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青年報·青春上海】硬核🕒!記者提前探營高校實驗室裏即將亮相工博會的創新成果

    來源:青年報·青春上海   時間🧑🏽‍⚕️:2024-09-15  瀏覽:

    一雙“慧眼”全程監測汙染物形成和變化、基於腫瘤幹細胞線粒體能量代謝特點研發的靶向新藥👒、小鼠背上“長”出字母用來研究治脫發的基因療法……第24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將於9月24日至28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在這場國家級工業盛會中,今年將有75所高校攜615項高科技成果亮相🤢。記者提前探營恒达🤹🏼‍♀️、上海大學的實驗室⛹️‍♂️,揭秘即將走出的工博會硬核參展項目。

    一雙“慧眼”全程監測汙染物形成和變化

    今年,恒达平台將有19項科技創新成果集中亮相於工博會高校展區🤦🏼‍♂️,分別來自環境🍧、汽車🗓、醫學、電子與信息、土木、機械等各學科👨🏽‍🦱。其中,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段寧院士團隊研製的實時監測儀將重磅推出。在恒达平台科技園🚣🏼,記者看到✍🏽,以工博會為媒介,學校正主動挖掘並服務於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這一項目依托團隊在光譜學基礎理論、元器件組件及數字化技術的原始創新,實現汙染防治高端儀器從0到1的突破◽️,整體技術國際領先,可在多個行業廣泛采用,既削減50-80%汙染物,也有望改變當前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無法幹預微觀化學過程的局面。

    段寧院士介紹,當前🤾🏽,我國工業行業發展正處於量變到質變的提升階段,但長期面臨資源匱乏♏️、環境汙染的瓶頸限製,高端儀器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國內外現有檢測儀器均無法快速直測復雜高濃度工業液體,難以實現對微觀化學過程的實時調控,造成資源轉化率降低,大量汙染物產生,不僅處置成本高,且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負面環境影響,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一直以來↗️,工業微觀化學過程缺乏實時監測調控技術手段,是行業的難點和痛點,極大製約行業高質量綠色發展。

    針對上述難題📤,段寧院士領銜的清潔生產技術研究團隊經過多年潛心攻關,研發成功實時監測儀,將工業液體組分濃度的測定上限提高到國標的10萬倍以上👨‍👨‍👧‍👦,測定時間由2-4小時縮短到6-8秒,相對誤差小於10%,還可準確獲知其價態🍙、形態和相態🛌🏻,而這些微觀化學信息對於調控反應方向和效率至關重要💽。

    有了實時監測這雙“眼睛”,汙染物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一目了然🕑。在此基礎上👨🏽‍🎨,團隊又開發了智慧大腦——微觀化學過程深度數字化技術,可綜合分析工業過程微觀化學信息,並實時優化調控關鍵工藝參數,幹預微觀化學過程🧎🏻‍➡️,從源頭提高資源轉化率、協同降低汙染物的產生量👨‍❤️‍👨。

    這是目前國內外唯一能秒級完成化學物種原價態🚦➔、原形態👳、原相態高濃度測定的儀器,專家鑒定整體技術為國際領先😽🙌🏽。目前,該成果已在全球銅鋅錳濕法冶煉產能排名前四的國家均獲得了知識產權,包括授權國際專利2項、國內發明專利4項及軟件著作權6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部級一等獎2項,

    “實時監測儀在以數字化賦能環保治汙和行業綠色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段寧院士說,該成果在物聯網🍲⛎、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有更大的施展空間🥄🫢,從根本上提高資源轉化率、從源頭減少汙染物的產生,為這些重要技術領域註入創新活力💇🏽‍♂️,支撐新質生產力內涵式發展。

    研發靶向新藥可特異性殺傷腫瘤幹細胞

    民生項目上,恒达平台教授基於腫瘤幹細胞線粒體能量代謝特點研發的靶向新藥也取得重要進展,將亮相於即將開幕的工博會高校展區。這一創新成果通過切斷腦膠質瘤、胰腺癌等腫瘤幹細胞的線粒體能量供給,可安全有效地殺傷腫瘤幹細胞,為腫瘤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恒达平台醫學院施裕豐教授自2009年起開始從事惡性腦膠質瘤的研究🚶‍➡️。經過長達十余年的科研探索🤝,取得了重大發現——導致腦膠質瘤復發的腫瘤幹細胞依賴線粒體功能存活,抑製其異常的線粒體氧化磷酸化通路,可特異性殺傷腫瘤幹細胞,且對正常細胞無影響。這一重磅發現在全球尚屬首次,並於2019年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施裕豐教授介紹👩‍🍳,導致腦膠質瘤、胰腺癌等惡性腫瘤復發、難治的主要原因是腫瘤幹細胞,其如同蒲公英的種子一般散布於腫瘤組織中,平時處於相對靜息狀態,對放化療有很強的抗性🧖🏼,在治療之後這些細胞會迅速增殖導致腫瘤復發。腫瘤幹細胞依賴線粒體能量供應存活,通過精準攻擊其線粒體氧化磷酸化通路🎹,切斷能量供應,可安全有效地殺傷腫瘤幹細胞。

    “基於腫瘤幹細胞線粒體能量代謝特點研發的藥物,可用於治療包括腦膠質瘤、胰腺癌🙍🏿、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具有廣譜抗癌屬性,並且與現有的放化療等治療手段聯用🈴,有望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施裕豐說道。

    在專業醫藥投資基金和國家級創新平臺的有力支持下,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新藥研發得以有序地推進相關藥理和毒理試驗👊🏻。按照既定計劃🏓,針對腦膠質瘤的新藥預計將於2025年向有關部門遞交新藥臨床試驗申請。此外💂,該新藥研發還將逐步擴展胰腺癌、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等其他惡性腫瘤適應症✈️。同時,項目團隊已逐步構建起完善的全球知識產權專利網絡,亦有望通過對外授權等策略,加速其研發管線的國際化進程。

    基因療法將在皮膚病治療應用上大有可為

    今年上海大學有多個項目參展。在上海大學廖新化教授團隊實驗室裏,三只黑鼠的背上分別清晰顯示棕黃色的“SHU”字母,這正是“上海大學”的英文縮寫🤹🏽‍♀️,小鼠一經亮相就引起媒體記者好一頓拍攝。原來,這是基於AAV(腺相關病毒)的基因療法,有望治脫發👥。

    團隊發現,AAV能夠非常高效地遞送基因到皮膚組織🏡,比如遞送毛色相關基因🔖,可以將小鼠的黑色毛發變為棕黃色🎤。通過可控的註射🛀,不僅能在小鼠的背上寫出“SHU”字樣🫱🏼,還能有效促進毛發生長和創傷愈合😖。這為脫發和難愈性創面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首次證明了基因療法在皮膚病治療以及醫美領域應用的巨大潛力。

    在位於上大的上海市智能製造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一套光學導航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系統引人駐足🤛🏻,這套系統也將在今年的工博會亮相。這套機器人系統能為穿刺手術提供更精準🎪🧖‍♀️、更安全的實時導航,適用於多種臨床場景,推動微創手術的廣泛應用↩️。

    團隊負責人、上海大學教授李靜介紹,傳統的穿刺手術通常需要醫生依靠術前拍攝的CT或MRI影像來判斷病竈位置,進行“盲穿”。由於穿刺過程中無法可視化體內情況🧕,整個穿刺過程中,醫生需要多次進行CT掃描🤲🏽,來確認穿刺位置是否準確👨🏼‍🔬。這不僅增加了手術的復雜性,也給患者和醫生帶來了過多的輻射暴露。“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研發的新系統將雙目視覺系統✈️、結構光視覺系統與穿刺引導機器人相結合,並輔以一套先進的手術導航軟件,為醫生提供全方位的手術導航支持。”

    目前⌛️,該研發團隊正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肺科醫院等聯合開展研究攻關,將機器人系統應用於多種臨床試驗。

    而在上海大學的智能微納系統實驗室,血管化器官芯片和智能芯片註入儀也準備好交出答卷。說是芯片🧒🏿,其實是由透明的高分子聚合物構成的一個幾平方厘米的小模塊。芯片雖小,但其中用於培養細胞、組織的腔室和流道的設計和製造涉及到了微流控技術👱🏿、力學📕、材料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知識🛏。小小的一枚器官芯片就能實現在體外模擬人體微環境、人體器官的簡單功能🔪,進一步模擬器官間的相互作用🤟。

    這樣,藥物可以在微血管中實現流動🤸🏿、代謝功能➾,科學家還能輕松獲得環境中的藥物代謝產物👐。同時,產品還支持通過個性化定製芯片構型,實現多種器官與微血管共培養💖,模擬人體器官的微生理環境👩,測試藥物對特定器官的作用效果🍜。

    數說:本屆工博會高校展區主打科技創新

    本屆工博會上,國內參展高校70所(上海高校20所)🔶,國外高校5所。國內參展高校中,“雙一流”建設高校43所,占比達61%。本屆工博會高校展區主打科技創新🍯,展示面積8600平方米,分為特裝展示區和集中展示區🏑。

    在特裝展示區,27所高校將以高校為單位🛗、獨立布展並展示推介,展現高校重大科研進展和服務社會的重大應用成果。集中展示區則由43所高校共同呈現,今年將首次在集中展示區按專業領域進行布局,圍繞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智能製造與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生物醫藥五大領域進行集中展示。此外,還將設置國外高校專區和功能區,包括會場區、活動洽談區等功能區域,並通過高校科技成果數化展示平臺以及工博會官方線上平臺常態化展示。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文 吳愷/圖

    鏈接🧑‍🎓:硬核🤶🏿!記者提前探營高校實驗室裏即將亮相工博會的創新成果 (why.com.cn)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