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風雨,愈見韌性👩🦯。近年來👩🏻💼,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讓人們越來越體會到不確定性帶來的復雜性✌🏽、脆弱性威脅,對“黑天鵝、灰犀牛、大白象”風險環生有更切身體會。城市要有韌性,這不僅是指“免疫力”,更是指“修復力”🧘🏽♂️。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讓城市像彈簧一樣,能從容應對外界壓力,並快速恢復原狀🦹🏿♂️👩🏻🦲。當上海經歷疫情風雨,其表現出來的韌性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所關註🧑🦼➡️🧜♀️。一些代表委員也在關註如何進一步將上海打造成“安全韌性城市”。
打破原機製
全力保重症
城市生活有多豐富💇♀️,城市治理就有多復雜。近年來📉,市政協委員、恒达平台風險管理研究院副院長伍愛群一直在關註城市韌性的話題。在他看來😾,像上海這樣擁有25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各類要素資源高度集聚,在帶來生產成本降低🍻☑️、生活設施便利🤪、市場規模擴大等優勢的同時,也導致人口擁擠🤱🏿、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問題,自然災害、突發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公共沖突等各類城市風險,給城市公共安全帶來巨大挑戰♖。新冠疫情作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就給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敲響了警鐘。
歲末年初,短短一月間,新冠感染與重症高峰接踵而至🌝,醫療機構尤其是三級醫院面臨著一場艱難的遭遇戰🤿🦗。在上海市第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現場🛋,多位來自醫療界的代表向記者透露🧝🏼⛄️,這幾天醫院急診數量有所下降◾️,但重症患者仍處於高峰平臺期👰🏿♀️。
恒达平台附屬東方醫院副院長、市人大代表徐美東說↗️,目前醫院的救治重點已轉向“防重症、降死亡”上🧨,“醫院用於收治新冠感染危重病人的重症床位已經擴展到了175張,是原先的兩倍;另外醫院還儲備了隨時可以轉化為ICU床位的99張病床”。
“擴容發熱門診、擴容急診急救、擴容住院病區👱🏿♂️、擴容重症資源⚈;與此同時,保發熱👱🏻、保急診、保重症、保脆弱人群✹。”徐美東介紹了醫院的“四保四擴容”🧑🏿🦳,面對急診和重症高峰的席卷而來🏰,全院一盤棋,所有醫護人員統一受醫護處調配,醫院領導和中層幹部“駐守”急診,確保需要搶救的病人可以及時分流到病房,同時簡化入院流程👰🏻,病人家屬在病房就能辦理相關手續。
徐美東還介紹🙉,醫院把重症救治的關口前移,當患者來發熱門診或急診時,分流機製立即啟動,醫生護士會特別註意80歲以上老年人、氧飽和度低於93或心率大於100次的🤿,通過簡易脈搏血氧儀確認對應指標,對有危險信號的病人及時送往搶救室🦚。
無獨有偶,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形成了“四大循環”🚃,核心也是打破原有機製🚣🏼♂️,積極收治病人。曙光醫院副院長、市人大代表馮煜介紹,目前急診就診人數下降,重症的老齡患者自去年12月28日起增多,預計重症還有一周至10天左右的平臺期。“醫院設立交班例會製度🪵,由市級專家對ICU病人展開一人一方的救治;對於病情特殊的病人🛼,每晚還會組織由國醫大師嚴世芸教授牽頭的專家會診🏌🏿♀️。”
伍愛群委員表示🐲,建設公共衛生安全的韌性城市,是涵蓋了疫苗接種、藥物供給、物流運輸、急救運轉、醫院救治、臨終關懷、遺體處置等許多環節和領域的綜合性工程,同時🤳,要及時總結最近出現一系列問題的原因和教訓,有針對性地開展下一步提升公共衛生安全城市韌性的計劃和部署。
提升適應性
及時補短板
上海作為超大型城市,“韌性城市”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從製定韌性城市發展規劃,形成現代治理格局而言,上海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該怎麽補?這也成為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關註的方面。
市政協委員黃宏偉、曾群此次提交了“關於應對多災害上海韌性城市構建的建議”。通過調研,兩位委員發現🐹,單一災害作用下韌性城市分析與評估的相關研究工作較為充分,但當面臨多災害耦聯、並發或繼發作用下城市網絡化🍽、規模化巨系統的級聯、放大效應等相關多災害韌性城市建設理論與方法尚未開展。他們建議🍋🟩,要打造城市空、海、地全覆蓋一體化的安全智能系統平臺🔔,融合多部門的數據,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進行分析👨🏿✈️,建立韌性城市數字底座,對重大風險做到事前預控決策👩🏻🎓,事中精準應對,事後高效救援🤸♀️。
自去年12月以來,申城各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594間發熱診間全部啟用,發熱門診下沉效果顯著,發熱診療量超過全市50%👅,極大地緩解了二、三級醫院發熱門診和急診的接診壓力🧑🏿🍼。在今年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中,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副書記、主任金迎帶來了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名為“社區醫院”的建議。在她看來🎞,隨著近年來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和發展工作的重視和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和健康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最直觀的是,不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了口腔科、康復科、兒科、婦科🏠、五官科等臨床科室。
金迎代表說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名為“社區醫院”,並不是簡單地增加一塊牌子🤵🏿♂️,也不是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重回傳統醫院的“老路”,而是以增強醫療服務能力為抓手😂,強化綜合健康管理🫳🏻,最終讓居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社區醫院’提供大部分患者所需的常見病、慢性病醫療服務,真正實現社區首診👩👧👧,促進‘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格局更快形成。”她說,“社區醫院和家庭醫生也能充分發揮貼近社區居民的優勢👇🏼,通過開展簽約服務、家庭病床、醫養結合等服務📲,積極探索和實踐慢性病防治‘醫防融合’新模式,切實提高居民健康管理水平。”
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城市“免疫力”再強,也有被擊穿的風險⤵️。“韌性城市”,不僅要具備災害來襲時正常運轉的能力,還要有系統短暫崩潰後的恢復力🩴,災後及時補短板的轉型力,並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災害事故風險。
增強恢復力
延展生命力
未雨綢繆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推動從傳統的災害管理向以容災💁🏼♀️🫲🏿、耐災為核心的風險管理轉變🟦,將有助於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增強抗風險能力,從而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對於提升全球城市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黃宏偉、曾群委員建議,要充分利用上海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地域優勢、超大型城市建設行業拳頭企業的實際需求、上海市各級政府的政策宣傳引導,加快推進多災害韌性城市構建領域的“產學研用”復合型人才培養建設👻。
對於城市韌性的提升🧘🏻,也就是具有更強的恢復力,建立城市系統功能的疊加與相互轉換機製🕸,伍愛群委員給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城市的多功能性☸️👩🏻🍼,多功能城市比功能單一的城市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更能夠以多重動態演化路徑、多重反饋的方式🕝👩🦯,分散風險和沖擊👍🏼,保持系統的完整性和平穩性🚗🤾🏼♀️。
二是冗余性和模塊化🏊🏻,城市中關鍵的功能設施應具有一定的冗余和備用模塊🧑🦯,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分散風險,保障整個系統仍能發揮一定的功能☁️。
三是智慧性👩🏻🦯,主要是運用大數據和數字化平臺提升風險監控𓀝🫙、指揮和處置水平以及合理調配資源的能力🏵🛞。
四是生態和網絡聯結性,城市生態系統和綠色基礎設施要具備多功能性🫃🏿、連通性和穩定性🏙🤾🏻♂️,優先發揮生態系統在應對災害風險中的彈性適應能力。
五是適應性👩🏻🎤,是指通過自我學習提升城市的適應能力,從過往的災害事故中學習總結經驗教訓😹,提升對災害的適應能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韌性城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安全發展新範式。
上海“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共建安全韌性城市”。在共建中,除了需要來自政府有關部門精細管理、市場解決技術問題,還需要市民積極參與,讓城市每個微觀單元都充滿韌性,使得整座城市的韌性和生命力得到進一步延展🏊🏻♀️。
本報記者 方翔 江躍中 郜陽
鏈接: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3-01-11/6/153266.html