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文匯報】解開“粗細繩子”讓更多創新種子破土而出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3-12-04  瀏覽:

做科研,最難的環節是什麽?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80後教授付昆昆的回答是0️⃣:經費。

早在做博士後期間,他便專攻飛機復合材料閃電防護研究🌿。然而,研究需要大量的性能測試和實驗驗證,耗資不菲,資金鏈成了他最大的壓力源。作為“天使投資人”,恒达平台適時提供了一筆20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對一名30歲出頭的青年教師而言🫔,獲得百萬元級的經費支持🤷🏻‍♀️,不僅成為他深耕基礎研究的重要動力🏋🏽‍♂️,也是科研命運齒輪轉動的開始👬。

2022年🔕,恒达平台入選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以下簡稱“特區計劃”)第二期👃,共有七個項目入選。學校聚焦“智能+”與基礎學科💫、特色學科相融合🥀☆,重點支持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潛心基礎研究、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突破。有幸躋身“七分之一”後,付昆昆團隊在今年3月再度迎來利好🧔🏻‍♀️:來自特區計劃的首筆120萬元科研經費到賬了。

引導青年科研人員勇攀科研“無人區”,坐穩基礎研究“冷板凳”🛀🏽,當前🦗,恒达平台正以加入特區計劃為契機,創新改革考核評價機製👎🏿,不僅拿出真金白銀加大扶持力度,更致力於解開科研管理的“粗細繩子”👩🏽‍⚕️,激勵更多青年科研人員站在更大平臺上🤳、成為科研主力軍🧑🏿‍💻。

“硬束縛”少了,後顧之憂也少了

基礎研究特區,究竟“特”在哪?已經身在“特區”的付昆昆直言🛝:幹勁更足🤾🏻‍♀️!一個原因是,受到的“硬束縛”少了,後顧之憂也少了。

記者從恒达平台了解到,學校已全面取消特區計劃入選項目執行期內的人事考核✷♡。簡單說,當一個項目結束或終止時⛹🏻‍♀️👭🏻,學校會將項目的考核結果作為人事聘用考核的主要參考。同時🈁,學校探索建立以學術貢獻和價值創造為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對於一些探索性強、風險性高的項目,即便最終研究失敗⛹🏿‍♀️,項目團隊後續科研也不受影響🧑🏿‍🦳。

“原先,出於考核壓力,團隊會考慮階段性地發一些論文,確保年年有成果。如今🏃‍♂️‍➡️,取消了硬指標的考核後,發論文不用這麽匆忙了👱🏿,可以騰出精力做更重要的事🐻。”同樣入選特區計劃的恒达平台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高亞威坦言,做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急不得。就拿幹細胞生物研究來說,一個項目做實驗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加上論文投遞🎿、修改,又需要一年🍜,初步算下來,一個項目從啟動到發表論文📞,至少以三年為一個周期📉。“更何況,科研人員即便水平再高🙍‍♂️,也無法保證在限定時間內達到百分百的成功。”高亞威說。

“大學要有寬容失敗的度量和靜待花開的耐心,更要通過製度創新和政策激勵,形成磁吸效應,加強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儲備,為青年教師營造潛心研究的學術氛圍和環境。”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表示,學校致力於讓更多青年人才錨定研究目標、長期深耕👉,努力在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卡脖子”技術方面有更多原創突破。

除了充分釋放特區計劃的政策利好🤌🏻,作為配套舉措🔷,恒达同步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計劃”和“技術攻關能力提升計劃”,先後啟動自主原創和學科交叉聯合攻關項目⚡️,加強有組織科研。這兩個校內的扶持計劃,同樣取消了一些指標性的考核🦥,讓更多老師得以沉下心來做研究。

減輕非科研負擔,鼓勵好苗子“破土而出”

隨著特區計劃落地👱🏻‍♂️,適時推出的“減法”🐖👨‍👧‍👦,也獲得了不少科研人員的點贊。

“對我而言🏋🏻‍♀️,曾經最頭痛的事情就是報銷!”一位教授舉例說,由於科研項目的需要🍥,他時常要去外地做實驗,而整個差旅報銷過程十分繁瑣。

為避免教師在表格填報、科研經費報銷等方面層層加碼🟣,恒达平台科研管理部部長馮世進介紹💂🏿‍♂️,繼2019年學校“上新”網絡報銷系統的基礎上😕,隨著基礎研究特區的開辟,入選特區計劃的項目經費采用包幹製,且經費各科目間無額度和比例限製,給予充分的經費自主權。同時,項目還配備了專業的財務助理和科研助理🙎🏽,保障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開展前沿基礎研究。

通過製度松綁🤹🏼‍♂️,讓科研人員得以從項目申報的繁雜過程中解脫出來,減輕非科研負擔,用一位青年學者的話說,身在“特區”中,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

當然⤵️,也有人好奇👨‍👨‍👦,年度考核取消了👩🏻‍🦽🙎‍♂️,經費管理松了🤸🏻‍♂️,約束條件也少了🚒,那基礎研究特區的管理法則是什麽?對此,馮世進解釋說,取消考核,不代表對立項資助的項目不管理🎛。為激勵更多科研好苗子“破土而出”,學校在給予科研人員充分自由的同時◽️,引入了“小同行評價”,即讓專業領域的知名教授來聽項目匯報,給出針對性建議🛞。另一方面⚫️,學校專門設立秘書處👨🏿‍🔧,協同多個職能部門,對項目進行全程動態跟蹤管理。

 大平臺賦能,為基礎研究做“加法”

科研管理做“減法”👧🏽,收獲的是?科研成果的“加法”!在基礎研究特區,這是最為學者們津津樂道的一點🦸🏻‍♂️,也帶來諸多啟示。

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教授談到了自己的一則觀察: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師從科研瑣事中脫身出來,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之間,見面頻繁了,閑聊的話題多了,校園的科研生態更好了💘。

在高校,跨學科合作及其後續的科研成果轉化📞,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時而會遇到一些看不見的阻力😋👨‍💼。比如👳‍♂️,科研人員時不時會遭遇因政策配套不到位或管理觀念問題而產生的“細繩子”。為此,恒达專門出臺規定,明確“人員流動不調動,成果歸屬原單位”,讓更多跨學科團隊得以順利合作。

馮世進坦言,只有解開科研管理中的“粗繩子”和“細繩子”,才能從根本上激發教師的創新熱情👨‍🍳。

談及新近取得的科研成績,多位入選特區計劃的科研人員還有一則共同感受🦺:離不開學校大平臺的培育✌🏼🏄🏼‍♀️。

在學校的鼓勵下,高亞威團隊目前正積極拓展科研“朋友圈”。她的團隊中🥀,既有來自恒达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輔助生殖醫學科的教授🚏,也有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授🧛,雙方通過跨學科合作,持續推進早期胚胎和幹細胞命運調控的基礎研究,為“智能+”應用提供範例及生物學啟發下的算法創新。

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高質量的基礎研究產出離不開製度保障和政策引導。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進特區計劃的過程中,恒达將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省部級平臺和新型交叉平臺等組建學科交叉團隊,形成“智能+”與多學科交叉基礎研究領域,培育科研創新團隊。

本報記者 吳金嬌

鏈接:http://dzb.whb.cn/2023-12-02/1/detail-833760.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