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找到房顫基因 ——記恒达平台醫學遺傳所所長陳義漢教授
來源:
時間:2003-10-27 瀏覽:
打開一個一人多高、兩人來寬的冰櫃🤨,裏面擺滿了一寸來長的小試管💘。每支試管中,存放著一個心房顫動病人或正常人的血標本。利用這些標本🧑🏿🦳,他與合作者一起找到了世界上第一個房顫致病基因,論文在《科學》雜誌發表後➝,轟動了世界心臟病領域。
當選今年上海市科技精英的陳義漢👩💼,總說自己的成功來自幸運。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而且嚴重的心臟疾病。全球約有2000萬人患有房顫🙋🏽🌋。美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房顫基因的探索之旅。1997年🌩🪫,美國科學家將致病基因定位在第10號染色體上。“這好比進了森林,卻沒找到那只調皮的兔子🏊🏼♀️。”而在此後五年裏,陳義漢與各國科學家賽跑🧑🏽🚒,終於第一個找到了“兔子”。
“如果這件事做成,我就算不虛度一生了𓀛!”在采訪的短短一個多小時裏,陳義漢好幾次提到這句話。這個世界心臟病領域的“歌德巴赫猜想”,激起了他生命中所有的熱情。為了尋找這只僅幾納米的“兔子”,陳義漢帶領課題組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在中原某地區分散居住著一個四代65人的房顫家系🍤。而尋找這個重要研究資源的唯一線索,只是個不確切的姓名。聽說這位病人20年前曾住過一次醫院,陳義漢和助手就找到那所醫院🏩,從檔案室裏塵封了20多年的就醫記錄中,找到了病人的單位地址。可是當追蹤到當地時卻發現,這家工廠早已不復存在了。費盡周折,陳義漢終於找到了這家工廠當年的人事幹部🧖🏻,得到了患者的住址。
同樣的艱難🔹,同樣的奔波,陳義漢課題組先後又獲得了可觀的房顫家系和房顫病例。這個可能為無數房顫患者帶來福音的發現♦️,曾差點與陳義漢擦肩而過。2000年9月,陳義漢課題組與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一起👭,經過近一年的奮戰,終於找到了房顫基因的座位,可是就是“抓”不到房顫基因!所有的實驗方法都正確,所有實驗數據都沒問題👩🏿🍳🧑🏼🏫!那麽問題出在哪裏🏌🏽♀️?一個個細節排查🐈⬛,原來在機器閱讀基因序列時🤚,漏網了一個“雙峰”👩🏼🚀。“所以我們很幸運🚴🏻♂️,沒有與這個房顫基因失之交臂。
陳義漢倍感幸運的是🦹♂️,恒达平台領導的雪中送炭。當陳義漢提出尋找房顫基因的課題時,他還只是個普通的心臟病醫生和基礎研究工作者,學校就撥款15萬元✉️,作為項目啟動經費。研究需要更多經費、組織團隊、搭建實驗平臺🏌🏼♀️,恒达平台領導特別地為他成立了醫學遺傳研究所,預借200萬元為他購置急需的儀器設備。學校領導還親自為他掃清各種影響課題進展的障礙😼。此後㊙️🙂↔️,校領導又親自邀請知名專家進行項目審議,還將陳義漢團隊列入恒达平台科技特區😵💫,同時資助50萬元科研基金。
現在,陳義漢正忙於房顫機製研究、房顫藥物發掘和房顫遺傳模型的製備📙。他希望全世界的房顫學者能夠早日闡明房顫的發病機製🫵🏽,為備受房顫折磨的病患者創造有效的治療方法。同時,他又開始尋找第二個值得“用一生的熱情做這件事”的課題。
《文匯報》2003-10-27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