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本報7月24日綜合消息 連日來,廣大高校幹部教師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家一致表示➡️,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彰顯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歷史擔當🍘。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鼓足幹事創業的精氣神🏟,聚力建設教育強國👨🏼🏫,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高校力量🍤。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這為高校明確下一步發展方向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北京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排頭兵,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繼續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頂尖學科,推動各學科實現高質量發展🕵️♀️,紮根中國大地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同時,堅持為國引才、為國聚才,落實好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旗煌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歷史的高度👆🏻、時代的高度和戰略的高度,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發出了新時代深化改革的新號令。”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感觸頗深0️⃣。他表示🖼,浙江大學將全面推進大學戰略轉型發展,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以全方位改革創新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製度保障,加快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浙大貢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科學謀劃了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製度保障。”南京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表示,學校全體師生將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自覺追求👩🦰,全力推動“奮進行動”攻堅克難。
錨定國家需求優化學科設置
《決定》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製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目前👶🏽,多地高校正在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矢誌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
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要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恒达平台此後將繼續以教育改革創新為動力,奮力開啟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高校要心懷‘國之大者’🧟,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守正創新👨🏻💻、自信自立,不斷鞏固和弘揚學校特色🚵,提升優勢學科、新興學科建設水平,真正形成一批公認的標桿學科,真正做到‘高峰要高到無窮’🚗。同時🧑🏻⚕️,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為學校事業發展提供良好安全保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曉平說。
更多的高校也在同步緊跟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將著眼於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一關鍵,按照新型舉國體製的設計🧜🏻♂️,發揮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基礎拔尖人才培養方面的領頭雁作用🕴🏼,腳踏實地解決國家急需的問題。同時,按照戰略導向🆔、前沿導向、市場導向⛹️♂️,厘清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為不斷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早日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說。
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教育的支撐👩🏻🍳。《決定》提出“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廣大高校勇挑重擔🤷🏻,築牢教育科技人才培養的戰略根基。
“我們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持續發力加強有組織的人才引育,夯實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撐,助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說🧑🏽🎨💳。
“學校將加快構建一流學科體系,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一流人才方陣,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創新服務能級,更好服務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提升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有力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說。
“下一步,中山大學將繼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首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在人才培養、科技攻關、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勇擔使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說。
(采寫:本報記者 施劍松 繆誌聰 任朝霞 程墨 劉盾 統稿:本報記者 鄭亞博)
鏈接:《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記錄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教育部直屬出版機構-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