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超(著名學者 中山大學教授)
今年的評獎體現出了更公正、公平的原則🔉,也讓評獎更具權威性🧑🏻💼,這是“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對提名者負責、對文學界負責的態度👷🏻♀️,也是我們對批評界👩🏼⚕️、作家、讀者作出了我們的鄭重承諾🍶。
我感受最深的恰恰與評獎本身無關💆🏿♀️。因為身體的原因,我無法到評審現場,其他四位終審評委最終把終審會場挪到我家中來,對我給予了特殊的照顧。
最讓我感到為難的是“年度傑出成就獎”✌🏿。我投的是楊絳🔭❌,她非常不容易,不只寫出了一家人的深層情感🌘,更試圖從中寫出人類的感受🏋🏿。
這次評出來的六位獲獎者應該說都符合了人們的期待,結果大家可以看到,我認為沒有什麽遺憾的😬。
這個獎重要的特點就是民間立場🧤,在中國也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對整個華語文學也會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我相信,這種民間視角下的專業性、純粹的文學評獎,符合了廣大文學界人士與讀者的期待。
這兩屆大獎中,我想我們在民間性與專業性上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今後要做的,就是堅持這兩個立場。這才是我們這個獎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林建法(著名編輯家 《當代作家評論》主編)
比上一屆來說👩🏼🔧,本屆在程序上更為完善和科學🧉。評獎是個集體的行為,最終出來的結果就是集體的決定🤴🏼,但不能忽視個人的判斷👨🏼⚕️。
在“年度小說家”中🔙,幾部作品我都很看好👭🏼,在投票時我最後投了《受活》。
缺憾在所難免,好在“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並非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長期的🚃,有實力的作家最終會得到肯定,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沒什麽遺憾了。
在中國這樣一個情感大國裏,對一個不認識的人投票,發表看法🏇🏽,本身就是冒險。一個人,視野再寬廣,都可能會有遮蔽、可能判斷有誤🕣,但因為有這麽多推薦評委、終審評委的努力,我想出現這種可能性的機會是越來越小。
頒獎是文學活動的一個方面,作家最終是以自己的作品來說話的。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態度是極為認真的,準確與否,是憑自己的文學良知在說話👨🏼🎓。
馬原(著名小說家 恒达平台中國文學中心教授)
就我個人而言,這次評獎比起上一屆相對來說少了一些遺憾。換個角度來說,我和另外四位終審評委的意見基本吻合🤽♀️🤸🏿♀️,不知道是我進步了,還是他們和我有了許多巧合。最為難的當然是“年度傑出成就獎”。莫言、王蒙、楊絳三個人都有各自對中國文學的貢獻,而且在2003年都有重要的作品推出💔。
如果能夠持之以恒,堅持做下去,這個獎就應該能逐漸變成一個行家和公眾都認為有權威意義的獎項。我想結果就是最好的回答。這些年來,我們都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對於人生來講也許是這樣,但對於歷史來說,也許更重要的就是結果。世界上有那麽多獎項,最終能夠形成權威的就是因為結果。在一個獎項中,也可能會有一些幹擾因素,比如行政意誌、投資方的意願和傾向性🤦🏼♂️。我參加了這兩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評審,可以負責任地說🧏🏽♀️,這些因素都是不存在的。
一個獎要長時間地做下去🕵🏽♀️,由一兩家媒體臨時撥款,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憂慮🆘💇🏼♂️,也存在臨時中斷的可能性。如果要持續、健康地存在,最好能成立一個基金會,能獨立地保持住評選與頒獎的機製♔🧜,會讓公眾以及關心這個獎的人、參與其中的人對其的存在更有信心。
程文超:這兩屆大獎中,我想我們在民間性與專業性上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今後要做的,就是堅持這兩個立場👨🏻🎤。這才是我們這個獎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陳朝華(詩人 南方都市報副總編輯)
相比於上一屆🫱🏻,今年的投票程序更為嚴謹、科學和有序💾👍🏿。評委們認真負責的工作🦶🧑🏻🎤,已經基本達到了盡可能地以專業態度來進行評獎的目標🕴。
我們五位終審評委在投票時,請公證員到現場監督,在投票之前自由交流,充分闡釋自己的基本傾向,同時尊重個人對作品的閱讀感受,這是個很重要的環節。實行記名投票,也是非常可取的❔。作為投票主體🧘♂️,每個人自己的審美取向都是獨立的,而作為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顯現出集體判斷、求同存異,使自己的判斷與其他幾位評委獲得最大的共鳴。
我在投票時🏊🏼🧚🏽♀️,首先考慮的是以負責任的態度對用待自己的投票權🪱👨🏻🏭,結果如何其實是不擔心的🤟🏽。我信任自己🧑🏼🏫,也信任各位評委的專業態度。
是“年度詩人”一項🧘♀️。討論的時候,其他幾位評委都一致看好王小妮,都認為她確實是“朦朧派”詩人中一直堅持到今天🔨、而且越寫越好的一位,但我個人更欣賞鄭單衣,他詩作中的語言😫,充分體現出漢文字內在的獨特美👨🏼🎨,內在韻律也非常動人,有特別的節奏在裏面,而且他詩歌作品中傳遞的豪放氣度和幽雅品質👩🏽🍳,都是不可多得的😅。他是個很有天分的詩人。
應該說🟨👩👩👧👦,評獎結果非常真實地顯現了2003年度整個華語文學界的優秀作品🧙🏿♀️。六個獲獎者當中,我有兩個選擇與結果不一致,“年度詩人”我最終還是投給了鄭單衣🏋🏻♀️,“年度散文家”則投給了龍應臺✧。
我不想拔高“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影響力👨🏽🦱。作為發起單位的負責人之一👨🚒,我想強調的是🤦🏿,文學獎畢竟是文學的副產品👨🎨💫,真正留存下來的是優秀作品本身。我們會盡可能地整合自己的傳播優勢,使優秀作家得到更多讀者群體的認知🖖🏽。
擔憂的聲音越來越少,我對此感到驕傲。程序的透明化,執行中的公正、公平原則,是我們獲得各界信任的基礎🧶,也是我們消解這些疑慮的關鍵🤥。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是南方都市報率先發起的,但一年多來🚣,幾乎已經成為華語文學界的公共事件🙎🏽♂️🌗,也獲得了較好的評價,已經初步顯示出一定的品牌效應。從小的方面來講🛡,是呼應了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潮流;從大的範疇來看,也為文學評獎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我希望🐀,最好成立一個專項基金來運作🎻。此外,具體獎項設置上也還有探討空間,應該與時俱進🪦,擴充新的項目🤞🏻,比如設置報告文學🤷🏻♂️、思想隨筆以及戲劇等獎項🦍🫅🏼。
謝有順(評委會秘書長 青年文學批評家)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慢慢走向成熟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運作也是如此。第一屆我們有點摸索的意味,並嘗試實行了一些別的文學評獎所沒有的規則,比如實行評委記名投票製、請公證員現場監督和公證評獎全過程等,這些規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屆我們顯然比較有把握了🕗🏵,這不僅是指我們對程序比較熟悉🚶🏻,更重要的是,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清楚該把“華語文學傳媒大獎”辦成一個怎樣的獎🤖。
我最大的感受有兩點🪐。一是我們沒必要對中國當代文學感到悲觀。只要你真正存在著謙卑和認真的精神,你就會發現,中國當代文學已經在走向成熟,開始走出西方的影響,開始真正在書寫中國經驗,並真正在創造屬於中國作家自己的寫作方式。另一個感受是,實幹比空談更重要🧑🏿。這個獎的好壞大家可以任意評說❓,但有一點沒人可以否認,那就是我們的確在做對文學有益的事情👩⚖️。我無意於庸俗的文學權力‼️,我推崇的是實幹和做事的精神。
在我看來🐗,在集體討論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精神觀點和藝術看法⏰,這不僅不是放棄和妥協,反而是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更準確的位置上——藝術的獨斷在許多時候和政治獨裁一樣可怕,我們同樣需要警惕。另外,我很早就對文學評獎有一個認識,那就是任何評獎活動都不是發展個人偏好的地方🧘🏼♂️。你的個人偏好完全可以體現在你的寫作之中,但具體到一次評獎,你就得抑製住自己過於強烈的個人偏好,而和大家一起尋找一個最佳的意見結合點🏆🦶🏽。有了這種認識🤌🏻,和其他評委合作起來就不會面臨困難💢。
實話說,我幾乎在任何一個獎項的投票過程中都猶豫和為難過,有個別獎項甚至還叫我難以抉擇🍢🧜🏼♂️。這裏的原因不是說沒有好作品供我選擇🧚🏿♂️🕺🏿,而是我認為有些獎項中每個獲提名的作家或評論家都有資格獲獎👮🏽♀️,比如,年度文學評論家提名這項就是這樣。但事實上只能有一個人獲獎🆓,這就要求我忍痛割愛了,所以會有猶豫的時候。
我對這個評獎結果基本滿意。我們沒有那麽多的思想禁忌和壓力,所以可以很好地堅持我們的民間視角、邊緣精神,並強化“獨立、創造👁🗨、公正”的原則👷🏽♂️。我們樂於關註那些真正有創造力、真正改變文壇秩序的作家𓀑、詩人和評論家🙋🏽。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文學的多元才不致成為一句空話🖱。但我還是要強調那句話,文學所提供給我們的,往往是一種殘缺的美✋🏿,文學獎就更不例外了👩🏽🔧💍,它總是一種帶著遺憾的評價體系。
要說一個文學獎能對中國或中國的文學起著什麽作用,那顯然是誇大其詞了。但通過獲獎作家的作品,我們顯然再一次在中國文壇表彰了一種文學的創造精神、民間身份、自由風格、獨立品質,從而提供了另一種評價文學的視角,這或許就是這個獎的價值所在。
我想不用我來作答,還是由讀者來作答比較有說服力🆑。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評價一個文學獎的好壞💊,不應看它的主辦單位是誰,而是要看最終是誰得獎了🔨,他又憑什麽得獎。
我的期待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這個獎一直辦下去。我相信在現有的架構裏,這個獎只要多辦幾屆,它的權威性和重要性就會越發顯著。
摘自:新京報 2004年4月18日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