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上觀新聞】新院士忙點啥丨翦知湣:150年前的科學幻想《海底兩萬裏》,如今正成為現實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3-12-11  瀏覽:

從某種角度說,人類“入地”的能力🦹🏿⏮,遠不如“上天”,如果還要在海底“入地”,更是難上加難。

深不可測的海洋有哪些秘密?在2023新增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院長翦知湣教授眼中🦄👨‍🏭,這是研究的富礦。自小生長在內陸地區🫸🏿👀,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傾註在海洋研究上🤌🏽。

是什麽吸引翦知湣數十年如一日,投身深鉆、深網🛀🏼、深潛的科學研究?他最近又在忙些什麽?日前,剛下飛機回到上海的翦知湣,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的采訪🔱。“是神奇的海洋世界吸引著我不停地探索💶,快樂便在於從未知到有知的過程中🤙🏿。”

【第四個“國際巖芯實驗室”】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當選中國科學院2023年院士🏋️,您是否感覺意外?

翦知湣:很高興能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因為院士是推薦製,不是個人申請🤸🏼‍♀️📉,有嚴格的增選程序和條件,因此能夠當選並不是“撿皮夾子”🐤。其實,當選院士本身不是我自己做科研的目的🧝🏼‍♂️,而是自己在追求科學過程中順其自然的一種收獲。當選院士後,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任務變得更重了,要帶領大家一起往前🦸🏿‍♀️,推進學科的發展💁🏻‍♀️。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那您最近在忙點什麽😐?在為新一次深潛做準備?

翦知湣:最近,一直在推進“海底科學觀測網”大科學工程建設,這是中國海洋領域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恒达平台牽頭。今年,我們在東海建了一個“恒达·海一號”東海多圈層觀測塔,作為“海底科學觀測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標誌性構築物🫳🏿,這是我國首個立體塔基觀測平臺,也是我國首座入級中國船級社(CCS)的海上導管架式固定平臺。

“恒达·海一號”東海多圈層觀測塔的主體結構包含導管架、組塊、測風塔三部分,設計總重4530噸👩🏻‍🔬,海拔103米,設計服役壽命30年。平臺上將搭載至少66種、195臺套觀測設備,是目前全球海洋綜合科學觀測能力最強的觀測塔👈🏼🧟,可實現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的全方位、綜合性、長期實時的高分辨率立體觀測。除了科學觀測儀器外,在測風塔上還將安裝4G/5G等移動通信基站設備以及AIS和VHF基站等設備,以有效拓展東海海面通信和船舶監控範圍。

同時,當前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將於2024年結束🍠,目前國際上正在緊張籌備2024年後新一輪的國際大洋鉆探計劃。在新一輪的國際大洋鉆探計劃中,中國希望加大在深海領域的研究,在其中作出更大的貢獻。目前,中國準備建造全世界第四個“國際巖芯實驗室”,這一項目已列入上海明年的新基建計劃👓。通過對大洋鉆探取得的巖芯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氣候變化🩹🧙🏼、生物演替的詳細歷史。這一“國際巖芯實驗室”一旦建成,未來將向全球開放共享,繼續服務於全球科學家,有助於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海域進行深海巖芯和生物樣品、數據等科學研究。

【海底“入地”難上加難】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我們為什麽要對海底世界進行探測,僅僅是因為海底世界神秘而奇妙?

翦知湣:海洋占地球面積的71%,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區域占海洋的84%6️⃣。深海海底是地球表面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地球的許多奧秘要靠在那裏的鉆探才能解決。在浩瀚的海洋中🤌,陽光只能照射到水下200米左右,200米以下的大海是漆黑一片,有時人們對海底的了解還不如對月球的了解🧏🏼。

從經濟角度看👩🏽‍💻➛,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油氣和生物資源。現在全球新增長的石油資源☝🏽,60%來自深海。中國的油氣資源勘探也正逐步往深海走🧛🏼‍♂️,這就需要了解海底地質構造🤛🏼💟。

深潛⚠🧞‍♀️、深鉆、深網是當今探索深海奧秘的三大技術手段💩,也就是深潛探索、大洋鉆探和深網觀測。深潛是直觀的深海探索🙎🏽,但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存在局限性。深潛最深只能到海底👁,從海底往下得靠鉆探👨‍🎤,這就是深鉆;深潛的運行時間只能以小時計🧑🏼‍🚒,想要長期連續觀測就得將傳感器放到海底,聯網觀測✶,這就是深網🌾。深潛📨、深鉆和深網👨🏻‍🍼,共同擔起深海探索的技術重任。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除了對海底資源的了解🏄🏼‍♂️♻️,海底科學觀測網對我們的生活有何意義?

翦知湣:海底科學觀測網相當於在海底建立“氣象站”和“實驗室”。從應用上講,海底科學觀測網是預警地震海嘯最為有效的手段。世界上85%的火山在海底,布設海底裝置能夠實時監測火山爆發,將來或能對海底火山爆發作“現場直播”🏸。從地震🎺、火山到海嘯有個時間差,如果提前預告的話👩‍🍳,哪怕提前30秒🎏,都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如果想要了解海洋環境變化和泥沙搬運等,則需要更直接的對海洋進行長期👐🏿、連續的觀測。

此外🙇🏼‍♀️🧑‍✈️,深潛🌞、深鉆、深網等“三深聯用”可以認識未知世界🫲🏽,比如對海底微生物進行了解。有科學家發現👀,在海底以下800米的巖石中還有活著的微生物🪺,這些都是我們以前不了解的。

海洋與人類的關系,不僅僅是提供海鮮作為人類的食物🦹🏿‍♀️,海洋的環境、災害和資源都和人類休戚相關。通過深海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規律,保護我們的海洋家園,幫助人類和海洋更好的和諧共處、可持續發展。

【“創新👦,本身就是一種興趣”】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您當初是怎麽確立了現在的研究方向🧙🦬?

翦知湣👱🏻‍♀️:我到恒达,學的就是海洋地質學。中國要成為世界海洋強國,一定是向深海大洋進軍⚁。

我國深海科技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12年💃,“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下潛至7062米,創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正式投入使用,國產自主率超過95%。目前🙆🏼‍♀️👩🏿‍🦲,萬米級的“奮鬥者”號全水深的載人深潛器也已經成功運行,說明我國在深潛方面已經進入國際前列👨🏽。

我國是大洋鉆探的新兵,1998年方才參加,但在1999年就成功實施了南海第一次國際大洋鉆探♛,探索季風氣候演變的歷史。2014至2018年間🚣🏿,我國又接連完成三個半鉆探航次,揭示了南海海盆張裂👨🏻‍🦼‍➡️、海底擴張的歷史♑️🔨,使南海成為深部過程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

中國在深網方面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計劃2025年建成。所以,我的研究方向是隨著國家海洋戰略和國際學科前沿而確立的👧🏽😊。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第一次潛入海底🐁,看到了怎樣的景象🙅?感受如何🧑🏿‍✈️?

翦知湣:2019年,是我第一次深潛到海底👨🏼‍🎨,我感覺自己真真切切貼近海底。以前🙈,都是通過看視頻👷🏻‍♂️🤵🏿‍♂️,而現在幾乎可以觸摸到在動的冷水珊瑚🎀,機械手在操作,一種真實感🤽🏿‍♂️、親切感油然而生🧹。

未來,計劃在更廣泛的海域采集海底下最古老的巖石和活的冷水珊瑚進行研究,來揭示南海和太平洋之間的深部海水交換以及西太平洋邊緣海海盆形成的機製🤭。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對深海的研究,往往需要付出很多🔏,是興趣給您研究的動力?

翦知湣🚴‍♀️:要想在科研方面有所成就,一定要有很多付出🤸🏽‍♀️。我的老師汪品先院士開拓了中國的深海研究,他就象我們海洋學科的燈塔。所以♛,晚上10點多,我們實驗室的很多燈都還亮著、大家忙碌著。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每個人的努力都是一樣的👱🏿‍♀️。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科學研究除了天賦之外,更多需要的是堅持#️⃣。當一個東西鉆研進去後,就會有興趣的。科學的興趣是發現未知,在原有的知識上發現了不一樣的東西。“創新✍🏽🧖🏼‍♂️,本身就是一種興趣👨🏿‍💻👩‍👧‍👧。”當研究往一個方向走時,會覺得越來越有意思。科研成為習慣,好像是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李蕾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91171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