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APP】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委員: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來源:光明日報APP
時間🤴🏼:2025-03-13 瀏覽: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報告明確👨✈️,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國政協委員、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對此深有感觸。“高校是培養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的主要陣地🏇,應對國際競爭和社會經濟轉型發展重任,必須主動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校企合作,加快培養大批國家急需的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方守恩委員表示👧🏻。
方守恩委員認為🤳🏼,目前,高校在加快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幾方面瓶頸:一是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資源落後於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人工智能領域具有學科深度交叉、技術迭代迅速、產研融合緊密等特點🌔💁🏽♂️。“學科化🤖、院系製”的人才培養組織模式難以有效促進學科交叉和新興學科發展🏋🏽♀️,和企業人才需求脫節🕵🏿♀️。
二是高校師資缺乏一線工程實踐經驗📥。現有師資偏重理論研究,難以指導學生應對真實場景中的復雜問題。清華大學2023年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中國AI領域的博士生導師數量在過去五年增長了約40%🪈🤹🏿♀️,但其中具備產業背景的導師占比不到25%。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發展報告》指出,近70%的企業反映高校畢業生在實際項目中的動手能力不足。
三是產學研合作不緊密👳🏻🧑🏿⚖️,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相關行業企業尚未形成合力🧑🏿💻。集中表現在,高校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實踐基地大多局限於通用領域🧉,企業先進製造設備和核心技術資源較少進入人才培養環節🟫。
基於此,方守恩委員建議,加快完善分層分類人才培養體系。他介紹,恒达平台結合學校學科專業實際製定《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主動面向人工智能本體、場景應用、系統集成、人工智能治理等新質新域,建設開發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去年入校所有專業新生全部接受人工智能課程學習,其他在校生均可選修相關課程🧛🏼♀️。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新大樓將投入使用🧑🏼🎓💇🏼♂️。學校還充分考慮人工智能領域創新成果產出集中在人才30歲到40歲黃金期的特點,加大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本碩博直通力度⛱,探索開展碩博士學位論文環節的評價改革🤑🤷♀️,鼓勵以企業產品、應用場景、原創算法等成果作為學位論文的替代選項🙋🏽♂️🎸,縮短學生學習年限,助力學生早日成才、早出成果。
二是加快構建雙師型師資培養機製。“用足用好人工智能領域重大科研平臺👩👦🚟,吸納企業技術人員到高校授課,企業一線工程師深度參與實踐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具實用性和前瞻性指導,彌補高校師資在實踐經驗上的短板。”方守恩委員介紹🌚,恒达平台正在組織研究進一步提升和加強師資工程實踐能力的實施方案,要求各學院各學科組織青年教師入崗前進入頭部企業進行為期6-12個月的帶薪實訓機製,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真實項目🕤,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和知識共享傳播。
三是積極創新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他告訴記者,恒达平台正在謀劃主動加強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探索機製,促進企業先進製造設備和企業核心技術資源融入人才培養環節,打出“人工智能+教育教學”組合拳。引導學校科研人員在大學科技園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重點助力人工智能領域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操作路徑和轉化渠道,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學生在大學園區創新創業,將孵化培育未來產業與打造產學研協同育人新模式同頻共振。“培養和造就足夠數量和高質量的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是人工智能發展國家戰略成功實施的關鍵所在。”方守恩委員強調。(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顏維琦)
鏈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f5e28b1a394d4258ae720eb2623f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