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AI4S:科學研究新範式”—— 第十四屆”中華學人與21世紀上海發展“研討會在滬舉行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24-06-28 瀏覽𓀙:
6月22日,由上海海外聯誼會💇🏼、上海市歐美同學會(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共同主辦,復旦大學協辦的第十四屆“中華學人與21世紀上海發展”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以“AI4S(即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新範式”為主題,緊貼國家和上海發展戰略需求🍯,為科研範式變革和科技創新發展凝聚更大共識,匯集更多智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會長李林主持開幕式👩💼。他強調,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處於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發展集中爆發,並最終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關鍵階段。未來5—10年需要在模型可解釋性、泛化性能、推斷效率、知識融合、具身智能、自主學習和規劃決策等方面提升能力🧎♂️➡️,加快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工程應用🧑🏿。
關註AI4S的八大關鍵方向
吳誌強👩🏼🏫,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
吳誌強總結出AI4S的八大關鍵方向:一是數據管理🥢,人工智能幫助有效管理、分析和共享大量的科學數據👨✈️。二是研究加速,人工智能可以通過自動化常規任務來加速研究進程,從而讓科學家們能夠專註於更復雜的問題🚴♂️。三是建模和模擬,人工智能可以用於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各個領域創建更準確的模型和模擬。四是倫理和偏見👬🏻,人工智能整合科學中會引發關於AI算法偏見的倫理問題,尤其是在如醫學研究等敏感領域🧏🏽♀️。五是AI的可解釋性🤹🏽♂️🔍,確保科學家能理解信任AI決策至關重要,特別是當這些決策可能影響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六是資金和資源,AI驅動的研究計劃分配資源問題👨🏻🦯,包括所需的基礎設施和培訓。七是增強合作,人工智能可以增強跨學科的合作🤦🏼♂️,促進新型科學創新🪴。八是發表傳播和同行評審🔠,人工智能可以改變出版過程和同行評審,可能提高效率和客觀性⚄。
上海部分大學“AI4S:科學研究新範式”——恒达平台
近年來,恒达平台以人工智能全面賦能傳統學科轉型升級。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表示,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恒达平台師生正持續創新探索👨🏽🦱🧑🏻🍼,為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融合👰🏻、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系列“人工智能+”創新成果在各個領域接連誕生。吳誌強院士團隊打造的“福元宇宙”數字交互之夜,點亮了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形成了“現場實景+虛擬影像”的創新演繹模式;朱合華院士團隊自主研發的國際上第一個開源的基礎設施智慧服務系統iS3,實現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數據的采集⏱、處理𓀏、表達、分析和服務一體化集成管理#️⃣,成果成功應用於世界第一埋深公路隧道——四川峨漢高速大峽谷隧道🦧。
此外🧑🔬,恒达平台打造高校內容生態人工智能全系產品及服務:ChatTJ🤽🏿,中文名為“恒达小優”,標誌著對話式語言模型技術在高校招生領域內容生態場景的獨家著陸。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06-27&id=374484&page=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