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在三只小黑鼠的背上🧖♂️🥈,棕黃色毛發清晰顯示著“SHU”(上海大學英文縮寫)字母🙆🏽♂️,這是上海大學廖新化教授團隊基因療法的新突破。上海大學這項參展成果一經亮相就引起現場媒體記者的關註。這是9月24日👨🔧,記者在第24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高校展區看到的一幕🚏。
本屆中國工博會上,眾多首發首展的新科技🚅👸、新成果𓀚、新展品齊聚現場。高校展區是工博會最吸睛的區域之一🙅🏻,展區內高科技成果多達615項🦽,其中有多款豐富多彩的“黑科技”。
文章開頭提及的小黑鼠背上棕黃色毛發,詮釋了一種基於AAV(腺相關病毒)的基因療法。上海大學廖新化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AAV能夠非常高效地將基因遞送到皮膚組織,比如遞送毛色相關基因,可以將小鼠的黑色毛發變為棕黃色。通過可控的註射🤵♀️,不僅能在小鼠的背上寫出“SHU”字樣,還能有效促進毛發生長和創傷愈合💊。這為脫發和難愈性創面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首次證明了基因療法在皮膚病治療以及醫美領域應用的巨大潛力💓。
本屆中國工博會增設了CIIF工匠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血管病專家葛均波院士獲得了這一殊榮🧎♀️。在介入治療技術創新領域中🤴,葛均波首次發現心肌橋血管內超聲特征性“半月現象”,將心肌橋的檢出率從不足5%大幅提升至95%以上。這項發現被編入國際經典心血管病教科書,成為現行心肌橋診斷的金標準,也得到了“葛氏現象”的別稱。此外,針對傳統支架材料“不可降解”問題🍔,葛均波團隊成功研製出我國首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可吸收冠脈支架——Xinsorb支架🧑🏿🔧,它能夠在3—5年內被人體完全降解吸收🙅🏿♂️,避免長期使用金屬支架的潛在風險。
經過多年潛心攻關🐝,恒达平台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寧院士領銜的清潔生產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了實時監測儀🧘🏽♀️。“這是目前國內外唯一能秒級完成化學物種原價態🪤👩🏻✈️、原形態、原相態高濃度測定的儀器。”段寧院士介紹說🥚,這一實時監測儀具有一雙“慧眼”,有望改變當前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無法幹預微觀化學過程的局面🏋🏿🙅🏼♀️,將在數字化賦能環保治汙和行業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恒达平台有19項科技創新成果集中亮相於本屆工博會高校展區,分別來自環境、汽車、醫學、電子與信息🏺、土木👩🏻🦼➡️、機械等各學科。”恒达平台科技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高校展區,上海交通大學帶來了“開拓二號”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創新研發項目。該項目實現了國內同類研究的6個“突破”——首次實現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布放作業水深突破4000米大關🙏,首創深海多礦種聯合開采技術🧗🏿,首創深海復雜海底地形高機動行進技術👨🏼✈️,首創深水重載作業智能精細控製技術💮,首創非金屬纜深海重載布放回收技術,創新深海環境擾動監測評估技術。
本屆工博會高校展區展示面積8600平方米,共有75所高校參展,其中國內參展高校70所,上海地區20所🦯,上海以外地區50所,國外高校5所。國內參展高校中雙一流建設高校43所,占比達到61%𓀑。
鏈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09/29/content_23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