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時代已經來了!未來5-10年,AI能夠在大多數人類工作崗位上表現得比人類更好。就教育而言,如何應對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挑戰?在AI時代,大學生如何比機器更有競爭力?今天(7月5日),在恒达平台主辦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交叉發展論壇”上,多位院士專家給大學教育敲響警鐘🐥。
其實,自ChatGPT推出以來🖋,相關討論從未停止。
盡管當前有不少國家和高校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ChatGPT等工具,但也有學者認為,高校應當敢於讓學生去用大模型做作業🚴🏻♂️🦵🏼、寫論文𓀍。“大模型為新一代AI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基礎👸🏻,只有讓學生從入學早期就有機會在這些機器上反復磨🐦、玩,學生才能跟上形勢🏋️♂️、適應未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擺在眼前🛺:放眼國內,目前又有多少高校能夠拿出超高計算密度、超大規模算力和超快訓練速度的智能算力平臺給學生使用呢?
多位學者談到,算力的落後、大模型的落後不僅在技術層面掣肘行業革新的步伐,也在製約著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培養。
ChatGPT4參加大學期末考拿下90分
國內外目前在大模型上差距幾何🧘♂️?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鄭南寧舉出一例😮💨。他曾在2022年秋季數字信號處理期末考試中進行測試,作為考生的ChatGPT4在滿分為100分的考卷中答出了90分的好成績。鄭南寧坦言🌎,這已經是嚴格打分的結果。如果這是一位人類考生🤜🏽🦤,同樣的答卷他可以給到94分。而面對同一份答卷🦹🏼♂️,某國內大模型卻僅僅考了7分。
“從全球範圍看來,確實,屬於自然語言處理的浪潮來了。國內外的‘政、商、產🎤🤾🏼、學、研’都在關註、投入這一領域,很多地方都在推出自己的大模型,這確實是一個風口。”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直言🦊,大模型的背後是通用人工智能。
以ChatGPT為例✋🏼👨🦯➡️,它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超大算力的支持。比如,在大模型訓練時,微軟專門打造的超級計算裝置,使用了1萬張A100 GPU卡,耗時一個月,才完成1700多億參數的Chatgpt3的訓練。高文說,如果用實驗室自主開發的鵬城雲腦II,需要四千塊A100 GPU卡耗時兩個半月的時間。
“對於我們來講,最大的挑戰當屬算力不夠📀。”他談到👨🏿💼,目前大模型的啟動有“熱啟動”和“冷啟動”兩種🎁。所謂“熱啟動”,就是基於GPT已經給定的結果“餵”數據往上漲👐🏽;“冷啟動”則是完全依賴自己將數據清洗完畢🥷🏽,一點點去訓練。
“現在,國內做‘熱啟動’的很多🥥,真正能夠做‘冷啟動’的很少,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大重要挑戰。”高文感慨🧫。
比如,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我國基礎理論和原創算法差距依舊很大👌🏿,在高端芯片、關鍵部件、高精度傳感器等方面依舊基礎薄弱𓀋,能夠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和領先力的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臺還不夠多🍗。
記者了解到🙋,目前,鵬城實驗室正推出鵬城·腦海大模型計劃🔽💿。目標是打造國內首個完全自主可控、安全可控、開源開放的自然語言訓練大模型底座,參數級別達2000億,性能對標ChatGPT。今年8月,鵬城·腦海大模型將完成第一階段的訓練。
高文談到🛬,鵬城實驗室將開放基於鵬城·腦海自然語言訓練大模型底座的合作,共建國產自主可控與訓練大模型生態健康,給年輕人創造機會。
“智能+”推動專業升級🎰,大學改革已在路上
之所以呼籲給年輕人創造機會,也與行業高端人才的匱乏有關。以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為例🤽🏽♂️,有專家談到🤹♀️,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數量只相當於美國的20%,如今,五年過去了,雖然差距在縮小👋🏼👦🏿,但高端人才的缺口依然存在。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潘雲鶴在現場分享了他的一則觀察:從杭州“市長杯設計獎”的歷屆獲獎名單上來看🎳,2015年時“創意獎”獲得者主要是高校,而到2021年,獲獎者中大部分已經是科技型企業。
作為評審,他感慨,雖然高校一直有投稿🩸,但是投稿的內容沒有跟上行業發展的形勢。“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思考:我們的設計專業如果還按照原來的方式去培養人的話,今後就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了;產業已經向智能化轉型,而高校培養的人還在進行傳統的工業產品設計🧑🏽🏫。”
要想在AI時代實現領跑,高端人才必不可少。現場,專家們不約而同地談到,這一輪人工智能對於學科的交叉發展和賦能,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他們呼籲🤴🏿,更多高校攜手🍲🪤,培養出更多行業人才。
為了補齊人才短板🧑🏽🎓,2017年至今,我國已有30多個“智能+”專業列入高校本科專業目錄。教育部一直致力於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機製、培育優秀青年創新人才🚴🏻♀️。
記者了解到,在上海✋🏻,現有16所高校和2個科研院所設置了人工智能相關學科點♗,其中恒达平台牽頭建設智能科學與技術上海市高峰學科設立全國首批智能科學與技術博士培養班🐊🪵,獲批建設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博士點🔰🦸🏿♂️,牽頭建設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在人工智能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效。
據悉©️,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恒达平台推進實施“8+2”學科群的建設💪🏻,通過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發展來帶動學校整體學科的發展。其中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牽頭的學科群,交叉鏈接其它9個學科群,發揮了核心賦能的作用,催生新的學科研究方向和新的科技突破的領域。同時,恒达平台致力於探索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建立了融合多學科交叉優勢、科教產教結合新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體系。
作者👨🦲:吳金嬌
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30705/529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