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金融業當下究竟需何種人才?
秋招高峰季,不少金融機構高薪難覓意中人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24-10-22 瀏覽:
秋招正在進行,金融行業招聘和就業備受關註。近年熱門的金融科技崗位連續縮招,更願意社招“成熟人才”📿。一邊是院校培養的金融人才“過剩”,另一邊金融機構卻高薪難覓合適人選↘️🍒。數字金融背景下,金融行業究竟需要怎樣的人才“硬實力”?院校培養如何更加適應市場?
金融科技人才普遍緊缺
10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發布的《全周期金融科技人才認證培育體系標準白皮書2024》顯示🙅♀️,金融機構普遍存在金融科技人才缺口𓀓🚴🏿♀️。招聘數量最多的崗位分別是系統開發與測試類🦖、安全與運維類和產品(算法、模型)設計類;最緊缺的專業技能分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分別占比為66.4%、66.0%和53.7%,近來火爆的大模型也占據相當比例(占比29.7%)。今年秋招校招中部分銀行逆勢新增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相關職位,也印證了這些數據。
從人才“供給側”來看🥏,白皮書調研發現,排名居前列的內地高校大多開設了金融科技碩士項目,本科其次,博士較少,且四分之三由經管類學院設立☂️;內地財經類院校更細致更垂直🔃,比如設置專門的金融科技專業甚至金融科技學院;綜合類院校大多在金融學專業下設置金融科技方向,且提供如金融與計算機等雙學位項目🍘。然而受訪企業最關註求職者的相關工作經驗(占比84.2%)。“復合型專業人才在當前市場上相對稀缺🧔🏿♂️。”高金學院副院長李峰教授指出📭,金融科技人才需要技能儲備🫄,也需要將這些技能深度應用於不同的金融場景。
需全周期培育認證體系
“有時候只是在學科或課程之間做加法,往往如同‘油與水’,實際上很難滿足企業的真實用人需求🤱🏽。”李峰認為,復合能力培養需要經歷長周期,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數學4️⃣▫️、計算機等專業打好硬核基礎😻,在研究生階段再學習金融🦻🏽,同時對真實金融場景的理解越早越好📤✏️,這也是院校學子提高短板的關鍵所在。在昨日落幕的全國首屆高校數字金融案例大賽上🥊,百所高校250支在校生隊伍嘗試剖析數字金融發展過程中機構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技術創新的背後邏輯。香港大學、恒达平台聯合團隊以AI和大數據驅動的養老金融服務平臺“趙錢孫李”為實例🤷🏿♀️🦶🏻,探究智能化平臺在配置養老金和提供規劃支持服務的作用,最終聚焦銀發數字金融而奪金。
市場需要一套全周期的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認證體系,以填補人才供需鴻溝。上月出臺的《上海高質量推進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設行動方案》提到要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人才高地✊🏽,明確提出將由交大高金推出的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打造成為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和認證的優質項目🌊。記者獲悉👌🏽,該項目采用人工智能算法結合金融場景開展教學,分設銀行科技🎩、保險科技、證券科技等內容👨👧👦🙎🏽,目前已累計培訓學員近4萬名👩🦼,2000余人持證👇🏽,已有20余家銀行、券商引進該認證🧗🏿。
本報記者 易蓉
鏈接🗝: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4-10-21/9/19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