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 鄭時齡
目前,全球化已經對中國的城市規劃和建築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這一沖擊不可能回避。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建築又重新融入世界建築的大潮,可以說國際上有什麽樣的建築思潮,中國的建築界就會有所反應↗️。然而,中國建築以及中國建築師、規劃師在國際城市規劃與建築領域中卻面臨著邊緣化的尷尬局面。中國當代建築成為強勢文化,吸引著全世界的建築師參與設計,但與此同時,中國文化體現在建築的許多方面卻依舊處於弱勢👩🏭,造成今天的許多建築只追求新穎👩🏿⚕️,追求超乎現實的“完美”🧕🏿、激動人心的奇特以及紀念性🤷🏼♀️🤦🏿♂️、宏大等特質。
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說過🤦🏽♀️:“就全球環境觀而言,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就是真正的創造性。建築師必須懂得,如果我們不提高自覺性,人類就會處於滅絕的邊緣。”在建築設計方面應當註重環境影響小的設計,經久耐用的設計🧑🏿💼,可以重復使用的設計;要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自我遮蔽的布局以及在用戶控製下的能源管理;要推崇與氣候協調的設計🧑🏿⚕️,有利於健康的設計🙋🏼♀️,並向當地和自然學習㊗️。
優秀的作品需要培植🤵🏿♂️,需要有讓建築師脫穎而出的環境。而目前中國依然視建築師為純粹的從事服務性行業的“工匠”———業主可以對建築師頤指氣使🥵。在這樣的條件下,社會的分工被資本的權勢所取代,建築話語被業主或代表資本或權力的威勢性話語所取代。建築師被從建築的中心地位排斥到邊緣的地位,其後果當然是大量水平不高的建築充斥城市的空間🧑🏽。鑒於此👩👩👧👦🎡,中國自己的建築師應該得到善待並扶植。
請合適的建築師做適合的項目,做適合城市環境和建築師特長的建築,這是保證建築成功的關鍵。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境外建築師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設計了一系列優秀的作品。國際建築師的參與也由早期的建築單體設計,擴大到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甚至產品設計🫸🏽;範圍也由早期的酒店設計,延伸到大型公共建築和住宅設計、歷史建築和歷史街區保護🫕,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但是有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首先🚊,即使是優秀的外國建築師,每個人也都有其擅長的專業領域☄️。有一些建築師,他們只有過較小規模設計的經驗,習慣按平方米考慮問題🧑🦳,我們卻要求他們按平方公裏考慮問題;還有一些建築師👍🏽,他們只有過建築設計的經驗🙌🏿,擅長考慮建築單體♙,我們卻聘請他們做大範圍的城市規劃,甚至有的城市請外國建築師做他們從來沒有做過的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鑒於此🚵🏿♀️,就大多數外國建築師而言🧎🏻,他們在中國所做的設計已經成為一種試驗🥷。
2004年11月30日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