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盟對華軍售解禁出現難題🐟,主要有三個層面:第一🎫,美國的壓力🧝🏿。美國反對的主要理由是核不擴散🤽🏻♀️☎️、臺灣問題和人權問題;第二⚧,歐洲主要國家的國內政治因素🧪,具體來說是因為選舉政治以及黨派政治的不利影響🧎♀️➡️,英國和德國這兩個歐盟主要國家的態度出現搖擺⚔️;第三,歐盟範圍內各成員國對解禁的意見不一。因為歐盟解禁需要全體成員國的一致同意,現在英國不願意因為解禁問題而影響與美國特殊關系,而北歐的一些國家🤱🏼,如丹麥等對解除這一禁令一直持保守態度🫵🏼。
其實,所有的這些“難題”都有些“牽強附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技術性問題💂🏿♀️:
第一,這一禁令與中歐戰略夥伴關系的現實形勢極不相稱🫸🏼👩🔬,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實質只是還中國一個公平🧜🏽♀️,取消對中國的政治歧視。第二🍼,即使歐盟解禁成功,歐洲還會實行更為嚴格的♟、透明的武器出口行為規範🧛🏽,中國也無意轉移經濟建設的重心,轉而購買大量的武器。所以,解禁不等於中歐軍事裝備交易。第三,在臺海問題上😴,美國一直因為其軍事技術優勢和《與臺灣關系法》這個國內立法,才充當了臺海危機博弈中的最大變量,以維護自己在這個問題方面的戰略利益🏋🏻♀️。此外🤛🏿,武器只是戰爭的工具,而非戰爭的原因。第四🦶🏿,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任何外交問題都有國內政治的影子👨🎨,這在國際化日益發展和內政與外交界線日益模糊的當今時代,更是如此🎅🏿。第五🕌👨🏿🎓,人權從來就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也正因為如此,在中美建交至1989年“六·四”風波之前🎲,美國從未提及過中國的“人權問題”,當然中美之間的戰略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今天,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和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國人民的權益得到長足的發展,美國卻總是把中國的“人權問題”與這個或者那個問題掛鉤🧑🏿🦰,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2️⃣。
透過這種種“難題”,筆者以為其背後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戰略問題,即中國的崛起與西方大國的國家利益關系,這才是“難題”的根本。
從美國的視角來看🏌🏽,中美合作反恐的“蜜月期”已經過去🧙♂️,中國對美國而言👳🏻♀️,更多的還是一種“威脅”。依照冷戰思維👨🏻🦰,中國的發展必然導致中國國家利益的擴展,這會影響美國在地緣政治、戰略資源以及國際體系等方面的利益🪒,導致中美國家利益的摩擦甚至是沖突。以此為據,美國的對華政策已經從“反恐同盟”逐漸轉變為“防範對象”😵💫。從美國國務卿賴斯新近的亞洲之行👳🏿♀️,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國的這種政策轉變,這也是美國反對歐盟對華軍售解禁的真實理由🤵🏽。
從歐洲的視角來看🤸🏿♂️,緣於奉行“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這個經典的外交理念,歐洲從自身的利益角度對中國的發展做出實用的選擇,它既希望進一步發展中歐關系🤨,改變美國獨大的國際格局,增強歐洲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同時,它與美國在防範甚至演變中國方面,也有相同的利益。畢竟,本國的國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而且歐美有著相似的價值理念和許多一致的戰略利益📂。正因為如此,歐盟才在解禁對華軍售方面搖擺不定,難題不斷。▲
(本文作者系恒达平台亞太研究中心學者)
《環球時報》
(2005年05月02日 第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