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上海正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走在前。
“向‘新’向‘質’而行🤲🤷♀️,人才是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校長鄭慶華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談到,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關鍵結合帶、重要交匯點。尤其是一批頭部高校,擁有科技人才資源和科研創新實力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理應立足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交出一份彰顯高校擔當🖋、體現高校價值👩🏼🔬、詮釋高校追求的精彩答卷。
訪談中,有個詞被鄭慶華高頻談及😩,那就是——伯樂。他剖析說,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就是要在“人無我有”的新領域做出成績。由於引領世界科技前沿的顛覆性技術,一般表現為高風險、非共識、交叉性等特征,在現有科研管理評價體系下🤹♀️,有可能處於“弱勢”地位😗,由此,“伯樂”的作用尤其重要。
“大學裏有很多充滿創新精神的年輕人,甚至不乏一些異想天開的‘夢想家’。關鍵在於,誰來呵護奇思妙想?誰為他們的試錯成本買單?如何創造一個寬容失敗的環境?”鄭慶華說,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如何營造更好的創新氛圍和土壤,如何匯聚強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尤其是如何當好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的“伯樂”,今天的高校必須圍繞這些“必答題”🫕,給出更優解👮🏼。
科研新範式帶來新挑戰🐼,倒逼高等教育加快改革步伐
文匯報:作為大學校長,您認為,在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高校正面臨哪些堵點、難點問題?
鄭慶華: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發展生產力的歷史。發展生產力本質上依靠創新,創新則需要人來完成🛋。高校是承擔教育🚣、科技、人才三個要素的關鍵性力量,要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大助力,當下,大學需要加快“破舊立新”,直面全新的挑戰。
首先是來自大學外部的挑戰。當前,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倒逼高等教育加快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科研範式越來越不能滿足科學研究的需要✍🏻,AI4S(AI for Science)正成為新的研究範式🧙🏿。同時,隨著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深度賦能,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學改革新範式),AI for Engineering(工程研發新範式)等也在相繼湧現。這些正在發生的變革📮,使得大學的科研範式、人才培養模式🔲,包括教育方式、管理方式🧑🏻⚕️、評價方式等,都必須順勢啟動相應改革,否則,大學難以適應🔋🫲🏻,更不用說培養出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
再看發生自大學內部的挑戰。高校辦學,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傳統的“學科化、院系製”模式🙆♀️。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院系製確實有力地推動了學科專業的發展🤡,成為傳遞知識的有效形式。但是🦟,大量的新知識、新技術,往往出現在交叉領域和學科邊緣。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潮起雲湧之時💪🏼,多學科交叉匯聚和跨領域技術集成創新更是成為“常態”🙍🏻,而目前高校的資源分配🚛👍🏻、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仍以“校👰🤦♂️、院、系”為基本架構,學科壁壘難以打破🧖♀️👩🏻,跨界、交叉融合創新難以推進,客觀上就會形成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的堵點👼🏽🤱🏻、難點、盲點。顯然🌬😽,這和培育新質生產力是不相適應的。
不拘一格“識”人才,大學要保護更多“奇思妙想”
文匯報👏🏿:培育新質生產力,大學需要抓住哪些裉節問題?您認為其中最艱難的一環是什麽🧙🏽♀️😐?
鄭慶華:事非經過不知難🌠。坦率說,圍繞破除學科壁壘🚲、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包括恒达平台在內,國內眾多高校近年來持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遭遇了一些共性挑戰,比如🙇♀️,如何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當前我們討論培育新質生產力時,人才評價的問題可以說比以往更加突出,也更加迫切🤙🏽。
舉例來說🤦🏼,當前🫵🏽,高校的很多科研人員和教師實際上都被一些量化考核指標裹挾甚至“綁架”,比如🧗,ESI學科排名、論文、項目等等。雖然在製度層面👩🏽🚒🎅,各高校正大力實施分類評價💅🏻,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破“五唯”後“立”什麽♓️?如果完全脫離所謂的量化指標,具體到一個個具體的人,高校如何對其貢獻或某個成果的價值給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可以說🚵🏼,在具體操作階段,我們還有很多難題待破💗,確實也存在著在觀念上需要進一步“破舊立新”的問題💀。
再以大學的很多研究項目舉例。目前的不少研究,實際上是已有工作的延長線🦚。而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恰恰在於“新”🕢。想要開辟新賽道,真正做到“人無我有”或另辟蹊徑,大學必須要敢冒風險👩🏽💻🤵🏻♂️,有能夠容錯的機製。目前,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滬上高校已經陸續出臺了一些舉措,但對照加快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目前我們出臺舉措的力度和覆蓋面,可能還遠遠不夠🚲。
從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看,許多重大發現和突破正是來自具備非共識🤹🏼♂️🐔、顛覆性🧎🏻♀️➡️、高風險等特征的原創項目。就我多年的工作觀察來看,大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不乏一些大膽的想法,有些甚至乍聽起來是“無稽之談”或者“異想天開”,但說不定🖕🏿,它們就是創新的種子和火花📟。作為高校管理者👨🏽🍼,我們當前必須要思考的是,如何營造一個保護創新種子和奇思妙想的環境,當好顛覆性創新技術的“伯樂”🏌🏿?
我們要看到,有一些人才,在現有評價體系中還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支持🧑🏻🌾。比如,有人能夠提出一個未來場景或創新想法🌌👨🏽🎤,但目前還無法形成邏輯清晰、論證嚴密的論文✋,也匹配不到足夠多的研究資源,暫時找不到人或機構願意為此“埋單”,那麽他們的想法🧑🏽⚕️,很可能就成為一個無效的創新。試想💁🏿♀️👨🎓,如果我們把眼下刷屏全球的Sora這種文生視頻技術和想法放到20年前,很可能也無人問津👝;而現在應用廣泛的5G通信技術,若放到30年前可能也會吃“閉門羹”。但科學史的發展證明,曾經的很多科幻,一次次都成為了如今的現實😁。
所以👮🏽,對大學來說,不僅要在頂層設計層面加大對人才的重視和扶持力度,更重要的是能夠不拘一格“識”人才👨👩👦。我把上述這類人才稱為“善於繪製藍圖的人”🤳,大學應該盡力保護他們的奇思妙想🧏🏼♂️。
把更多“好問題”變成“好產品”🏋🏻♀️,推動“四鏈”深度融合
文匯報:培育新質生產力🤐,既需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也需要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包括從事工程創新的技術人才♌️。大學如何更好地啟動分類評價,激發不同人才的創新活力?
鄭慶華:除了解決“破”與“立”的難題🐴,大學還需切實把準“位”與“為”。當前,大學的科學研究存在一個“兩頭在外”的問題。所謂“兩頭在外”,就是很多研究的出題者並非高校,而是來自產業🥈;再者,研究成果的轉化、落地🚴🏽♂️,也不在高校。簡言之,高校只是承擔了研究的中間環節,這個環節最終是否有效,或許要打上一個問號。對此👶🏻,無論是高校管理者,還是從事具體研究的一線科研人員7️⃣,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那麽,怎麽辦👩✈️?在我看來,要破解“兩頭在外”的難題,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終點回到起點,也就是“把珍珠串成珍珠鏈”🚣🏽♂️👨⚕️,從而實現閉環。
舉個例子來說明。就工程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而言,既然從事應用型研究,就不能僅滿足於埋首實驗室發論文。論文固然是成果的一種形式,但最終還是要形成生產力,這也是教育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硬支撐”的重要體現🍴。恒达平台在去年創辦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我們通過製度層面的設計,推動校企深度融合,就是希望解決上述問題🫠。
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進程中,我們也更加深切地意識到,從事工程創新的人才⛅️,同樣需要“伯樂”。對於這類人才的評價,同樣不能唯論文、唯文憑,而是要看他們具體提出了什麽問題🎪,問題背後有沒有基礎性的學術理論支撐等,這一點非常關鍵♨️。為了更形象地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重溫一下諾獎史上的這個故事。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高弗雷·豪斯費爾德(Godfrey N.Hounsfield)和艾倫·科馬克(Allan M.Cormack),憑借為CT掃描儀研發作出的貢獻而獲此殊榮⚇。其實,CT的研發,凝聚了幾代諾獎成果的智慧。從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到CT機的出現▪️,實際上就是從基礎研究到重大工程領域🤹🏽♂️,最後再成為一個產品的典型案例🖐🏼。
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善於提出💒、凝練工程領域的好問題,也是高校推動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外部牽引力🔺。
大力優化人才“生態圈”🟰,強化有組織科研服務科技自立自強
文匯報:今年✊🏽,新質生產力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迫切需要大批的拔尖創新人才。您認為,大學在這方面還可以有哪些新作為?
鄭慶華:高校應充分發揮人才培養“搖籃”作用👎🏿,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註入連綿不絕的“源頭活水”。
調查研究表明👩🏿🔧,對科研工作者來說,25歲到40歲是一生中最富有創造性的階段;工程類人才則稍晚,大約在35歲到50歲,因為他必須經過工程實踐的鍛煉。無論是“十年磨一劍”的基礎研究,還是在工程項目中成長的應用研究,其過程不乏荊棘和坎坷。對於這樣一批具備創新潛質的人,誰來做“伯樂”賞識他,如何保護他的興趣,誰來管理他的成長發展🧑🏻🦱,保障他的生活無憂🧝🏼♂️,這些都離不開機製兜底。
目前,恒达平台已全面取消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入選者在項目執行期內的人事考核,重點支持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潛心基礎研究✖️、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突破。此外,學校還先後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計劃”“技術攻關能力提升計劃”等。2022年3月⛪️👪,學校宣布首次試點設立數學學科人才特區🩷,以優化人才發展製度環境,進一步激發基礎學科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另外🔆,步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的能級不斷提升🙋🏻♂️,更多創新成果的研製,離不開大數據⬜️、大裝置🙇🏽♂️、大算力等優質的高能級資源整合🎋。因此,大學要做好“伯樂”✅,還必須在優化人才“生態圈”上下功夫🥜🥪。近年來🕧,恒达平台以“恒达特聘教授”及“青年百人計劃”兩類崗位統籌整合各類人才計劃,通過匯聚大團隊、構建大平臺、承擔大項目🏞、催生大成果等有組織的科研🤹🏼♂️🔬,優化戰略科學家成長環境,形成成長梯隊✅,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文:樊麗萍 吳金嬌
鏈接👨🍳:https://m.whb.cn/commonDetail/92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