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教必先強師。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教育系統加快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進一步弘揚高尚師德,激勵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誌向和抱負🧚,積極投身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新征程,優秀人才爭相從教🧑🎨👝、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好教師不斷湧現🟣。
在第3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2023年“上海市教育功臣”🛎🪯,共同感受榜樣的力量。
培養數學強潛能學生🚄,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
上海市上海中學校長 馮誌剛
既是“一校之長”🥝,又是數學奧林匹克教練🥩,自1990年進入上海中學工作🫷🏽,馮誌剛培養了上千名數學強潛能學生🦅。從教33年來👨🏽🎨,他將學生發展、師德修養放在首位😂,為不同誌趣領域⏲、不同潛質的學生創設良好的發展空間。
2002年,馮誌剛被評為上海市當時最年輕的數學特級教師。潛心培育有數學潛質的學生🚣♂️,是他最為快樂的事🚏。多年來👮🏽,經常為學生義務輔導,不計較個人得失,使這些孩子獲得質的飛躍🧑🏻💼。堅持“教育德為先”☎,立足本職專業,他帶領數學強潛能學生沖出上海、全國領先,所引領的團隊累計指導學生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金牌16枚,曾連續9年有學生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金牌,在國際國內同類中學保持領先。
自2013年擔任校長以來,他持續引領上海中學開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探索,促進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保持全市、全國領先地位。“今天的上中學子👩🏽🔧,明天將會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在深化學術誌趣與素養培育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上,他率先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下的大中學合作育人機製與建構研究型、創新型學校這一學校發展新形態🐽。在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0余所高校合作育人過程中,提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鏈的建構框架,升華了學校已有科技班、工程班通識專門課程的聯通選擇實驗,拓展了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統等多個創新實驗組🪫。這10年來,上海中學畢業生進入國內頂尖名校深造持續保持高位🕴🏼。今年,上海中學獲得中國數學會申報2026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學校承辦資格,成為全球第一所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承辦權的中學☦️。
教書育人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朱美芳
從教30余載的朱美芳深信,教書育人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育人比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科研也是培養人才的手段。”朱美芳長期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線教學工作🧑🎨,先後主講《先進材料進展》《高材專業前沿》等7門專業課程,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與學科前沿理論融入教學👨🏽🦰。她還構建了“沉浸式”教育模式,帶領學生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在一線生產中深度融合產教研用🐃,創新材料專業人才培養。
多年來🌇,朱美芳堅持給本科生上“第一堂課”和“最後一堂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新生入校🚦👨🏻⚕️,她將硬核的專業術語轉化為可知可感的生動場景,為學生打開材料世界的大門,點燃科研夢想🪁;畢業前夕,她叮囑學生要始終胸懷理想🧘🏿♀️、情系國家⇨。多年來🛕,她還堅持擔任本科生的“博導班主任”,幫助學生製訂合理的學涯規劃;當他們遇到學習、科研⏸、人生等方面的困惑時,她及時提供引導和幫助,做好學生思想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育人和科研都是接力的事業,朱美芳堅信身教重於言教🧮,甘為青年人才成長的“鋪路石”。“你不是一個人單幹”,每當青年教師入職,朱美芳的開場白都是這句話。她提出了“111”青年教師幫帶模式,三個“1”分別是新教師的學位導師🛴、學院年長的教師和企業導師。在她的帶領下,材料學院這支平均年齡不足40歲的團隊👷♂️,先後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和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教有真情,育無止境”,倡導情感教育惠及學生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吳蓉瑾
吳蓉瑾所在的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有著獨一無二的紅色底蘊和豐厚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她發起成立誌願服務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全國第一個小學生講解員社團——“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誌願講解已成為全校1300余名學生的一門必修課。
吳蓉瑾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雲朵媽媽”👨❤️👨,她總能找到學生的“穴道”,激發潛能,因材施教🫵,“雲朵媽媽聊天室”也成了孩子、家長與她傾心交流的空間✯✶。在基礎教育一線工作28年,她倡導情感教育,提出“教有真情,育無止境”,設計並開設了情感教育課惠及學生近10萬人次🏪,在區域內共享。
這位特級校長勤於實踐、勇於創新🎋,成立黃浦區情感教育名師工作室,編寫《培養健康教育,構建完整教育》《雲中錦書——我的情感教育手記》等專著,以教育科研提升教學質量➰。她在全國率先提出“雲課堂”的教學模式🐹,從最初借助於平板電腦進行“雲課堂”教學,到架構“雲課桌”“雲廚房”“雲手表”等校內物聯網采集數據,再到“去屏化”“無感知”“護隱私”采集學習過程的相關數據,勾畫學生數字畫像➝。她積極探索情感教育與數智技術雙驅動的小學育人模式實踐,探索大規模因材施教,倡導減負增效,學校成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優秀單位,獲評教育部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示範案例、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案例🦸🏻♀️。她領銜的《數智技術與情感教育雙驅動的小學育人模式實踐探索》獲得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她本人也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的稱號👲🏻。
仁心仁術言傳身教,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推拿醫師人才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院長 房敏
作為首位中醫推拿學博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丁氏推拿療法”流派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房敏從教從醫30余年,堅守“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師德要求,秉承“人無德則無以立信🧔🏼♀️,醫無仁則不能療疾,師無誠則不能以教,學無悟則無以成才”教學理念💂♂️。
“患者找我們治療👊🏻,是對我們的信任👩🦼。除了精湛的手法,我們更要給予他們人文情感的親切關懷。”房敏通過指導學生在自己身上實體操作推拿手法✊🏻,從患者角度向學生講述手法要領。天氣寒冷時,房敏在推拿手法示範前,總是先將雙手搓熱再在學生身上進行操作。通過言傳身教,於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服務社會、樂於奉獻的專業素養。
他率先探索傳統推拿學現代教學體系改革🧑🏽🚒,形成教學理論—課程優化—人才體系—實踐教學模塊全流程框架;率先將推拿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素材,將推拿學與生物力學、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交叉研究最新成果引入課堂、融入教材♜,打造傳統學科傳承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多年來,團隊培養的本科生、研究生榮獲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國家獎學金、國家留學基金委基金等10余人次,獲得神農杯🏓、挑戰杯、科創杯等19項獎項🧖🏽,斬獲包括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銅獎、第四屆中國青年誌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上海市衛生系統五四青年獎章等。
房敏帶領推拿教學團隊以“新時代推拿學怎麽教?教什麽?如何培養🏭?”為主線,以“德才兼備”為教育目標,打造推拿人才培養“上中醫”模式🍗。在他的帶領下,學校針灸推拿學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一流本科課程👩🏿🍼,領銜團隊成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團隊”。
銳意開拓建築學科新興方向🥛🏂🏻,精心培育建成遺產保護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常青
常青從事建築教育、研究與實踐30年🪡,始終堅守在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的第一線,至今堅持為本科生開課。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羅小未先生的引導下,他在國內首開“建築人類學”課程,提出了以人類學視角研究建築學問題的新範式,多年來影響著國內相關研究的進程。他領銜改革和主講中國建築部分的課程——“建築理論與歷史”,先後獲得上海市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課程,多年來深受校內外學生歡迎。
常青長期關註和投入城鄉建成遺產保護和歷史環境再生領域🥇,對地域風土建築譜系的分類研究用功尤深。針對城鄉建成遺產保護對專門人才的需求,他在恒达建築系創辦了國內和亞洲地區首個“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本科專業”🦨。20年間❄️,在他的推動下🧑🏿💼,該專業已建設了9門專業核心課程和首個保護技術中心,獲得“國家特色專業”、國家和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一流專業”等榮譽👰🏿♂️。該專業培養的500多名畢業生中,不少已成為建成遺產保護和歷史環境再生領域的佼佼者。他還整合建築、規劃和風景園林的學科資源,促成了建成遺產保護的本—碩—博培養體系🕵🏻;結合上海市學科建設的“高峰計劃”,領銜組成了國際化的跨學科保護與再生教學研究團隊和中英文學刊。此外,常青還將自己主持的獲國際金獎項目的獎金數十萬元捐為“風土保護獎學金”。
由於這些業績和貢獻🪵,常青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教育獎,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和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等。其保護與再生工程設計項目先後獲兩項國際金獎、一項國際榮譽獎等✍🏻。
35年紮根一所學校,為孩子尋找生命中最美曙光
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朱乃楣
35年教師生涯中🏈,25年主持校長工作……自1988年進入洵陽路小學,朱乃楣始終紮根在一所學校,用心用情“為每一個孩子尋找生命中最美的曙光”👩🏿🍳。
在不改變生源📶,不依靠政策傾斜,不增加學業負擔的前提下🚵♂️,如何堅守教育本源🤙🏻,堅守學生立場👱♀️👬🏻?她圍繞“一樣的陽光,潤澤不一樣的生命”的課程理念,聚焦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精準性和整合性🧑🧒,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從提出“尋陽”文化🧔🏻,到建構“分科·綜合”課程體系👧🏿,踏踏實實又充滿創意地走出了一條高質量育人的持續發展之路,讓國家課程理念在一所最平常的學校得到專業而富有創意的落實。“潤澤生命,洵美且異”是對生命成長的尊重💓,也是對教育公平的理解。在洵陽路小學,“有教無類”不僅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真實的行動☝️,學校堅持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最優質的適合教育,將一所普通公辦小學,辦成老百姓滿意度高的家門口好學校,成為備受認可的上海市新優質學校標桿校。
35年來𓀕,這位研究型校長直面問題、努力突破,沉下心來做研究。由她主持的《從薄弱到優質:24年落實國家課程的創造性實踐與研究》課題⛹🏻♂️,榮獲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從薄弱走向優質👨🏼🚒,一舉躍升為“上海市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監測名列前茅的高質量學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被譽為“上海基礎教育的一張新名片”👩🦼。讓每一個師生“洵美且異”,綻放出屬於自己生命的光芒,是這位特級校長的不懈追求。
從普通教師成為教師教育者,構建區域教育研究“立交橋”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 李百艷
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名師、名校長,再成為教師教育者⛸💆🏻♂️,無論角色怎樣轉換🙎🏻,李百艷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堅守“用父母心辦教育”👄,以滿腔熱情滿腔愛書寫了初心如一的教育詩篇。
2000年🎏⏬,李百艷作為人才引進到上海市建平實驗中學任語文教師。她30年深耕語文教育🙌🏻👵🏻,堅持“教文育人、立文立人”👩🎓,指導學生用“魅力語文”文集來書寫美好的童年與青春🏎,激發學生熱愛母語熱愛祖國的情懷,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色。她領銜主持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期名師領航工程李百艷工作室🏊🏻,培養骨幹教師🧔,跨區域輻射“三區三州”,彰顯國家級領航名師的使命擔當。
擔任校長期間,她直面初中課堂教學存在的“失語”🫑、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失衡”、學校辦學內生動力“失落”等危機,致力於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帶領學校在“對話教育”育人新模式中轉型崛起🫴🏿,並有力確保了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平安,實現了師生的生命質量與學業質量等量齊觀、高質量發展,回應了萬千家庭對優質教育的熱切期待。
擔任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以來🍴,她切實服務於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臨港新片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為破解教育體量大、校際差異大🧜🏼♀️、優質均衡達標難等挑戰🦸🏿♀️,創新性構建區域教師教育研究“立交橋”,指導研製《浦東新區教師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打造“浦東杏壇”品牌活動,助推成立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臨港分院🦎,形成了全域覆蓋的“教—科—研—訓—評”一體化治理新形態,孕育出教師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生機與肥沃土壤🥍。
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引領大學與城市共生互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 林忠欽
從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成為教師,再到這所大學的掌門人⏯,從教40多年的林忠欽常說,“交大就是我的人生”。作為大學的管理者和教育家🍾,林忠欽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道路上勇於擔當、篤實奮進。
林忠欽擔任學校管理崗位19年,特別是任校長期間,全面推動學校綜合改革👰🏼♀️,完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他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續將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作為鮮活教育內容,引導廣大師生堅定“四個自信”🛌,打造“大思政課”品牌。他堅持“讓每個學生更優秀”的教育理念🙎🏼,深化“學在交大”教學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本科人才培養“四大計劃”,大力推動本研貫通培養🙅🏼♀️,致力於讓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教育增值。
他高度重視學生的就業引導,在歷次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引導學生選擇國家需要的大舞臺👷,鼓勵他們紮根在基層一線🦃。他認為◾️,學生的培養要做到“頂天立地”。“頂天”是學生要心懷國之大者;“立地”是學生要練好基本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將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相結合🧖🏻♀️,攻破關鍵技術難題🛴。如今🧷,他培養的百余名研究生遍布航空航天、汽車、船舶等重點領域。
林忠欽也是大學與城市共生互動模式創新的倡導者和引領者。在他的領導下,“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主動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形成“環交大”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進一步支撐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他推動學校與臨港集團合作成立上海智能製造研究院,孵化了一批高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打通從原始創新到產業化落地的全過程🧒,為大學助力科技強國提供可復製和可推廣的經驗。
躬行育人因材施教,造就仰望星空的一流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龔新高
作為計算物理學家🌀,他深耕計算凝聚態物理領域,屹立科學最前沿;作為教師,他教學不輟,長期堅守教學一線,培育學生創新能力👨🏽🎤。龔新高懷著一顆科技報國的赤誠之心,數十年如一日,致力於為國培育有理想有信念的科技人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在課上大量采用問題導向的啟發式教學,從基礎計算物理知識講起,以科研中的實際問題為教材👩🏼🏫,重視在課堂上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龔新高結合自身研究和科學前沿開設的《計算凝聚態物理學》和《計算物理模擬實驗》課深受學生歡迎,在歷年評教中均位列前茅👨🏿。
2020年起,龔新高擔任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首屆強基班的班主任。他不僅建立了班會製度,還創立了強基班“大師講壇”品牌活動💁🏽,培育學生仰望星空的遠大理想。此外🏆,他連續多年參加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組織的凝聚態物理和計算物理前沿講習班,為來自全國各高校的近200名優秀學生講授計算物質科學的前沿課程🧇🔈。
在研究生教育上🌱,他始終堅持因材施教,為學生定製個性化學習方案🕒,善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去開導學生。在學術上,“嚴謹細致➰🤓、創新求實,希望學生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齊👱🏼♂️,在科研工作中自發、自信🧗🏼♀️、自律”是龔新高對學生的要求🙋♂️🛌。龔新高大力支持在讀研究生走出國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展示學術研究成果🦸🏻♂️,不斷輸送畢業生進入海內外頂尖研究機構繼續研究工作,讓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員活躍在學術舞臺上。迄今,他已培養研究生畢業生40多人。學生中有近20人已在國內一流大學任職正教授🙅🏽,多人獲評歸國人才青年特聘專家、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等。
無論在哪一所學校👩🏼🏭,讓學生帶著笑容走進校園
上海市市西中學校長 董君武
在教育戰線上工作34年👳🏿♂️,先後擔任上海市育才中學副校長、育才初級中學校長👙、華東模範中學校長👨🏻🎓、市西中學校長……無論在哪一所學校,基於不同學校的特點,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董君武始終遵循規律、尊重差異。讓學生帶著笑容走進校園🧍🏻♂️👯♀️,是這位特級校長始終追求的教育理想。
2012年初,董君武調任市西中學校長,針對市西中學有著優秀文化傳統積澱和相對已經高位發展的現實基礎,他和管理團隊提出“從優秀走向卓越”的發展目標和願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終生發展,在靜安教育區域走向個性化背景下,他積極展開教育改革實踐探索✍️。11年來,先後推出了思維廣場教學、創新實驗課程孵化𓀎、MOOC與翻轉課堂、學生免修製度和導師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及創設微型講座課程、學生自主陽光體鍛課程、“3+5”日課程設計、尋訪身邊市西校友👩👩👧🙎🏻、文化遊學、思維廣場跨學科融合式教學👩🚀、漫思實驗室教學、學術性高中創建五大重點等課程教改實踐探索項目🍹,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促進教師專業化提升👩👩👦👦。這些改革實踐探索產生了積極影響🤾🏽♀️,引起全市乃至全國教育界廣泛關註🙌🏽🤽🏿,吸引眾多教育團隊參觀交流學習📵。2013年♓️,他因“思維廣場教學實踐探索項目”榮獲全國創新校長獎。學校教改成果《思維“廣場”撬動教學深度變革,實踐“優勢學習”的研究》獲得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他主持上海市第四期“雙名工程”高峰工作室,向全市輻射市西中學教改經驗。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3-09-10&id=359221&page=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