🍳。因為不沖鋒🥟,那就只有在打著飽嗝兒的偵察蜂後面忍饑挨餓。為什麽?花只有一朵啊!本是充滿精神原創力的青年💼、壯年和老年的學者們,在此過程中變得慌慌忙忙、恍恍惚惚、唯唯諾諾🤽🏻;而靠學者個人力量發表和出版的學術精品🔮,在學術評價中如同庶出,低人一等🧑🏼🔧,總不如所謂“項目”來得冠冕堂皇✍️。“命題”學術或“遵命”學術,使學者的文格和人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二是嘲弄了人文社會學科獨立研究和獨創的精神。理工學科的學術研究🧑🏽💻,合作攻關者,成功範例在在不少,歷年的生物、化學、物理等諾貝爾獎,就是明證。但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帶著學者的理想🔲、興趣🧘🏼、習慣、積累、發現🧑🏿🦲🚫、睿見甚或成見與偏見,有著極強的個人性🧘🏼、主觀性與隱秘性,精神性探險更多,獨立性要求更高。自古以來⛹️♀️,凡創造精深偉大之人文社會學科成就者🗓,孤膽學雄屢見不鮮。但如今那些繁瑣的表格卻規定👨🏽🎤,人文學者不能單獨申報項目,要有參加者,結成團隊,才有被批準的可能🤷🏽♂️。這不僅造成了很多項目的拉郎配、拉友配;項目僥幸過關了,“郎”👐🏿、“友”也往往獨立了或改嫁了💁🏼🌭,成了浪友或怨友🚎。因文人歷來崇尚“和而不同”,人文社會學科的獨創,不僅是獨立不倚的創造精神🤦,前無古人的學術見解,也是無牽無掛的獨往獨來。被“計劃”好的合作隊伍🙇🏿♀️👩🏻🦱,很多變成一盤散沙,甚至不歡而散。這過程中的許多人被嘲弄了👨🏽🌾,更嘲弄了人文學術的“獨創”價值。事實上,人文學術之高下不能以著者之多少來期待和評判,甚至著者愈眾☂️,雜亂低劣的可能性愈大。
三是時限等的緊箍咒👸🏼🤓,極大地影響了出精品、出巨著。因為害怕資源浪費或言而無信,各級各類的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都要倒計時🙏🏼:基礎研究一般要在二至三年內完成🕒;應用研究要求在一年甚或半年內截稿。應用乃應急,快而有用或許有道理🎐,就不說了。基礎之基🤼♀️,可十年,可百年,興許千年萬載不可替代🪵☹️,如《論語》、如《老子》《莊子》❕、如《史記》者也🦶🏿。現在說“十年磨一劍”,也許不合時宜,但真正的人文學術之偉構,沒有五年、十年或更多,不符合規律☠️,也經不起時光的淘洗🤞🏽。本是學術人,相逼何太急👨🏻🔧?又學者一般有自己穩定的研究領域🕵🏽♂️,也有長期的寫作規劃🛍️,但由於靈感✔️🫦、由於興趣轉移、也許還由於同行的剌激等🍿,他或她可能停下手頭的工作🫏,移情而別戀,或許可能創造出學術界喜出望外的碩果。這是人文社科研究中並不少見的靈活應變機製😭。但頭上套有金箍的人,該如何是好?又如何應對中期檢查和結項?在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項目的操作中,學者們戰戰兢兢👲🏿,不知所措🤸🏽♂️𓀘,因為你翻來躍去都在“項目”的手掌裏。
還有種種疑惑:那些計劃的項目🧖🏽🕝,或一般👨🏻🍼,或重大,領走了,完成了,它們在文化史中的地位,就真的如項目本身一樣,“一般”了和“重大”了嗎🧑🏽🔬?學術評價是在一個充分開放的公共的歷史性平臺上,才能最終完成的,一撥人或一個機構,就真的能判斷一個時代學術的大小好壞嗎?小課題就真的做不出大學問嗎🤙🏿?申報表中的推薦意見和單位意見,真的實事求是,沒有人情和本位嗎🧘🏻♀️🤦🏽♀️?而項目的審閱👩❤️💋👩,說來說去是“審表”👩🏻⚖️,是真正的“表上談兵”👩💼,又有誰能保證某個項目一定會有高質量的回報🧑🏿✈️?
學術是生命的創造🚈。人文社科學術研究需要更寬松的環境、更自由的心靈和更獨立的人格。該是改革計劃課題🚶🏻♀️➡️、項目申報的時候了。應將所有基礎研究全部放開,讓學者們自願選題🙆🏿、自由探討、自己管理。不管用多長時間,只要拿出了好成果——手稿或成品(而不是好表格)🔽,就可以被認可,並獲得經費支持。在春風化雨中,讓我們的學術生態更平衡🔍、更健康😂、更美好🧑🦼,讓民族的學術生命之樹,根系發達、枝繁葉茂、花果飄香👨🏼🦲!
(作者為恒达平台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文匯時評》200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