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部分高校試行5%本科自主招生新政策🍻,使本市80多名優秀學生、文藝特長生雖未達到所報學校投檔分數線但依然被錄取👱🏿♀️;本市考入華東師範大學的考生,有3%可在正式報到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重新選擇專業;而上海交通大學則迎來了首屆按學院招收的新生,他們進校兩年後再進行專業分流……為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近來上海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新招迭出,著力打造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為學生打造教育大平臺
近年來👭,上海高校逐步打破了過細的專業區分,構築本科教育人才培養大平臺🥍🤸🏽♂️。復旦大學從去年開始,將本科教學培養劃分為綜合教育、文理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個部分🧝🏽♀️。去年還向完成第一學年學業的學生開放專業選擇,數百名學生實現了轉專業的願望。上海交大在人才培養上追求由專才向通才、傳授向學習🪑、教學向教育的“三大轉變”🙎🏼♀️。該校學分製改革實施以來👨🌾🐏,已有近400位學生實現了轉專業的願望。今年該校19個學院中有15個學院實行按院招生✢,涉及87%的考生。
上海其他高校也紛紛開展教學改革,拆除阻礙創新人才成長的樊籬🤽♂️。如上海中醫藥大學為培養中醫藥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邁出大膽一步👁,開始從獲得哲學、文學🚶🏻♂️➡️、歷史學以及理學和工學學士學位的本科生中招收中醫學碩⛰、博連讀研究生。
讓學生擁有國際視野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創新人才必須要有國際視野。上海高校近幾年紛紛與國外教育機構合作,全新的教育理念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上海交大,每個學院都至少和一個世界知名大學的學院進行實質性合作🧑🏻🎤,共同培養國際化人才🩳🐪。上海交大與美國密歇根大學工學院的共建項目中,上海交大有217名本科生、95名研究生參加了試點,其中首批12位研究生已獲得了密歇根大學的碩士學位😀。華東師大今年3月與法國高師集團簽署了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合作協議,首屆中法聯合培養的博士生班已經開課,在學人數13人。另外,華東師大還特設博士研究生海外研修與國內訪學專項資助基金,投入100萬元用於資助在校博士生赴海外短期研修等🦼。
上海高校在與國外教育機構合作交流的同時,也逐漸加大與跨國企業集團合作的步伐。每年復旦大學與跨國企業進行國際合作的研發項目多達60項。上海交大也已先後與50多家著名的跨國企業建立戰略聯合研發中心。
給學生動手實踐的土壤
上海各高校通過各類實踐和競賽發現創新苗子🪡,培育創新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復旦學生李輝和上海交大學生高波日前雙雙獲得首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其中李輝的成果是“總結出掌紋等性狀的遺傳規律”🦻🆗,高波的獲獎項目是“A-1型短指基因克隆及其生物學功能研究”。
創新人才的成長離不開實踐的土壤。恒达平台把創新基地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先後建設了電信、汽車、土木、交通運輸等學生創新基地👨🎓。恒达汽車學院承擔了科技部863燃料電池車的設計開發工作,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能力,參與研發出的四輪電驅燃料電池車具有無汙染🖖🏽👋🏽、可靠性強、操作簡單、節約能源等特點🦸🏽♀️,在第四屆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捧得了“創新獎”。恒达電信學院的電子科技創新基地成立了電子線路設計和綜合實驗室、智能機器人控製實驗室等6個實驗室,可同時容納約200名學生開展課外實驗活動。
為努力營造創新人才輩出的局面,上海各高校還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創新大賽,在挑戰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復旦大學從1999年起在全校範圍內推行“學生學術科技創新行動支持計劃”🫥,學校撥款100萬分三年投入到學生的學術科技創新活動中,在新三年中又增加投入150萬。該計劃啟動四年以來,共有500余件作品獲得了120多萬元的資金支持,參加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超過2000人次。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復旦連續三次捧杯▶️,被團中央授予“挑戰杯”永久紀念杯。上海交大🧑🏽、恒达🤞🏻、華東師大等高校學生也在國際國內各類大賽中屢獲殊榮,不斷有新人嶄露頭角💁。
摘自:東方網-文匯報 2003年11月04日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