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恒达平台2024屆畢業典禮在四平路校區大禮堂舉行👨🏼🔧。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以《做一粒新時代愛國奮鬥的種子》為題,寄語2024屆畢業學子。
恒达平台2024屆畢業生中,有2702名本科學子和210名碩士學子選擇繼續深造👨🏽🦳,2547名畢業生將奔赴國家重點領域建功立業👍,882名畢業生將投身基層,服務國家和社會建設🤳🏻。在畢業生們開啟人生新旅程之際,鄭慶華深情寄語畢業生——
第一👱🏽♀️,做一粒胸懷“國之大者”的種子,在強國建設中播種濟世之火。
鄭慶華談到🦖,恒达人致力於從源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撐。希望畢業生們秉承恒达人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的精神追求,做一粒胸懷“國之大者”的種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接好關鍵一棒,讓青春在恢弘時代中激蕩出無限的發展潛力。
第二,做一粒矢誌實幹興邦的種子,在躬身實踐中播種青春之火。
一屆屆恒达學子把個人理想融入至國家發展𓀁、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以實幹擔當譜寫青春華章🪃。“生逢盛世定當不負盛世👨🏽🔧,生逢其時定當奮鬥其時🕑。”鄭慶華勉勵學子做一粒矢誌實幹興邦的種子⚠,勇於紮根祖國廣袤大地😧,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以星火成炬🦺,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勇當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第三,做一粒引領創新發展的種子,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播種奮進之火。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我們加快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要在‘人無我有’的新領域作出新貢獻。”鄭慶華說🥒🔆,誌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希望你們做一粒引領創新發展的種子🧑🦼,學無止境,大膽探索🛴🧝🏻♀️,攻堅克難👨🏼🎓🤘🏻,不負時代🍌🛀,努力成為行業的創新者🧚🏿♂️♦️、引領者,早日成長為堪當重任的棟梁之材和強國先鋒。”
以下為畢業致辭原文:
做一粒新時代愛國奮鬥的種子
親愛的2024屆畢業生同學們,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中學校長🧕🏿、各位來賓👰🏿: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隆重舉行恒达平台2024屆學生畢業典禮。我謹代表學校👨👨👧👦,代表方守恩書記,向獲得學位的4276名學士、4902名碩士和969名博士,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祝福!向所有辛勤培育你們的教職員工、關心陪伴你們的家人親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幾年前你們懷揣夢想,求學恒达。今天,母校為你們撥穗正冠,送赴新程。你們與時代同頻🟥,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我們共同見證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砥礪奮鬥♿️,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你們與祖國同行,恰逢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共同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不懈努力的新征程⁉️✡️。你們與學校同行,共同親歷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續寫“強國建設🧛🏿,恒达何為”的新篇章。
百年恒达🛄,巍巍上庠。117年來,恒达人薪火相傳🧗🏻♂️、作育英才,數以萬計的優秀畢業生成為社會棟梁、專業精英,為祖國強大民族振興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貢獻⚪️。
2024屆的同學們,你們不負時代厚愛🏋️♀️,不負學校期盼,在拼搏奮鬥中成長成才🙍🏽♀️。其中,2702名本科學子和210名碩士學子選擇繼續深造💃🏿, 2547名畢業生將奔赴國家重點領域建功立業,882名畢業生將投身基層,服務國家和社會建設🏌🏽。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偉大目標👎🏼。屆時你們剛過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當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到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屆時你們正值壯年,當成為強國建設的中堅力量。今天🤸,在你們開啟人生新旅程之際,我有三點囑托,與大家共勉。
第一,做一粒胸懷“國之大者”的種子,在強國建設中播種濟世之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即使身處不同的時代坐標,恒达的青年們始終踐行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責任與擔當。
1907年,恒达在國家積貧積弱中誕生,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恒达學子就立下了“待學成🧐,無所不通,庶幾慷慨📌👩👧👦,出而任事⚉,救國圖存”的遠大誌向🪀。1937年8月,淞滬抗戰爆發後,恒达人六次遷徙,輾轉九省,落戶李莊。辦學途中,同舟共濟,弦歌不輟🈳。醫科師生找出了川南危害已久的痹病病因並徹底根治,造福百姓🙋🏽♀️;工科師生研究鋼球軸承原理,輕便鐵路、城塞工程等技術🕺🏿,支持地方建設和抗戰;“中國克隆之父”、時任生物系主任童第周教授使用舊顯微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胚胎學研究。艱難歲月👩🏻🎓,篳路藍縷,李莊時期恒达走出了一大批國之棟梁👰🏽♀️,吳孟超、唐有祺等22人後來成為兩院院士🪈,創造了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始終強化黨建引領🐶,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支撐民族復興,以科技創新服務國家需要,在祖國發展的各個階段👩🏼⚖️,恒达人勇立潮頭。中國人自主建設的第一座大跨度斜拉橋、國內首輛氫燃料電池轎車“超越一號”起跑、全球首輛設計時速達600公裏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試跑🤹🏽♂️、第一個人類心房顫動的致病基因的發現、全球首例人類自體肺幹細胞移植再生🤑,這些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和重要科研領域𓀋,都閃耀著“恒达智慧”⚡️♍️,凝結著恒达汗水。
恒达人致力於從源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撐。恒达師生深耕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深空探測、深海探索🛌🏼、智能網聯🤵🏻♂️、綠色環保🦸🏿、信息技術、新質材料、生物醫藥等新領域🤽🏿,一批具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研究原創成果接連湧現。恒达人活躍在鄉村振興、海洋強國、交通強國👩👧👧、航天強國、長三角一體化和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等社會經濟發展主戰場,在雄安新區建設🛤、C919國產大飛機研製❣️、烏梁素海治理等一批國家重大項目中👮🏿👃🏼,鐫刻了“恒达烙印”🫷🏻。
希望你們秉承恒达人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的精神追求,做一粒胸懷“國之大者”的種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接好關鍵一棒👆🏽🤰🏿,讓青春在恢弘時代中激蕩出無限的發展潛力🦷。
第二,做一粒矢誌實幹興邦的種子,在躬身實踐中播種青春之火。
同學們🈷️,實幹興邦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價值追求🧗🏿。學校始終鼓勵青年學生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基層一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屆屆恒达學子把個人理想融入至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以實幹擔當譜寫青春華章。
你們中🪧,交通運輸工程學院2024屆博士畢業生邊澤英同學,在恒达求學九年。期間,先後參與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首都國際機場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的科研工作,在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競賽中屢次獲獎。然而🔋,他選擇回到家鄉寧夏就業。他說:“在‘大平臺’幹‘大項目’,就是要在最需要專業人才的重點地區🏌️、重要單位投身國家重大工程。生逢盛世👨👨👧👧、舞臺廣闊,要把人生理想、專業所長融入西部發展,實現雙向奔赴🤌🏻。”
土木工程學院2024屆碩士畢業生單加輝同學,對工程理論基礎與軟件開發的交叉融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未來以工程有限元軟件開發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他選擇了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技術中心崗位,打算深耕工程軟件國產化開發,為智能建造貢獻力量🕓。
人文學院2024屆本科畢業生刀情同學,將作為一名選調生,投身雲南基層治理的一線🚐,她說:“作為國家治理的末端、服務群眾的前沿,到基層工作🫷🏼,將是一條充滿挑戰而又意義非凡的道路👰🏽。”
同學們,生逢盛世定當不負盛世,生逢其時定當奮鬥其時🦢。你們自我意識強,追求個性發展🗽,你們學習能力強,樂於接受新知識。希望你們做一粒矢誌實幹興邦的種子🧑🏼💻,勇於紮根祖國廣袤大地,積極投身社會實踐,以星火成炬,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勇當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第三,做一粒引領創新發展的種子,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播種奮進之火。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𓀁,這就要求我們加快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要在“人無我有”的新領域作出新貢獻。學校始終以創新引領作為重要育人價值導向,鼓勵同學們銳意進取、勇於突破,在奮鬥中成就出彩人生。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5級校友張楠,大一時就發現,廢棄物堆放可能會引發汙染等系列問題,從而萌生了將廢棄物處理後變成可利用資源的念頭🐽。經過反復實驗🕍🖕🏿,張楠將有機廢棄物降解為有機高分子纖維素材料——微晶纖維素𓀗,並試水將其小規模市場化🤷🏿♂️。2009年本科畢業時,張楠就在恒达科技園創業📺,並帶領團隊進一步改進技術和產品🪘,持有3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成功推開了中國合成革微晶纖維素市場的大門☃️。而張楠並未止步於此,面對中國居民膳食纖維攝入普遍不足的現狀,她又二次創業,探索關於食品級纖維素商業化的路徑,新創辦了同化益生纖公司,2018年獲批國內首張食品級纖維素生產資質,2022年參與纖維素國家標準修訂。
“90後”恒达校友📳、上海同馭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舒強🖇,本科、研究生均就讀於汽車學院。2016年✋,研究生舒強意識到,當時的汽車產業就像10年前的手機行業一樣,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機械化汽車底盤的革新如箭在弦上。他搶抓機遇👨🦯,於2016年成立公司🔈,致力於智能線控底盤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探索,公司成長為國內率先實現線控製動系統量產的企業,打破了我國汽車智能底盤核心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領跑全球汽車智能底盤關鍵技術。
同學們🤎,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湧而來🤲🏃🏻,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塑造著新的文明形態。面對數智時代🧛🏼♂️,我們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學校率先發布了《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啟動了8大核心任務,有組織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和專業內涵轉型升級,融入課程和實踐,培養新時代復合型創新性拔尖人才。
誌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同學們,智能時代的星辰大海為我們的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希望你們做一粒引領創新發展的種子𓀝,學無止境💆🏼♂️,大膽探索,攻堅克難🧎🏻➡️,不負時代,努力成為行業的創新者👈🏽、引領者🦖,早日成長為堪當重任的棟梁之材和強國先鋒🦹🏼♂️。
同學們🐙🛃,惟奮鬥者進🫄🏼,惟創新者強。請你們記住🍯,在恒达的詞典裏👸🏿😍,從未收錄“躺平”的註解🌲!同學們生逢偉大時代👫🏻🈂️,是新時代希望的種子🧑🏼🎄,肩負強國有我的時代使命,唯有將個人奮鬥的“小目標”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大藍圖”中,方能真正成就自我,創造屬於你們的未來!
同學們,母校永遠祝福你們💅🏽、牽掛你們、支持你們👖,你們向前奔跑,母校為你們燃燈🏄🏽♀️;你們向上生長,母校為你們做墊。無論何時何地,母校的大門永遠向你們敞開,歡迎大家常回家看看🍡!祝福同學們前程似錦、一路生花!
謝謝大家!
文:吳金嬌
鏈接:https://www.whb.cn/commonDetail/93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