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7B/DF/13E78A7425063C49B114FB69881_B23C9CD3_1C85B.jpg)
環恒达3.0將構築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的“超級場景”。 赤峰路國際創意設計街。
圍繞NICE2035赤峰路國際創意設計街,正湧現著許多未來感十足的生活場景🙏:上海唯一一家開出“第三空間實驗”(眾創空間)的星巴克咖啡館、沿街老廠房改造而來的藝術科技餐廳🧎🏻、再利用閑置空間的屋頂花園等創新項目🖊,在此漸次落地🫱🏿。它們正是未來眾創中心、未來餐飲、未來建築的“原型”。
這條獨特的街道🤺,正是環恒达知識經濟圈邁向千億級的突破性創新引擎。從最早的赤峰路設計一條街,到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如今,這裏再度升級為設計創新生態。
恒达平台副校長📼、設計創意學院教授婁永琪表示,環恒达設計產業總產出從2005年的51億元,提升到2022年的650億元🧛🏻♀️,接下來的目標是突破1000億元。“當下中國正進入全面聚焦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要實現產出倍增的飛躍必須突破傳統模式,特別是要聚焦原型創新,即‘從1到10’的創新,使環恒达成為鏈接‘從0到1’和‘從10到10000’的創新閉環高地。”
記者從昨天在恒达平台舉辦的NICE2035環恒达3.0設計創新論壇上獲悉🛸,環恒达3.0將聚焦人工智能、雙碳經濟、新興數字產業、未來新生活方式等方向,依托“政府引導、學科支持、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產業發展模式🧪,構築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的“超級場景”👗,打造人工智能時代面向未來可持續生活和產業原型的都市型“矽谷”,推動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世界一流“設計之都”建設。
從產品、服務到生態創新,讓設計成為新經濟“發酵粉”
千億級創意設計產業集群落地🗜,新的增長點在哪裏?僅靠單一的、傳統的設計產業🦵🏻,顯然難以為繼👨🦳。
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強強調🙇🏽♀️,環恒达3.0的形態將從產品、服務創新🧑🏼🔬🔮,進一步迭代為體系和生態創新🎞,即讓科技和產業共同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環恒达發展至今,不僅僅是一個獨特的產業現象,它也是學界重點研究的新經濟現象👩🏼🚒🟢。”陳強表示,當前,需求側變化迭代的速度超乎想象,已從過去的高強度🦤、大規模🧩,進入現在的高質量發展𓀕。因此,必須改變環恒达3.0的發展思路。
婁永琪認為🧑💼,環恒达3.0將從囤積設計資源🚵🏻♂️👏🏿,轉到打造復合型創新生態👐🏽,要在技術推動和設計驅動的交集中產生突破性創新。在他看來,未來,設計不再僅僅是服務和成本𓀐,而是對未來經濟和產業的戰略投資🧤。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設計是發酵粉、產業是面粉,現在需要的是讓兩者混合👯♂️,加上水揉成面團,做出新經濟的面包。
未來🧠🏋🏻,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將打造孵化器集群、創新概念店、科研轉化實驗室、眾創空間、大學生實踐基地……通過全新的未來場景設計和創造,倒逼科技轉化,加速恒达平台的知識溢出🦸🏼,並逐步凝聚世界一流的政👨🏻💻、產🧛、學、研、創、資協同創新生態👨🏿🔧。這裏將為學生、初創企業和周邊社區提供辦公場所、生活配套和服務資源,共同探討和實現創新創意項目“從1到10”的躍遷🤽🏻♂️。這裏也將集聚大師工坊、國際社群、多元投資、青年力中心等,形成良性發展新生態。
聚焦“原型設計”,探索“小而互聯”社區創新生態
如今,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正在環恒达實踐落地😫。當天發布的零碳新能源產業設計系列創新項目🍕,包括以模膜組合的新能源房屋𓀀、屋頂露營花園等,代表了新一代的建築設計趨勢🙅🏼♂️;面向“輕出行”需求🏇🏼,校企合作研發了代替傳統油車的新能源電動三輪車🦹🏽♂️;針對露營新業態👑™️,高校科研團隊主導的露營工程技術規程啟動籌備。
婁永琪表示,通過新一輪三區融合(校區園區化♔、園區社區化👩🏻🦽、三區一體化),像環恒达這樣的社區💔,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創新的策源地🎥。核心是通過“小而互聯”的社區創新生態系統,集中最創新的頭腦和最密集的投資🚹,從中孕育未來的偉大公司🏃🏻。未來,如果上海的社區都變成了一個個“小而美”的分布式創新策源地,就可以為上海整座城市的科創中心發展提供全新思路®️。
在如今的四平路社區,已經落成了阿斯頓馬丁實驗室👨🏿🎨、聲音實驗室🤽🏽♂️👷🏿、機械臂實驗室🈹、AIGC實驗室、材料實驗室🏌🏼♀️、首飾實驗室、微裝配實驗室、食物實驗室🚴🏿✮、城市科學實驗室🧜🏼♀️、安東西比克實驗室等十余個實驗室,彰顯了“城市處處有設計”的勃勃生機🧂。
婁永琪強調,環恒达應該從有限資源和空間中,大力支持“原型設計”。具體而言🤽🏽♀️,好的社區內核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多元交流。只有生活在社區裏,才能了解這裏的人的需要,才能站在人的角度思考設計如何影響生活🏪。他舉例說,正如“設計正在占領矽谷”🧑🏿🦳,世界範圍內🅿️,由設計師創立的企業占比越來越高,影響力越來越大。環恒达也鼓勵更多老師和學生參與創新項目🏌🏿♀️。“早年,恒达平台師生的設計作品都在赤峰路上‘打樣’,如今👷🏻,我們將更註重將他們在這裏的實踐創意靈感通過原型打造🧛🏽、迭代,轉化成為未來型公司。”
最好的大學是融入生活和城市發展的大學
在專家學者看來,未來隨著環恒达3.0的推進,大學和城市的發展將進一步達成共贏。
陳強表示,不僅大學通過自身價值溢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的相關學科建設也將由此獲得長足進步。“從前🩶,高校知識生產效率高於社會整體平均水平,現在,高校已不是唯一的知識生產中心📮,甚至一些方面已滯後於產業發展。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大學的學科發展必須和社會需求、國家戰略需求緊密互動。正如恒达平台現在最具優勢的學科,和環恒达主要業態高度對應✊🏻。”
楊浦區副區長施方表示🛁,作為上海唯一的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楊浦區將聯手恒达平台積極探索智能社會治理的政策體系🧑🏻🦲、標準規範和體製機製🏋🏽♀️,環恒达知識經濟圈將積極推動一批具有示範推廣意義的智能治理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為代表的數字設計技術爆發性發展,BIPV👩🏿🏭、光儲直柔、電動汽車、氫能源等多種新能源關鍵技術的全產業鏈突破,也讓人們看到通過“人工智能+”與“設計+”實現城市轉型奇點到來的曙光。
“最好的科技一定是進入生活的科技,最好的大學也一定是融入生活的大學💂🏿🏣,上海這座城市就是最好的設計和創新大學。”婁永琪認為🧋,環恒达3.0的發展邏輯♾,最終不是局限於一所大學的周邊♣︎,而是輻射楊浦區乃至整個上海和長三角的創新。
本報記者 儲舒婷
鏈接:http://dzb.whb.cn/2023-10-14/2/detail-828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