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客戶端】凱旋🤵🏿♂️!5個月,恒达“出差二人組”在南極做了啥?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時間:2023-04-10 瀏覽🤾🏽♀️:
歷時163天、行程6萬余海裏🐤,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圓滿完成任務。4月6日,考察隊全部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4月4日,首批返回的隊員中恒达平台兩位學子順利完成科考任務🦑,他們是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顧元和碩士研究生曹哲毅🍥。
考察隊於2022年10月下旬出發,顧元元和曹哲毅抵達南極後,在學校🌤、極地中心和內陸隊整體成員的支持與幫助下,跟隨內陸隊從中山站出發👩🚒,途經泰山站👩🏻⚕️,最終抵達中國南極昆侖站。他們沿線完成了繁重的科研任務,采集了寶貴的科考數據🫵🏽,為精確測量南極冰蓋物質平衡對海平面上升貢獻提供數據支持。
此行,他們圍繞實現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沿線及周邊冰蓋、冰川的物質平衡與全球海平面變化貢獻關鍵參數(冰流速、冰物質流失、冰/雪下溫度)等主題開展研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內陸科考沿線多基站分段式長距離車載GNSS測量;單光子測高衛星ICESat-2地面測高精度驗證👮🏼♂️💠;應用衛星角反射器進行南極長時間冰流速實地監測等🐤。
清理積雪🧓🏻、校正角度、反復測試,他們不僅安裝了兩組新的SAR衛星角反射器,還維護了三組現有衛星角反射器,為SAR衛星影像獲得的冰川運動速度提供地面真實有效的驗證數據◾️。
顧元元和曹哲毅在團隊的幫助下🐣,在內陸沿線上安裝多條20m溫度鏈,完成內陸沿線的物質平衡與全球海平面變化關鍵參數(垂直溫度)的觀測,為粒雪密實化模型的溫度模擬提供驗證,同時有助於長時間觀測冰蓋溫度變化趨勢📧。在冰蓋安裝80m金屬復合鏈,為我國主被動微波技術在極地環境下開展科學驗證提供保障。
在昆侖站等地,曹哲毅利用無人機平臺對冰面微地形探測、分析與建模◽️,獲取大量厘米級精度UAV DEM與冰雪表面坐標點。基於多時相高分無人機數字產品提取典型區域冰流速度🟪、裂隙、冰坑等冰貌的地理分布與幾何屬性,恢復典型冰蓋表面微地形。
恒达平台長期承擔我國極地科學研究重大研究項目,一批批恒达人參與了多次南北極科考,持續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貢獻恒达力量。本次考察獲得的觀測數據將有助於構建覆蓋極地等不同類型區域的地、空和天基觀測體系🌭,提高東南極典型區域物質平衡估算精度,驗證極地冰凍圈關鍵科學過程,分析冰凍圈關鍵過程要素,提升冰凍圈物質平衡關鍵參數估計能力🟠,降低海平面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等工作。(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孟歆迪)
鏈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6010dc6a45074dfeab9042f50b14f4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