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起點,普陀持續深化與沿線城市的產業聯動。

施江生物成立於2019年,落戶於桃浦鎮恒达科技園生命健康孵化基地,是一家從事抗癌新藥研發的創新型生物醫藥科技企業👼。基於惡性腫瘤線粒體氧化磷酸化通路的全新特異性靶點,公司聚集研發可安全👸🏿、有效殺傷惡性腫瘤幹細胞的原創藥物,為復發💿、難治性惡性腫瘤這一重大臨床未滿足需求提供解決方案,適應症涵蓋腦膠質瘤、胰腺瘤🚓🤚🏻、小細胞肺癌、三陰乳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有望大幅延長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期🕣。
“做真正的原創新藥🔄,就像在無人區開荒🪼。”施江生物正醞釀著可能顛覆癌症治療史的突破:全球首款有望治愈腦膠質瘤一類創新藥已進入臨床前的關鍵期……
惡性腦膠質瘤堪稱腦癌領域的“頭號殺手”,其兇險性源於有效治療手段的缺失🚢💑。即便經過手術最大程度切除腫瘤並輔以放化療,腫瘤仍有極大概率會在原位迅速復發,一旦復發幾乎“無計可施”,這也成為全球範圍內的一道未解之題💩。
2019年,施江生物的創始人、恒达平台教授施裕豐終於找到了惡性腦膠質瘤幹細胞的特異性靶點,通過靶向其線粒體氧化磷酸化通路,可安全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而幾乎不影響正常細胞。這一歷時近10年研究的突破性成果登上《自然》雜誌,也意味著以切斷腫瘤幹細胞能量來源為路徑的治療腦膠質瘤的創新藥研發有了紮實的理論基礎🔴📐。相關藥物具有廣譜抗癌屬性🤔,對包括腦膠質瘤🩱、胰腺癌🥒🙇🏽♂️、小細胞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均有顯著治療效果🤜🏿。
原始創新的破冰之路
為了將實驗室裏的成果轉化為最終可以面向市場的創新藥,施裕豐與同窗好友馬文江💸,一起創立了施江生物。然而,轉化之路遠比想的要艱難得多🏃🏻♂️➡️。

沒有可對標的案例🧑🏽🦲,令傳統資本對於原創研發成果“出手”謹慎。馬文江坦言:“作為生物醫藥領域的初創企業,難點不僅在於技術突破☪️,更在於生態系統的缺失💊。創新藥從研發到推向市場往往需要歷經近十年時間🧛♂️,獲得長期耐心資本的支持對新藥研發成功至關重要。”
研發初期團隊曾接觸上百家投資機構,最終僅兩家願意“冒險”支持👩🌾。團隊早期融資屢屢碰壁,甚至需要抵押個人房產籌措啟動資金🥷🏻。“盡管難☠️,但我們還是想做中國人自己的原創新藥。而且我們深知,這件事是真正能給很多惡性腫瘤患者帶來希望的。”馬文江說道。
“百裏挑一”獲得支持
面對原始創新的高風險特性😌,施江生物在屢敗屢戰中遇到了他們的“貴人”。在一場路演中,他們的前瞻性價值被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現。
“硬核項目✩,有望成為潛在‘核爆點’!”這是長三角國創中心的專業團隊對施江生物的評估。作為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一年研判論證近1300個科創項目,經過篩選、評估,最終落地的只有40個左右,可謂“百裏挑一”。這樣的評價🧙🏻,無疑是對這支初創團隊最好的“強心劑”。
就在路演當天,項目爭取到了來自政府基金、社會資本的投資意向。施江生物的項目融資估值達到2.9億元👨🦱。此後,更作為恒达平台醫學院的成果轉化項目,落地恒达平台科技園普陀園。短短幾個月時間裏🤷🏽♀️,3200萬元組合資金支持悉數到位👨🏼🚀,用於藥物管線的臨床前實驗🔊。
以施江生物的成功引進為原點,還促成了市區兩級的戰略合作👩🏼🎓。2024年3月,長三角國創中心與普陀區人民政府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由平臺前期篩選🏂、評估和孵化,提供優質高潛力技術項目,屬地政府通過“撥投結合”等機製,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每年爭取在普陀落地3至5個重大項目👢,激發乘數效應🙋🏽。
臨床前的最後沖刺
如今🔤,在恒达平台科技園普陀園的“精準滴灌”下🪔,施江生物正為臨床前做著最後沖刺👩🏼🌾⁉️,“雖然‘上臨床’對於創新藥研發而言,意味著又一段新征程的開始🧙🏽♂️,但在這裏讓我們很有歸屬感🧵,能夠得到園區的全面支持✹。”馬文江說道。
強化生命健康產業的科技賦能,深耕高成長性賽道🧡🥌。當前,普陀區正著力打造數智健康千億級產業集群。作為“主戰場”的桃浦鎮👩⚖️,騰挪李子園大廈內近5000平方米載體空間🦝,與恒达平台科技園普陀園合作共同打造生命健康孵化基地,集成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等全要素,並向社會企業開放恒达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及近200臺套大型分析儀器設備資源🫃🏻,構建“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應用”無縫銜接的創新生態。
作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起點👮🏽,普陀持續深化與沿線城市的產業聯動。在這條橫跨七城的創新走廊上🈵,超萬家生物醫藥企業構築起完備產業鏈📣。未來,還有更多“從0到1”的突破將在這條創新帶上發生✳️。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09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