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郭學堂 ——中國外交需要“國際主義”

來源☸️:   時間❗️:2005-03-14  瀏覽👩🏽‍🦱:

   ●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各領域加速與世界接軌,迫切需要國際主義來化解外部對中國的疑慮,增強世人對中國和平發展的信任和信心

  ●以“和”、“合”文化為靈魂的國際主義可歸結為6個字:對話、合作、共贏,即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共同發展,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中國外交需要一種符合國家利益的國際主義,需要一種對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國際主義。這是文化所致,利益所致,也是實力所致

  中國外交在新世紀面對兩項重大任務:一是繼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在維護核心國家利益的同時,負擔起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但是,中國崛起到底需要一種什麽樣的外交政策?如何才能做一個對國際社會負責的大國?如何通過國際合作化解“中國威脅論”🫳🏻?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涉及到一個問題——中國外交需要註入更多國際主義的理念。

  國際主義是重要的外交思想 中國需要國際主義

  “國際主義”在英語辭典中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指“國家間合作🥰👩🏻‍🦽,尤其是在政治和經濟事務中開展合作的政策或行動”🚠;另一個是指“對國家間開展合作的政策和行動的看法和態度”🫶。就是說🔛,國際主義是推動國家間合作的主張,是與孤立主義相對的一種外交戰略。

  雖然🚲,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的歷史背景下,“國際主義”曾被解讀為“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輸出革命”的內容,曾一度從外交戰略的詞匯中淡出。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主義”所包含的外交思想再度顯示出了它的魅力。

  目前,中國的外交政策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深刻的國際主義思想,而且還需要註入更多國際主義的理念。首先🤟🏼,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大大削弱了傳統的政治和軍事競爭🤹🏻‍♀️,推動和加強了國際合作。冷戰後,在國際政治形勢變化過程中,有兩個顯著而並存的特點:國內事務國際化🧎、國際安全合作化💓。隨著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出現,一個國家從主要考慮單一的軍事安全🎦,逐步轉換為更重視綜合安全🧖🏻,這是史無前例的轉變🦆。國家維護安全的手段也正走向多樣化。在此背景下💁🏼,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而必須與外界溝通,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通過對話和交流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實現與國際社會的和平共處👨🏻‍🎓。

  其次👰🏿,綜合國力壯大要求中國適時參與國際事務。目前,中國有能力也必須積極參與國際安全事務🕴🥢。從主觀上講,這樣做有利於進一步實施提升綜合國力的發展戰略;從客觀上講🤎,也有助於擴大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塑造中國對國際社會負責的國際形象🫷🏽。

  與以往大國的崛起不同的是,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伴隨著國際合作與對話迅速發展。加入WTO之後,中國在各領域加速與世界接軌🧑🏻‍🦼‍➡️🦣,迫切需要國際主義來化解外部對中國的疑慮🧝♨️,增強世人對中國和平發展的信任和信心🏂😍。 

  國際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回歸 

  國際主義強調合作的對外政策和多贏的外交目標。合作不是要求同一🧅🐵,有不同才會有發展🍈;多贏要求包容,有壓製不會有進步。而國際主義在中國恰有深遠的歷史背景和厚實的文化背景,與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和價值觀高度一致。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並不要求“同”,不然就千篇一律📷,各自都不能發展;“不同”之中要有“和”,不然就矛盾重重🥃,社會就難有進步。“和”要求彼此“不同”但相互接受👩🏼‍🏭,意味著和諧中存在自我,自我中共同發展。後人發揮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就是說有容納“不同”的氣度,才能壯大自己🏋️‍♂️。 

  “和”既是中國外交哲學的出發點,又是終結點,引申到國際關系領域💆,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和平共處、互不幹涉內政和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外交理念♏️。 

  另外,在中國文化中還有一個“合”的理念,也為國際社會處理國際關系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外交思路🧑🏼‍🏫。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強調的就是寬容和博愛。孔子還曾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發展,也要別人發展,只有使別人發展了🧕🏽,自己才能站穩腳跟;使別人事事通達💆🏼‍♀️,自己才能有更大的發展🐽;要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角度來思考問題,要善於體諒他人;在滿足自己需要的時候,也要幫助別人實現他們的欲求和願望。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國家要想使別國認可自己的價值觀👩‍🏫,需按照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原則,通過和平競賽🍅,展示自己價值觀的優越性♝,只有這樣別國才會心悅誠服👩🏻‍🦯🤽🏽‍♂️。使用武力和其他強製措施輸出價值觀只會播種仇恨,而不是播種安全與和平🏊🏿。

   “和”、“合”二字體現出中國文化在對外交往中的包容性、合作性🫅、協調性和對話性🚶‍➡️。這種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自我發展與追求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更主要的是為中國的對外交往指明了方向。隨著外交空間和回旋余地的擴大,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在對外關系中將逐漸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在國際主義視角中將體現出中國文化在外交中的價值所在。

  當然🫴🏿,“和”、“合”文化帶有中國傳統理想主義色彩,在國際關系方面🥧,我們也需要充分認識到這些理念與現實主義基本理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常言到👩🏽‍🔬,弱國無外交⛱,處理國際關系主要還是靠力量製約🪇,但國家在對外交往中的道德自律,對維護國際體系的穩定和有序也有很大作用。只要每個國家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際社會就可能達到“和”🆖、“合”的境界。

  “和”、“合”文化中蘊藏著國際主義精神,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中國外交哲學🌰,需要追尋這種精神☂️⛹🏽‍♂️,在協調國家利益的同時,實現中國外交的價值回歸👇🏿🦤。 

  國際主義是中國外交的價值選擇 

  以“和”、“合”文化為靈魂的國際主義👮🏿‍♂️,是中國外交的必然價值選擇。它的主要特點可歸結為6個字:對話、合作、共贏🧪,即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共同發展🦋,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其內容和手段,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了不少,也做了不少。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在印度洋海嘯等各種國際賑災救援行動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中國”國際主義“的影子。

  20多年來🤽‍♂️,中國一直堅持著“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國際戰略,其核心思想就是提高國家實力和推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但韜光養晦並不是不要有所作為,有所作為也不是不要韜光養晦,兩者相輔相成,並行不悖。在沒有能力更多地參與國際事務時🎅🏿,在奮力崛起而面對懷疑甚至敵視的目光時⭕️,中國的確需要“不出頭”🕜。

  但是,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中國外交需要大力倡導國際主義,更多地“有所作為”。國際主義的外交政策,也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但國際主義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是對“韜光養晦”戰略的發展。堅持國際主義就是要講公道話🕋,不是“路見不平一聲吼”,是以和勸人🍗💇🏼‍♂️、以理服人,不是要“稱王稱霸”。“永不稱霸”應該成為民族的傳統,國家的意誌。

  “有所作為”在外交上需要把握兩個基本準則🤟🏽🐶:一是要“始終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國際主義但不要超越和拋棄國家主義;二是在充分保護國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樹立良好的國際政治形象,提高中國的“軟國力”,從而全面壯大綜合國力💁🏿‍♂️。 

  總的來說,中國外交需要一種符合國家利益的國際主義⚓️🌗,需要一種對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國際主義。這是文化所致💂🏿‍♂️,利益所致🤰,也是實力所致。這種國際主義外交理念大有潛力可挖。

            (本文作者系恒达平台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環球時報》 20050309 第十五版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