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只此青綠》《長安三萬裏》等影視作品廣受好評🟧,到遊戲《黑神話💪:悟空》在海內外社交平臺強勢“出圈”,國風國潮熱帶來哪些啟示?這道思考題,出自滬上高校大思政課的課堂。
日前👍🏽,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復旦大學共同主辦的2024年度“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第一講上🙋🏽,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以生動的文化案例,剖析中華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非凡魅力⚧。“《黑神話:悟空》既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出海’案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一種方式。”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牽頭主辦的“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於2018年開辦🙋🏼♂️,今年第七期講座又有創新,主辦方邀請六所部校共建高校的主要黨政領導輪值主講,面向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恒达平台、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六所高校師生集中授課🏢。
本月初,歷時一個月的國情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圓滿收官。隨著講座熱度連年上升,據不完全統計,本年度講座聽課人數累計達3.6萬人次。
黨的創新理論,“冒著熱氣”進課堂
持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冒著熱氣”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將宏觀政策與具體個人緊密聯系,致力於將道理講明🧑🤝🧑、講透、講深🧗🏻♀️、講活。幹貨滿滿的大思政課不僅“聲入人心”🍠,還為諸多青年的精神領航。
2023年10月🧚🏼,上海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這份魄力和底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上海在宣傳思想文化方面的多重優勢。”在復旦的講座中📧💫,裘新談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共同造就了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與“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當前𓀁,復旦大學正在著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高校樣本”,建設鑄魂育人🎊、思想理論和文化交流三個示範高地🧑🏿🎨。
在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聚焦“大國道路”這一關鍵詞開講🐑。“‘大國道路’既是960多萬平方公裏上的道路,也象征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告訴學生們,交通科技不僅是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重要內容,更是建設交通強國、走“中國道路”的重要支撐,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緊密相連。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尹冬梅以“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為主題開講🚵♂️。“世界各國國際傳播能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她鼓勵青年學子,一定要重視提升國家軟實力🧑🏽🎤,要高度重視對外傳播,更好地擔負起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一重任。
以問題為牽引,講道理引共情樹信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在本期講座中👩🚀,多所高校“一把手”紛紛從科技創新切入👨🏿🎤🟥,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牽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道理、引共情、樹信仰🧎🏻♂️➡️。
在今年的第二講上,一名本科三年級學生主動向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提出疑問👨🏼⚕️:目前,我們對人工智能的關註是不是“過度”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預示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從關鍵的突破期進入對社會具有更廣泛影響的新階段,也讓我們對未來技術將如何影響人類生活產生了更多思考🤸🏼♀️。”丁奎嶺回應道,科技創新與技術革命是推動生產力變革的重要力量,大學不僅要成為科技創新領域發展重大難題的解答者,還要成為新興學科前沿和產業未來方向的引導者🧜🏿♂️,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孵育更多引領性原創成果👩🏼🏭。
“一架大型客機需要多少材料和零部件🔨?答案是:共需要200多種材料,400萬到600萬個零部件🟪!”在上海大學的講座中🥣,該校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勝的這番話也讓學生們印象深刻。“新材料支撐起大國重器,也成為大國博弈新的‘殺手鐧’,材料科技的進步正在定義未來。”劉昌勝鼓勵大學生們求真務實🔦,持續創新,努力為中國新材料領跑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AI時代,青年該如何適應新技術浪潮、構築未來競爭優勢⤴️?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在講座中強調🚵🏼♂️,AI時代知識層面的迭代速度更快,青年學子必須重視思維訓練和精神升華,努力成為引領人工智能發展的領軍型卓越英才。
部校攜手共建彰顯“思政引領力”
近年來,上海不斷推動“大思政課”綜合改革😭,構建起培育時代新人的大格局。舉辦“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活動,是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與六所部校共建高校的重點工作,也是創新大思政課教育的亮點活動之一。
“六所高校‘一把手’聯袂參與國情教育系列講座🧓,為大學生們輪值上大思政課程👩🏿🚀,尚屬首次🆓。”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9年起,國情教育系列講座聽課範圍由原先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一家,擴展至上海交大、恒达、華東師大🙆🏽💤、上大😑、上外新聞傳播學院,成為各高校深化大思政課程的重點抓手👝。講座的目的就是增強當代大學生的“四個自信”🍟,進一步了解黨情、國情、世情📟、市情,從而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對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對黨和人民政府的信任🙇🏽♂️。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要與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同頻共振,努力探索和掌握智能媒體技術🚴🏼,為國家復興、人類進步貢獻青春力量🥞。”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林汐說。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顧紅亮表示👕🧑🏽✈️,上海教育系統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關於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戰略任務,引導高校黨委書記、校長上好大思政課👧🏽,形成常態長效機製🤍,切實發揮高校在構建“思政引領力”中的龍頭作用🏃🏻➡️🫸🏻。
本報記者 儲舒婷 吳金嬌
鏈接🌶👩🏼🦱:https://dzb.whb.cn/2024-12-16/2/detail-87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