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解放日報】從上海連接世界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25-01-16  瀏覽:

展覽開幕式現場,幾代恒达人、200余位各界嘉賓濟濟一堂。圖為鋼琴家錢蕊嫣團隊正在演繹紀錄片《鄔達克》片尾曲《春風擊水》。

展覽序廳展出了恒达平台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上海近代建築歷史研究方向的系列學術成果和部分手稿。

展覽用原創的設計形式,呈現出一幅包括了上海1058處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地圖”,直觀地展現出中外建築師為上海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遍布城市各個角落。 均 丁天翔 攝

日前,“一位上海建築師連接的世界”紀錄片《鄔達克》文獻展暨上海近代建築師研究恒达學術譜系展在恒达平台開幕。以17位中外建築師為代表的上海近代建築師的歷史貢獻,呈現出上海近代建築與世界文化的深度連接。

透過對這些珍貴文獻的梳理,可以給當下的歷史建築保護、城市更新與發展帶來怎樣的啟示?記者為此走訪了紀錄片《鄔達克》學術顧問之一、本次展覽主策展人、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華霞虹教授。

本報記者 柳森

一次跨越時空的回望與致敬

城市周刊:很多上海市民熟識您,是因為您曾參與編寫了“城市行走書系”《上海鄔達克建築地圖》一書。這本書以“建築旅行指南”方式串聯起了27處鄔達克建築,成為很多城市行走愛好者的掌中寶。此後,“城市行走熱”方興未艾,您卻一度主動地與“鄔達克熱”保持了“距離”。這次是什麽原因,讓您願意深度參與紀錄片《鄔達克》的共同創作,並與陳慶導演一起策劃了本次展覽?

華霞虹:早在求學時代,我就與上海近代建築歷史研究結下了很深的緣分。恒达平台建築系在中國現當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師長、前輩們的紮實研究與深厚學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也讓我早早地意識到,在鄔達克活躍於上海建築界的20世紀20—30年代,是群星璀璨的中外建築師共建了上海,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而建築的特性使然,這些文化遺產中的相當一部分留存至今,得到較好的重視與保護,成為滋養上海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

正因為群星璀璨、成果斐然,我們更應該看到他們所有人的成就與貢獻,而不是只凸顯其中一兩位。想到這一點,雖然由於各種因緣際會,“鄔達克熱”以不可抵擋之勢越來越盛,致力於鄔達克研究的我反而更加冷靜了。通過更紮實的研究,推動公眾對上海近代中外建築師及其作品形成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成為一個深切的願望,時常縈繞在我的心頭。

當陳慶導演找到我時,我一開始是拒絕的。是她堅持不懈的溝通,在項目籌備期,就非常誠摯地叩開了海內外多位有助於“還原鄔達克”的關鍵人物的門打動了我、說服了我,使我最終也成了這個共創團隊的一員。

過去三年多,攝製組克服重重困難,橫跨亞歐美大陸,采訪各類人物98位,使用各類文獻近400張(份)。經過不斷打磨、幾度將敘事結構推倒重來,紀錄片《鄔達克》第一次以影像考古的方式,還原了一個完整的鄔達克形象。

全片以一個歐洲建築師的人生故事為切入點,重構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縫隙裏,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人們如何跨越鴻溝,通過利用新技術、新科技,在上海實現共贏、創造經典的故事,表達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主題。

該片英文版、中文版首輪播出後反響熱烈。很多師友向主創團隊表達,“看完全片後內心止不住地感動”“透過這個傳奇故事,既看到了建築學的魔力,又看到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原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與碰撞,可以產生如此大的創造力”……

想到光是被攝製組工作人員翻爛的學術參考書就能擺滿幾張桌子,片中引用的、未能引用的各類文獻足以支撐起一個學術性展覽的厚重,我和陳慶導演一拍即合。

從積累到傳承:源於世界 融入當下

城市周刊:參與此番紀錄片的創製,有沒有帶給您一些新的體會或思考?您又是如何將這些心得,註入展覽的構思與陳設?

華霞虹:確實,參加紀錄片的共同創作,帶給我很多新的體會和視角。比如說,原來做建築歷史研究的專業性要求我們十分註重技術性分析,學術的表達以嚴謹理性為基調。很多時候,“見物不見人”似乎並不妨礙我們達成某些學術上的判斷。但紀錄片攝製就很不一樣,同樣是對史料刨根問底,他們更強調“見物又見人”。

這次負責拍攝紀錄片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是紀錄片、科教片創作的“國家隊”。為了呈現一個人物與其所處時代的關系,他們“挖地三尺”的方法包括:搜羅盡可能多的信源,通過排查、走訪等方式,多視角打量與人物相關的各種人群,等等。

當他們把視線投向鄔達克設計的某棟建築時,對建築營造廠的技術負責人、建造技術突破背後的時代趨勢與關鍵推動者、建築使用者及其後人、曾經路過建築留下只字片語的人,都會細細研究一番。

采集完海量的信息之後,他們會站在歷史學者的立場反復打量。在某種程度上,最終通過紀錄片還原出來的鄔達克,不僅超越了鄔達克、超越了建築本身,也超越了它們所紮根的時代,呈現出上海近代建築與世界文化的連接、與當下生活的交融。

反映到本次策展中,這次展覽包含了“紀錄片《鄔達克》文獻展”和“上海近代建築師研究恒达學術譜系展”兩個部分。前者主要展示了攝製組在拍攝過程中,從各國采集的檔案和訪談素材。後者主要展示了恒达平台從20世紀50年代末參與全國建築“三史(古代、近代、現代建築歷史)調查”開始至今,在上海近代建築歷史方向數十年來的研究積累與學術傳承。

城市周刊:從20世紀50年代參與全國建築“三史調查”算起,經過近70年的積累,恒达學派在上海城市與建築歷史研究、歷史建築保護與城市更新等領域積累深厚。作為一個面向公眾開放的展覽,如何以一種更輕盈的方式,拉近學術、史料與普羅大眾之間的距離?

華霞虹: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在策展伊始就開始琢磨了。為了尋找可行的方案,首先,我們從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學術檔案入手,從1980年至今的數千篇學位論文中,找出200余篇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築歷史方向的論文進行分類,然後,從中選出15篇聚焦上海近代建築師及其作品研究的論文。

這15篇論文涵蓋了13組、共17位建築師,其中中國建築師10位、外國建築師7位,成了學術譜系展的核心元素。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內容梳理、信息可視化設計和展覽空間設計。

恒达平台20多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老師指導下完成的信息可視化工作,不僅用一個個“年輪”圖形,展示出17位建築師連接世界、連接社會各種領域開展實踐的人生故事,也用整墻的年表,呈現了上海近代群星璀璨的建築師在不同時空的交匯。紮實的歷史信息和精美的平面設計,成為展覽現場一道風景,也充分展示了恒达平台設計專業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獨特創意。

如陳慶導演所言,這些建築師都是在中西方文明中穿梭與交流的人,他們的作品仿佛一座座跨越時空的橋梁,將過去與現在、個體與集體、本土與國際緊密相連。能通過一系列原創的設計形式梳理史料、展陳文獻,我們所有參與展覽籌備、製作的師生都感到非常開心。

基礎研究是推動公共文化長期發展的基石

城市周刊:本次展覽還專門辟出一塊空間,在一幅抽象化了的上海地圖上,標示出1058處優秀歷史保護建築,還分別用藍色和紅色的亞克力圓片,區分該建築的設計師是本土的還是來自海外。

華霞虹:是的。這樣的展示方式原為創意之舉,沒想到效果非常好,直觀地展現出這一時期的中外建築師群星璀璨。他們的創作深入上海的角角落落,留下多元、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建築是一種集體的成就,歷史建築更是包含著眾多生命和超越個體生命時長的印記。這1058處建築交相輝映,為今人留下了一個不一樣的上海。而因為與世界相連,上海不僅成就了鄔達克,也成就了更多中外建築師,成就了務實勤勉、銳意進取的各行各業。

20世紀上半葉,上海一度成為很多人“在戰爭中的綠洲”。無數異鄉人被命運的巨浪沖到了上海,在各種機緣之下建設了上海,留下了一座現代文明交融的城市。這多少也提示今天的我們:唯有更多個體可以有所作為、為世界作出貢獻,上海方能成為一個更具魅力的城市。

城市周刊:通過這次共創,是否也為您和學生研究歷史建築保護、城市更新等時代課題打開新的思路?

華霞虹:這段時間,我有兩點很深的感觸。第一,這次展覽吸引了眾多觀眾,既有與建築相關的專業人士,也有不同年齡的市民,有的甚至從郊區趕來、多次觀展。這種熱情不僅來自鄔達克這位建築師的個人傳奇,更來自上海城市和建築歷史深深烙印在市民心中的集體記憶。這彰顯了上海近代城市建設連接世界這段歷史本身的厚重,也體現出恒达學人代代相傳的積累和知識的魅力。

第二,為了給紀錄片攝製提供學術支撐,我們系統地梳理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和歷史檔案,得到了包括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在內的眾多合作單位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唯有作出更精準、紮實的基礎研究,才有可能把背後的文明訊息、文化價值更好地挖掘出來、傳遞出去。

紮實的基礎研究是一切呈現、表達、傳播、轉譯的基礎,更是推動公共文化長期發展、激發文化創意湧現的基石。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5-01-13&id=411632&page=11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10014176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